記憶中,想「結婚生子」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原因,我想在過去「社會期待」提供了很大的驅力,來自親友長輩們那充滿壓力的關心,可能是關心你完成學業後有沒有找到工作工作?是不是一個好工作?又或者有沒有找到伴侶?有沒有結婚?有沒有生子?可以看到的是許多文章、影音對這樣的社會期待有需多討論,而被關心的人隨著時間的演進,漸漸地從別人告訴為何接受轉向備受壓力,而從備受壓力轉而自娛娛人,又或者毫不在意,可見現在這樣的關心似乎在新世代中開始發生改變,諸如此類的關心越發少見。
而社會期待承載生活的群體對於個人生命的總結及群體經驗的歸納,是一種集體意識的凝聚,與刻板印象相似,卻有其無法比似的方向性,指引更加正面,如果要更具體的說明就是「人生KPI」,只是這份KPI並不是由少數人決定的。
臺灣隨著時間的進展、政治的影響等等因素,思維從傳統東方社會的集體,改變傾向西方社會的個人,除開社會秩序(法律、倫理、道德)影響越發薄弱外,個人利益及權利則備受重視。而過去對結婚、生小孩這種家族、家庭兒孫滿堂的發展的任務,逐漸變成個人意願為重及隱私的事情(當然也有樂於分享喜悅的人們),而這樣的改變就如同前面所述,這是一個群體集體意識的改變,而非個人或單一世代可決定,好比小孩們自由戀愛,父母們支持與不干預,祖父母們排斥力道小,如此低門檻才得以快速且有利的傳播。
如果說這份社會集體的關心去了哪裡?我會說我不知道,也許平均分散到了其他社會期待中。
過去工作,社會在乎是否勤奮,有些人會將勤奮視為理所應當,但這理所當然並非出於習慣,而是為切合社會期待因而習慣,減少CPU在這件事情的工作量(減少內耗);如今社會對於年輕人們工作,要會用電腦、平板手機,要會剪影片、拍照、ai等等等,對於青年而言那是一項又一項的技能,可在社會眼中,那便只是年輕人的通識,這便是社會期待。
這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