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ly Rooney 作為現代小說的傑出作家,以簡潔明了的文風擄獲了讀者的心。她不使用多餘的標點,句子精煉,故事推進適中,讓人一氣呵成。相比於早期作品《Conversation with Friends》中的複雜人際關係,《Intermezzo》更為清晰易讀,以第一人稱敘事來突顯角色的心理。這也不同於《Normal People》中那種有規律的第一人稱轉換,讓敘述顯得略為沉悶,而《Intermezzo》透過流暢的角度切換,使得故事的節奏得以自然推進,結構更加緊湊。在第三部作品《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中,Rooney 對性愛的描寫已相當成熟,雖然篇幅略顯冗長,但卻展現出其細膩的情感體驗。而在《Intermezzo》中,她把這種描寫進一步精簡且更富有深意,達到適可而止的效果,同時保持了她一貫的真摯。
第2章中,Ivan 和 Margaret 的情感關係略顯突兀,像是為了故事進展而湊合在一起。然而,Peter 的形象塑造緩慢且深刻,他與愛人的複雜關係,反而需要一些明快的角色發展來平衡故事節奏,增添了讀者的興趣。15章裡 Peter 和 Ivan 的爭執更是讓人動容,讓我逐漸從鄙視到理解 Peter 的處境,而在16章裡Ivan的固執且略顯可憐的個性也讓人無奈。這些細膩的情感讓角色更為立體。
我一直很欣賞西方小說的心裡描寫,雖冗長卻不沉悶。這個故事正是詮釋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的主題,Ivan 更多時候像前者,而 Peter 則更像後者。整體而言,Sally Rooney 掌握了角色的心裡矛盾,讓讀者深深共鳴。
我對於這部作品的結尾尤為欣賞。相較於她過往作品的悲觀結局,這次的結尾既合情合理又充滿希望,為角色,也為讀者帶來一絲慰藉。這樣的結局既不刻意樂觀,也不過於沉重,仿佛是作者對角色與讀者的一種祝福。
唯一的不足之處在於 Ivan 和 Margaret 的愛情難以令人信服,言語間略顯空洞,缺乏深情的流露,讓人對這段感情心存疑惑,或許這也是作者的用意。另一個疑問在於 Slyvia 的意外始終未有清晰解釋,讓人無法完全理解 Peter 無力感的來源,稍顯遺憾。
Christine 作為 Ivan 和 Peter 的母親,雖是配角卻令人印象深刻。她的出場總是在適當的時機,成為孩子迷茫時的指引者。Rooney 將這位母親描繪得真實且細膩,賦予了她深刻的智慧。她對 Peter 說的「You’re grieving, pet. It’s to be expected.」一句話,是全書最動人之處之一,讓失去至親的情感得以共鳴。這種洞察力和對角色的深度刻畫,無疑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
《Intermezzo》是 Sally Rooney 在情感深度與故事結構上的又一次成功探索。她生動地展現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的主題。Ivan 的固執與不甘,更加貼合「可憐之人」的形象,而 Peter 的掙扎和無奈則讓他在不斷痛苦中顯得「可悲」而深刻。這部作品不僅是角色之間的情感糾葛,更是對人性複雜性的一次深層探討。儘管存在些許不足,但整體而言,作品在角色心理描寫、情感紛爭及結尾處理上達到高度一致。對於喜愛心理探討的讀者而言,這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