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聊天紀錄》Sally Rooney

南聲讀後|《聊天紀錄》Sally Rooney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還記得我在論文謝誌的末句寫下,「無論如何我都感謝自己,親自走過這一遭,沒有什麼是白費的」。人生不管透過任何媒介先行理解事物的概念,那都不是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只是把別人的經驗「借來」看而已,一技之長如此,情感亦然。

 

在Sally Rooney的處女作《聊天紀錄》,故事梗概周旋在主角法蘭希絲與前女友玻碧,及與婚外情對象尼克之間的感情糾葛,甚至可以說,這近四百頁的小說讀者都在看法蘭希絲大談婚外情、被元配發現、糾結著該不該從這段「錯誤」的關係中畫下休止符(甚至對錯的標準是不是屬於能被感情概括討論的都能再拉出支線討論)。

 

當讀者走進一個大學還沒畢業、才華洋溢的少女視角,跟一名相差近一輪、長相帥氣的演員沈浸於不倫關係中,我們不自主地成為法蘭希絲,擁有她不完整的家庭,抱持元配因欠缺自信產生的嫉妒,還有對既是摯友又為前任錯綜復雜關係的矛盾依賴。不得不說,Sally Rooney設計出反之法蘭希絲的玻碧,成功地使讓這本小說變得更具有可看性。這些年人際經驗告訴我,人在尋找對象時會傾向被相反特質的人給吸引,他有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想望蛻變為迷人。玻碧擁護馬克思主義、無政府論者、好惡分明、颯爽,可以在被法蘭希絲消費後果決地退出法蘭希絲的人生,再讓法蘭希絲寫信祈求她的復歸。

 

甚至,我們不得不承認,玻碧對於愛的闡釋精闢地讓人啞然:倘若當把愛放入價值體系去做解釋,愛必然站在資本主義的對立面,是因為愛肯定違背了自私。人們之所以認定某些事不合邏輯,是因為概念之後秉持著自私,這在愛的實踐上是很難執行的。正如同母親對兒子的愛,是不求謀利(p.215-216)。將這般無私通用到每種關係上,無非是有等第差異的。正是如此,但凡法蘭希絲缺錢的時候,父親未能履行父職供給金援,尼克給她的錢,法蘭希絲牢記在心,一有能力工作就盡快將錢籌齊償還。與尼克之間的愛容不下外界的利誘,就怕關係趨向更不單純。唯有這樣,法蘭希絲才能繼續留下尼克,並在認為無法持續下去時,更有底氣地告別。

 

談談尼克,從法蘭希絲的視角,讀者所見是一名趨近完美、溫柔的男人。老實說尼克對法蘭希絲告白,趨近癡狂的表現是我難以理解的,但情有可原的是,一直尋著總是自貶的法蘭希絲獨白,讀者總會同樣對法蘭希絲難以產生更多的愛,甚至也認為法蘭希絲不過就是「這樣」隨處可見的少女。一直得到後期,讀者才能透過認識尼克之久的梅麗莎了解,外人認識的尼克,沒有戀愛濾鏡的尼克,不過是個沒有原則到底,只剩接收指令及執行的忠狗。這樣的尼克固然跌落神壇,甚至趨近可憐。偶爾法蘭希絲發個脾氣,尼克只是一貫的情緒穩定回覆,在得知尼克的本性如梅麗莎所言之後,甚至會落如對尼克產生同情的思緒之中。從頭到尾,尼克都明白這段婚姻中有多少瑕疵都不會影響維持,甚至後來與法蘭希絲分別算是做出他支持婚姻的表態之後,使法蘭希絲嫉妒、心碎之後,他都會是個人夫。即便爾後又與法蘭希絲開始婚外情,尼克選擇回應法蘭希絲的心情又再一次挑戰我對關係維持諾言的恆定答案——全因文末那句「你必須先經歷,才有辦法真正理解。」

 

我不禁徬徨著思考,什麼時候才算真正理解,什麼時候這種周而復始的岔路才會回到主幹道,Sally Rooney作為可以唯一駕馭文本方向的人,對我而言,她可說是壞心地落下一個假性句點,故事並未如形式上的結束,這場偷情還要維持多久,法蘭希絲還要為一個不能給她允諾的對象心碎到何時,又憑什麼能同時與玻碧經營超過摯友又非伴侶的曖昧關係。這些角色之間情愛的流動如即將溢出杯子的水面張力,每個人都在窮極自己,有時候消失,有時候挺身反抗。卻從未有人離開,讓力量失去平衡,這在我看來是人充滿韌性的一面,說難聽點是歹戲拖棚,卻又不能不稱讚Sally Rooney在對談間字句的斟酌,總是讓我一次次沉入其中,一次次試圖進入關於感情,更核心的部分,而非只是皮毛的談情說愛而已。

 

在讀這本小說的過程,因為中途忽然加入其他工作待完成,斷斷續續花了近兩個月才讀完。記憶中,對Sally Rooney第一本在台灣出版的《正常人》認為實在過譽,感受不到它賣座的部分在哪,就此對她興致缺缺。若是如此,又為什麽拾起了《聊天紀錄》?記憶力逐漸衰退的我,也不記得是為什麼了。我很確定的是,不管我從哪邊開始看,《聊天紀錄》都不曾讓我有中斷的感覺。很像吸入太多墨汁的宣紙,那些飽和的墨液會隨毛細孔擴散開來,小說的敘事不是單一直線前進,諸多橋段敘述恍若日常,身邊總好像會有法蘭希絲、玻碧、尼克、梅麗莎這些角色的片面既視感,很快就能把自己帶入——甚至,有些時候我也曾是他們。

 

這個年紀在讀關於感情的小說時,不太會再去把誰對誰錯用程度去歸類,並進一步評價喜歡或討厭哪個角色了。對於誰為什麽要下這個決定,那種先行評價只不過是自我審視般確認個人價值觀是不是維持在正道上。當讀過深具啟發的《道德浪女》後,對於對或錯的判準與其說是失準,倒不如說堅持的意義實在不大,沒有任一種情境能完全套用在與你人生毫不相關的二人上,這麼想的時候,反而能更心平氣和地閱讀自己與他人眼中截然不同的世界。

 

謝謝Sally Rooney的才華,這是一本很出色的小說。

avatar-img
南聲生生難
83會員
171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讀完《女大當家》我一心想著,這大概就是眾多創作者最嚮往的生活了吧? 主角同時也是作者李瑟娥以自家為基地開設個人出版社,員工是最熟悉她的母父,也是另一個平行世界她真實的母父。日常她忙著趕稿、演講、接受採訪、教孩子寫作文,正式員工的母親負責出版社人員們的三餐及帳務,底層員工父親則負責貨物配送⋯⋯
比起散文我更喜歡讀小說,比起寫散文我更喜歡寫小說,大概是書寫散文的先決條件是要暴露某部分真實的自己,這對我來說感覺怪奇怪(殊不知在書寫閱讀紀錄更會在無意間鋪著了自己)。
這算是第一次認認真真讀過友人陳的作品,咀嚼、產出。
一本僅收錄兩篇米蘭昆德拉文章的小書,一篇是名為〈文學與小國〉的演講稿,談論文學之於小國存在的特殊性;一篇是發表在雜誌上的〈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訴說中歐歷史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何成為被歐洲區遺忘的悲劇,並延續成現今的模樣。承載的內容沉重地讓人不禁肅然捧讀。
前陣子一畢業後,就馬不停蹄投入職場,過程完全沒有給自己放鬆的空檔,是連一天的休假也沒有。感覺人生已經為了學位停滯了三年,急需收入來證明自己也能過著這社會所期待「正常的」生活。但大概只開工了兩天或三天,我就已經開始對一切感到厭倦,甚至將想像的場景拉到遙遠以後,焦躁著什麼時候能脫離現狀。
自從開始使用threads後,我發現「讀書犯法嗎」這句話變成了一句流行語。有時候看到很奇葩的文章我也會不禁這樣想,就好像現在多數人熱衷於活躍於社群的生活,卻極度缺乏媒體素養。搶著發文而非先行驗證已經是一種反射性動作。 也許正因為這樣,當問題牽涉到攸關國家這種更廣幅的層級時,認知作戰這個議題
讀完《女大當家》我一心想著,這大概就是眾多創作者最嚮往的生活了吧? 主角同時也是作者李瑟娥以自家為基地開設個人出版社,員工是最熟悉她的母父,也是另一個平行世界她真實的母父。日常她忙著趕稿、演講、接受採訪、教孩子寫作文,正式員工的母親負責出版社人員們的三餐及帳務,底層員工父親則負責貨物配送⋯⋯
比起散文我更喜歡讀小說,比起寫散文我更喜歡寫小說,大概是書寫散文的先決條件是要暴露某部分真實的自己,這對我來說感覺怪奇怪(殊不知在書寫閱讀紀錄更會在無意間鋪著了自己)。
這算是第一次認認真真讀過友人陳的作品,咀嚼、產出。
一本僅收錄兩篇米蘭昆德拉文章的小書,一篇是名為〈文學與小國〉的演講稿,談論文學之於小國存在的特殊性;一篇是發表在雜誌上的〈一個被綁架的西方國家或中歐的悲劇〉,訴說中歐歷史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如何成為被歐洲區遺忘的悲劇,並延續成現今的模樣。承載的內容沉重地讓人不禁肅然捧讀。
前陣子一畢業後,就馬不停蹄投入職場,過程完全沒有給自己放鬆的空檔,是連一天的休假也沒有。感覺人生已經為了學位停滯了三年,急需收入來證明自己也能過著這社會所期待「正常的」生活。但大概只開工了兩天或三天,我就已經開始對一切感到厭倦,甚至將想像的場景拉到遙遠以後,焦躁著什麼時候能脫離現狀。
自從開始使用threads後,我發現「讀書犯法嗎」這句話變成了一句流行語。有時候看到很奇葩的文章我也會不禁這樣想,就好像現在多數人熱衷於活躍於社群的生活,卻極度缺乏媒體素養。搶著發文而非先行驗證已經是一種反射性動作。 也許正因為這樣,當問題牽涉到攸關國家這種更廣幅的層級時,認知作戰這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