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成長於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莫里茨·褚威格是成功的紡織商人,母親來自義大利猶太銀行世家布雷陶爾家族。儘管家族擁有猶太背景,但家庭成員並不信奉宗教。褚威格曾在一次訪談中談及家庭時表示:「我的父母只是碰巧是猶太人。」
大學期間,褚威格開始創作詩歌,並受到霍夫曼斯塔爾和里爾克的影響。1904年,他以關於泰納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畢業於維也納大學。同時,他發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說,這一文學形式後來成為他的代表作,助他在國際文壇嶄露頭角。他的寫作風格獨具一格,結合了細膩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和優雅的修辭技巧。除了小說創作,他還致力於翻譯工作,將波特萊爾、魏爾倫和維爾哈倫的詩作引介給德語讀者。
褚威格熱愛旅行,並過著優雅的市民生活。1910年,他首次前往印度,兩年後踏足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自願加入軍隊,負責戰時新聞工作。然而,隨著戰爭的延續,他受法國作家、和平主義者羅曼·羅蘭的影響,逐漸轉變立場,反對戰爭。1917年,他在軍中休假期間創作了反戰戲劇《耶利米》。隨後,他退出軍隊,移居瑞士蘇黎世,在《維也納新自由報》擔任記者,並繼續文學創作。
1933年,隨著納粹黨在德國掌權,褚威格移居英格蘭倫敦。他的作品在德國被查禁,只能在奧地利出版。褚威格與理查·史特勞斯關係密切,曾為歌劇《沉默的女子》撰寫劇本。1935年,該劇在德勒斯登首演,史特勞斯拒絕納粹要求刪除褚威格名字的要求,導致此劇僅演三場即被禁。之後,褚威格與 Joseph Gregor 合作,為史特勞斯的歌劇《達芙妮》提供劇本。1936年,他的作品在德國全面被禁,其第一次婚姻亦告終。1938年,奧地利被納粹併吞,褚威格選擇移居英國,並與夏洛特·阿爾特曼結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褚威格成為英國公民,但因對歐洲局勢感到絕望,他選擇離開倫敦,經由紐約、阿根廷和巴拉圭,最終定居巴西。1942年2月22日,他與妻子夏洛特·阿爾特曼在巴西彼得羅波利斯(Petrópolis)服用鎮靜劑自殺,留下遺書表明這是「出於自願與理智的選擇」,因對「精神家園歐洲」的毀滅深感悲痛。次日,兩人緊握雙手的遺體被發現,安葬於彼得羅波利斯,該地現為史蒂芬·褚威格故居紀念館(Casa Stefan Zweig)。
褚威格的作品風格多樣,涵蓋詩歌、散文、小說、戲劇與傳記等領域,尤以中篇小說與人物傳記著稱。他的代表作包括《象棋的故事》、《熱帶癲狂症患者》、《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同情的罪》、《情感的迷惘》和《郵政局女孩》(去世後出版)。他也撰寫多部傳記,如《鹿特丹的伊拉謨斯》、《麥哲倫》和《瑪麗·安東尼特》,其中《瑪麗·安東尼特》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
儘管評論界對褚威格的評價分歧明顯,他仍被視為心理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一些批評者認為他的作品過於情感化且缺乏深度,另一些人則讚賞其對人性的刻畫及歐洲文化的深刻理解。無論如何,褚威格的作品為後人提供了通往過去歐洲精神與文化的獨特窗口,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與歷史意義。
資料參考 : 《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昨日的世界 : 一個歐洲人的回憶》、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