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財富和人生目標的過程中,我們常常陷入一種迷思,以為只要制定一個完美的長期計畫,就能高枕無憂地邁向成功。然而,Morgan Housel 在他的著作《致富心態: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一書中卻提醒我們,人生充滿了變數,我們的目標、價值觀、甚至是對未來的想像,都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因此,如何制定一個能夠適應變化的財務計畫,就成為了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便是告訴我們,設定財務目標時,要避免走極端,並認清「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以及「我們不知道自己未來想要什麼」的事實。
Morgan Housel 認為,許多人在設定財務目標時,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例如為了追求高薪而犧牲生活品質,或是為了過上極簡生活而壓抑正常的消費需求。然而沿著單一目標前進時,往往會忽略人生中其他面向的需求,也忽略了自己其實有可能在過程中改變心意。例如,一個年輕人可能為了追求事業成功,而選擇長時間工作,犧牲了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時間。然而,當他事業有成之後,卻發現自己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也提醒我們在做選擇時,要將眼光放得更長遠,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Housel 認為,更明智的做法是在不同的目標之間取得平衡,例如在工作與生活、儲蓄與消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讓我們在追求財務目標的同時,也能夠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建議,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如果我現在做的這件事,在五年後、十年後,甚至二十年後,我還會覺得值得嗎?」透過這樣的思考,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意識到,什麼才是對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東西,並做出不會讓自己在未來感到後悔的決定。
書中還分享了一個關於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的故事。Daniel Kahneman 是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與《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Jason Zweig 合作撰寫了《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書。在寫作過程中,Kahneman 經常會將已經完成的章節全部推翻重寫,即使這些章節已經花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當 Zweig 對此感到不解時,Kahneman 卻淡淡地說:「我沒有沉沒成本。」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在變幻莫測的人生中,我們要學會放下過去的執念,不要讓「沉沒成本」成為我們前進的絆腳石。
「沉沒成本」指的是我們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成本,例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等。在做決策時,我們應該要忽略沉沒成本,只考慮未來的收益和成本。舉例來說,假設你買了一張電影票,但是電影看到一半,你發現這部電影非常無聊,你還會繼續看下去嗎?如果你選擇繼續看下去,只是因為你已經付了電影票的錢,這就是陷入了「沉沒成本」的陷阱。因為無論你看不看,你都無法收回電影票的錢。更理性的做法是,放棄這部電影,去做一些你覺得更有意義的事情。
作為一個資深的管理工作者,我對「放下沉沒成本」這幾個概念有著深刻的體會。在職場上,我們也常常需要制定各種計畫,但計畫趕不上變化是常態。如果我們過於執著於最初的計畫,不願意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就很容易陷入僵局,甚至導致專案失敗。同樣地,當我們發現之前的決策是錯誤的時候,也要勇於承認錯誤,及時調整方向,而不是為了維護面子而白白浪費時間和資源。
我們的人生與理財計劃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不需要強迫自己在一開始就做出一個「完美」的計畫,然後一成不變地執行下去。相反地,我們應該要像 Morgan Housel 所說的,要懂得在不同的目標之間取得平衡,也要學會放下「沉沒成本」,勇敢地做出改變。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