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慧行,今天要說的是顯德毀佛事件,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後周世宗滅佛的真實意圖。
在五代時期,後周世宗柴榮以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之姿,毅然走入歷史的洪流。他的治國決策中,最富有爭議的,便是那場關乎佛教存亡的改革——滅佛運動。
當時天下,國內有九十州,竟然佇立著三萬三千餘座寺廟,幾乎每片土地都被佛教的影響所覆蓋。寺院僧人依靠免稅特權,坐擁大片肥沃的土地,卻不事生產。而百姓卻因無地可耕,只能在貧窮與饑荒的邊緣苦苦掙扎。更有甚者,一些罪犯潛入寺廟,剃髮裝僧,躲避法律的制裁。這一切,讓柴榮深感危機。他明白,若不進行改革,國家的基礎將被蠶食殆盡。
於是,柴榮展現出他的魄力與智慧。他下令拆毀多餘的寺廟,將廟宇佔有的土地重新分配給無田可耕的百姓,讓農田恢復生機。他將那些供奉在佛殿中的銅像熔鑄成為銅錢,用以緩解錢荒。他規範僧人制度,篩選真正具修行之德的僧人,使佛教回歸其本來應有的精神價值。而多位僧人還俗,也解決了兵源不足的問題。
然而,改革必然伴隨著阻力。朝堂之上,有大臣對他進諫:「陛下,地獄之門不分貴賤,您如此作為,難道不怕遭到報應嗎?」柴榮的回答是:「佛尚能捨身救人,區區銅像又何足惜?若此舉能救萬民於疾苦,佛陀亦當歡喜。若因此下地獄,我也甘之如飴。」
他的話語擲地有聲,映照出一位君主的果斷與勇敢。然而,柴榮在推行改革數年後英年早逝,僅僅三十多歲便離開了人世。這突如其來的死亡,令許多僧人與百姓視為「報應」的顯現。而這位為天下百姓廢佛修田的皇帝,最終未能親眼見證改革帶來的長久繁榮。
但細思之下,柴榮的作為,難道真的是對佛法的不敬嗎?佛教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呢?若佛陀在世,他會如何看待柴榮的抉擇呢?
觸犯五逆重罪、出佛身血,與天下蒼生受苦,何者較嚴重?
柴榮究竟只是單純進行政治的抉擇及大型的國家變革,還是他心中也心懷慈悲,不忍百姓貧苦,因而不惜下地獄也要實踐佛教的真諦?這個問題的答案究竟是什麼呢?也許,柴榮本人最清楚。
不知道柴榮本人現在正在淨土中,或已經乘願再來,還是正在地獄當中呢?
這些問題我直到現在仍然在思索當中,也讓讀者們一起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