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導讀

2024/02/2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raw-image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就每一部經典的六種因緣,又稱六成就,此序一一分明,以證非謬,使眾生知所聞的確,又顯無誤而起信。六成就分別為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以及眾成就。「如是我聞」包含了信成就和聞成就,其中「如是」表明阿難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是信成就;「我聞」表明阿難親自聞佛之說法,是聞成就;「一時」為說法之時,是時成就;「佛」之一字為主成就,說法之主也;「祇樹給孤獨園」是說法的場所,是處成就;「大比丘眾」為一座同聞之眾,是眾成就。  

【世尊】:佛之尊號,以佛具萬德,世所尊重故。李文會註曰:「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一切世間之所尊也。」  

【食時】:玄奘法師譯做:「於日初分」,故可知這裡說的「食時」是「於日初分」, 是「於乞食的時間」,《金剛經六祖口訣》解為「辰時」,也就是早上七點到九點這段時間進行乞食,乞食完畢之後,方得進食。佛日中一食,三世之諸佛皆以午時為食,名曰法食時,午過則為非時也。《金剛經宗通》曰:「今當人食時,則乞求不難,若非時而乞,欲施即無,不施又愧,便成惱他,乞之不得,亡餐又飢,便成惱自。」  

【著衣持缽】:依照佛制,乞食時穿上袈裟,拿著缽具,規律素淨。又《金剛經宗通》曰:「然須著衣持鉢者,為離苦樂二邊故。諸在家者,好尚錦綺華潔衣服寶器,增長放逸,太著樂邊。出家外道等,苦行躶形,手捧飯食,致招訶醜,太著苦邊。佛處中行。故著衣持鉢也。」佛處中行即是心行平直,行中道義,不落樂、苦兩邊,心平即是無相戒。是故「著衣持缽」是持戒波羅蜜。  

【入大舍衛城乞食】:比丘雖乞,亦是耕者,乞食於世人,令眾生能行布施於比丘,即是於施者心中種福德田也。如此施者施乞,乞者施施,是布施波羅蜜。  

【次第乞已】:行乞本是表彰其忍。世尊大慈,按照次序一家一家地托缽乞食,不分貧富貴賤,最多七家,缽空缽滿都接受,是忍辱波羅蜜,亦是平等心的展現,李文會註曰:「次第者,如來慈悲,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根據《楞嚴經》的記載,須菩提同情貧困之人,不想增加其負擔,於是每次乞食都會選擇到富貴人家去化緣。而摩訶迦葉則是相反,他認為應該給予貧苦者累積善業的機會,於是每次乞食都會選擇到較貧窮的家戶去化緣。佛陀呵斥兩人的行為,指出托缽乞食應該以平等心,按照次第順序,一戶一戶地隨緣而乞,而不是於貧窮或富貴之中進行選擇。  

【還至本處】:佛在祇園,入城乞食,乞食已矣,還至本處。城有城門,可喻六門,入舍衛大城乞食即是使六識出六門入六塵。著衣持缽,次第乞食,心平持戒,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一一不住相,是甚深般若之顯現,即是《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所云:「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何謂無念?《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云:「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自性起念,還念真如本性,即是「還至本處」。  

【飯食訖】:承上,回到祇園原來的位置才用食,而非邊走邊吃,此是出家人示現的威儀。飯食訖,用齋完畢,吃完飯的意思。  

【收衣缽】:乞食,食訖,俗事畢矣,即收衣缽,示現息勞慮之心。  

【洗足已】:古代印度人並沒有穿鞋子的習慣,總是赤足而行,故佛外出乞食回來,示現如凡夫一般,清洗腳足,勤斷懶隋鬆懈之心,此為精進波羅蜜。《金剛經宗通》作解:「洗足者,清淨身業,不染塵累。」  

【敷座而坐】:鋪設座位後坐下,坐者,坐禪也。敷為排列、布設之意。淨洗手足,不若淨心,如來示現坐禪,一念心淨,罪垢悉除,此為禪定般若蜜。《金剛經宗通》云:「敷座而坐者,自敷座具,結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動,示將欲說法也。」世尊敷座而坐,坐法空之座,於諸法中得最自在,坐此座者,終日說法,不見有法可說。法空者,色心之諸法為因緣生之俗法而無實體,佛自證平等妙法,實相真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法華經》云:「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座】:智者禪師頌曰:「法身本非食,應化亦如然。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勞慮,洗足離塵緣。欲證三空理,跏趺示入禪。」三空者,三輪體空也,施空、受空、施物空。

◇分析一:  

此序分敘述著佛在日常生活裡,順同凡夫,於二六時中,一切處所,實踐六度波羅蜜,亦即禪宗所說的「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即是道。」以及《證道歌》所說的:「行亦禪 坐亦禪 語默動靜體安然。」是一行三昧也。《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云:「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六度萬行,行一直心,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缽空缽滿都接受,次第乞食,不越貧從富,不捨賤從貴,無取無捨,虛融澹泊,是一相三昧也。《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云:「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無念行,於念無念,念念不愚,常行智慧,是般若行;一相三昧無相戒,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收衣缽,息勞慮,洗足已,離塵緣,一念心淨,敷座而坐,一切法空,是如來清淨坐。戒、定、慧三無漏學,如來一一示現,如何不了悟?

◇分析二:  

齋食為支撐色身所必須,法身則是以功德法成,乞食之於色身,猶如求法之於法身,今試以求法作解。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食時至,機緣至,法會因由,六種成就,一時皆備。追隨世尊,著衣持缽,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荷擔如來大乘家業,上悟心宗見世尊,下化眾生救迷情。入舍衛大城乞食,猶如入佛法大海,法門無量誓願學。於其城中次第乞食,即言信解行證,循如來標月指,次第修行,實踐四聖諦,修六度萬行。還自本處,自心歸依自性,蓋因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飯食訖即言已然悟入佛知見,亦言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收衣缽者,《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云:「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大事者何?傳法救迷情也。  

洗足矣,即言自淨其意,脫落身心幻垢。敷座而坐即言如來清淨座,諸法空寂,無諸相曰空,無起滅曰寂,湛然空寂,本來無一物,本無身心幻垢可脫落,無生無滅,無始無終,證悟無生法忍,入大乘涅槃,花開見佛悟無生也。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第一

8會員
9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