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正中央偏左一點點的就是卑南主峰三叉營地
今年元旦上午8:58,一隊山友向高雄市消防局報案,說從12/30開始,他們一行八人中的一位51歲女隊友就因身體不適而被留在南一段三叉營地,希望消防隊上去救援。
至於消防問為什麼把隊友一個人丟在山上?他們的理由竟是「大家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行程不想被打亂。」
但他們是最後一刻留她自己在山上待援?又或是像一開始兩天媒體大肆報導的「丟包」呢?1/4時事件有了與記者報導截然不同的重大更新。

網友分享消息更新截圖
1/4重大消息更正請見上圖,後續消息指該隊隊友是在卑南主山報案、石山林道再聯繫,與原初報導相距甚大,可見所有進行報導的記者與消防之間有重大的溝通落差,且未善盡完整查證之責,讓較早閱讀消息、評論的人都被嚴重誤導,包括我。該道歉與更正的媒體從未盡到這個責任,那至少我可以做到,該承擔的就要承擔。
這邊對於昨晚因育兒而無暇進行縝密調查,批判此隊伍成員只有丟包的描述進行修正與抱歉。然而本支隊伍依然有以下重大失誤,才肇因本次山難:
- 不管是不是網路揪團,長程縱走不篩選隊員能力,就是種下山難禍因。
- 該隊員在小關山就已經開始顯露虛弱疲態、需要分擔裝備才能繼續行進,其實就已經代表這個人光是走路就會耗盡全力,已經沒有任何餘裕應對其餘狀況了。
- 元旦左右的爛天氣,無論是天氣預報或者在雲馬最低鞍起床時當場觀察天象,都可以知道接下來是淋雨淋定了。對於體能無法回復的人而言,最可行的作法,是直接回頭從小關山撤下小關山神池出小關山林道。雲馬最低鞍距離小關山林道上車點大約10公里,距離石山林道上車點約20公里,是整整一倍的距離。隊伍裡已經有人出狀況,未來又是可知的爛天氣,勇往直前是不對的決定。我也很訝異隊伍就算已經走在爛天氣裡,依然沒有人考慮回頭從小關山下徹的選項,無論距離還是爬升,那都是更好的解法,且小關山附近的稜線有訊號可通話請司機改接駁地點。我知道的原因,是幾年前自己也曾在那邊撤退過,也是我唯一一次到訪小關山神池的經歷(還沒水哭哭)。
- 大概也可以猜到該隊伍就算是分擔裝備、出人押隊也要走完南一段,僅僅只是建議該隊員「不去卑南主」的原因:因為南一段漏掉卑南主山很麻煩,下次要補依然要2~4天的時間(看腳程),更遑論金錢成本。這種為了完成路線,帶著一個「已經明顯需要撤退」的隊員勇往直前,僅僅只是砍掉「單攻一個山頭」小到不成比例行程的行為,本身就是把風險處理外部化,沒有以「在事情搞大前就自己處理掉」為基礎思考,是長程縱走中十分不應該的行為。
- 由於截圖的消息更新中,並未提及是否有留人陪該隊員待援,而報導又大篇幅強調「獨留一人在山上」,這部分略作保留。然而這裡還是要強調,「除非是二人隊伍,否則把身體出狀況的隊員獨自一人留在山上待援,就是千萬不該做的事。」就算前面全部做對,這一步錯了也還是錯。因為任何人都無法確保在高山上身體不適的人,是否因高山症而無法移動,患者自己通常也不清楚自己的狀況。有人照顧需要被救援的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難保患者狀況急轉直下、孤立無援啊!
- 因事前不篩選隊員、錯失撤退良機、誤判天氣、賭了一把「該隊員還能維持表現慢慢走」,最後「可能因為看起來沒問題就留她一人在山上待援」等等因素,最終造成了這起以喜劇收場的山難。他們因為這一系列可避免的人為失誤,步步錯誤累積而導致動用社會資源甚至有兩名救難人員受傷的結果,無論他們前面做了多少努力,我都認為應該受到適度的譴責。
唯一能為這些隊友緩頰、平反的,是在截圖敘述中,他們看起來已經做了他們能做的一切,也並未真的丟包(最後一刻留人在山上待援這點我保留,應該是真的留他一人待援)。這些處理都做得不錯,我只能說,下次長程縱走一定要篩選隊員、不要揪陌生人爬大山,並且該撤退就撤退。這次明明還來得及撤退,卻選擇勇往直前,就是這次把大家搞得淒慘落魄還驚動社會的關鍵原因之二(之一是亂揪人)。
回到原初評論的「丟包」,去年1/1中央尖山,被隊友丟包而冤死的查理山難還記憶猶新,結果今年開春竟然也發生類似的事(雖然可能只丟包最後一步,讓患者自己紮營等待,其他人先下山),可見台灣多數民眾對於登山「團進團出」的精神,有多麽漠視輕忽。
雖然這次不一樣,我在1/3晚間接到記者消息,救難隊已接觸到該員,1/4平安下山,可喜可賀。但要是今天她是嚴重高山症走不動(最初消息說高山症被丟包,但高山症有分輕重),被一個人留在海拔超過三千的三叉營地,那下場大概就是直接升天,有帳篷食物也沒用;因為高山症的大忌,正是不下降高度。就算她是自願也一樣,這點非常重要。
無論隊友事前做了什麼處理、進行過多少努力,將身體不適、無法行走的人獨留山區待援依然是「絕對不能做」的事,再怎麼樣都要想辦法留下至少一至二人照顧,因為難以預料患者是否處於高山症的風險之下,不下降高度的風險極高。
包含迷途在內,有太多太多的山難,都可以靠著「團進團出」完全避免,為什麼都2025了,依然只能看著荒謬不斷發生?為什麼都2025了,依然還是有人執迷不悟要在網路上揪陌生人一起爬山?揪到地雷大家慘、新手跟到不願意照顧自己的隊伍更慘。如果連最最簡單的登山原則都沒辦法遵守,又何苦把美麗的群山當賭命的修羅場?
這邊要再度重申登山最重要的觀念:
「新手、體能與健康狀況不佳者參加網路自組團」就是最危險的登山形式,比準備周全的獨攀還危險太多。
「網路自組團」是一種「為了分擔車資而組成的利益共同體」,不管是透過FB、Line還是任何形式認識的陌生人們集結起來爬同一座山,團體中絕不會有明確的組織架構,遑論能服眾的主揪與領導者,團員之間更沒有任何情感基礎、責任義務。只要遇到事情,人性黑暗面一跑出來,就會撇得一乾二凈「我們只是共乘」,這種存在根本不能被稱之為「隊伍」。
再者,更有許多先例,像多年前南二段打死不退姐的山難一樣,是沒有自覺或體能貧弱的失格山友為了省商業團錢越級打怪,而把網路上的自組團當免費領隊「要照顧自己」而生的亂象。
台灣早已是詐騙島,你怎麼會相信網路上的陌生人「會在山上照顧你」或者「他說他體能好強上河零點幾」?沒有見面都是一張嘴而已,不要再被騙了。
要在網路自組團找到志同道合山友的機率,遠沒有遇到雷包的機率來得高;不要隨便上網挑戰人性,把3000公尺也玩成死亡禁區*。
登山是一種「24小時 x N」分不開的長時間相處活動,相處強度比生活中任何一個朋友甚至伴侶還久。
如果不會跟陌生人一起買情侶套票坐隔壁看電影、一起分雙人分享餐、上網揪陌生人一起去迪士尼一起玩一整天,那怎麼會覺得「上網揪陌生人一起爬山過夜」是一件「可靠、安全」的事?甚至動輒6、7天的長程縱走?
網路自組團超反人性的好嗎!
過去登山圈子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那就是「不和沒有一起爬過短天數(2、3天)隊伍的人,直接出長天數團。」就是為了讓隊伍成員對彼此有一定的熟悉程度、情感基礎,在前往風險較高的長天數路線時,才能提升穩定性與安全性。
因此,能參加網路自組團的登山者只有一種人:具備熟練登山技巧與全套登山裝備且有獨攀經驗,健康與體能都不錯的老手。
只要是體能不太好、健康不太好、經驗不太夠等等的人,全都必須避開網路自組團。因為只要滿足前述任一條件,在山上出狀況、體能耗竭跟不上隊伍的機率,都比他人高很多。這樣的人參加網路自組團時,只要在山中出事、落隊,下場往往是直接被丟包,最終釀成悲劇的可能性不小。這次隊友一路上有照顧,表現並非典型的丟包自組散沙團,但最後一刻是不是留她一個人在山上等待救難隊?是不是隊伍犯下了種種錯誤才導致了山難的發生?這就可受公評了。
上山前先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功課!
幸好這位山友能平安回來,沒有以悲劇收場。
那「體能不太好、健康不太好、經驗不太夠」的登山者與新手,要怎麼爬山呢?
以下誠心建議:
- 自己練到會:從都市周遭的小山開始,不管網路學、上課、買書還是跟著前輩學,一點一滴在山中練習登山技巧、補足裝備、累積體能與經驗,從當天往返行程練到兩天、三天的熱門初階百岳之後,就比較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適合怎麼樣的團與路線了。自學登山時,「循序漸進」非常重要,越級打怪比較適合有高手帶領的情境。
- 找認識的人組團:但凡生活中有認識任何一個具備登山能力的朋友,請和他打好關係,因為手把手教學成長得最快,甚至人家還幫你嘗試過一輪裝備怎麼買CP值最高呢!古人有云「三人成虎」,我認為3~6人就是自組團最剛好的大小,人數少好顧好喬。車資雖然貴一點,但一年才出那幾次隊的話,牙一咬就過了,就別硬拉陌生人進來湊數了吧!就算一趟省兩千五,一年爬4次A進B出縱走就省出一萬,離財富自由還遙遠得離譜呢!
- 參加有口碑的小型商業團:商業團百百種,若要注重安全,請選「口碑好、會全隊走在一起不散掉、有押隊或一個領隊帶7個隊員以下」的團,而不是為了壓低成本竭盡所能招大團、領隊隊員比例失衡的便宜團。只要收了錢、有對價關係,那麼領隊在法律上就有義務顧好每一位隊員;一樣都是陌生人,但這種權利義務關係要遠遠大於自組團「毫無關係、我們只是分車資」的嘴上隊伍。
- 參加學校登山社、社會登山隊:這是認識山友最快、成本最低的方式,還在學校的朋友請把握機會加入自己學校山社,而社會登山隊方面如著名的台中縣登山會、嘉義山協、桃園山協、笠頂興平乃至赫赫有名的藍天隊等等,都是老字號有口皆碑的組織,族繁不及備載,沒有羅列到的協會們還請見諒。只要用心搜尋,自己所在的縣市一定有相關的社團可以加入,雖然目前大家幾乎都遇到高齡化的挑戰,但只要有心,年齡都不是問題,而且大家都很厲害呢!
總之,這起山難最終以烏龍的喜劇收場真是太好了,這裡還是要嚴正譴責自私自利丟包隊友的7人,並為辛苦上山的消防弟兄獻上最大的掌聲,謝謝你們。
*註:
1. 死亡禁區:就算隊友死在眼前,也只有能力顧自己的8000m以上絕頂區域。
- 在兩個嬰兒夾殺之下還要寫評論,無暇查證還被「每一家」媒體的資訊誤導,讓我要花更多時間改正,真的無奈到不行。幸好「不要上網找陌生人爬山」無論是揪人的還是被揪的,這個我想傳達的意義與價值,並沒有因為山難細節修而不一樣,這樣就好了。
- 我要專心顧小孩了,想法就統一更新在文中,不再回應囉!
最後,因為收到待援者沒事的消息,只差救難人員帶下山,平安收場,所以這邊一起推廣我的基礎登山影音課程《山徑的起點》,歡迎想自學登山、不夠自信自學的朋友參考喔!晚鳥優惠也即將進入最後10天倒數了,一起學會靠自己的力量走入山林。
設計給零基礎都市人的登山基礎知識錦囊
《山徑的起點》裝備、地圖、計畫、態度:登山新手的超實用指南;從這裡開始,走進有山的人生。
●優惠代碼:SNOWRAM200
購課再享有【與雪羊一對一諮詢裝備】的抽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