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數位化環境中,資訊安全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一個 管理挑戰。許多企業投入巨資導入 ISO 27001:2022,但最終卻因為 缺乏內部動機 而無法持續推動,導致制度形同虛設。本文透過 3C 公司的案例,結合 動機心理學,探討如何從 關注方需求出發,建立有效的資訊安全管理機制(ISMS),讓企業不只是「做資安」,而是「想做資安」。
3C公司:資訊安全的動機從哪來?
XYZ 是一家專門製造手機、筆電及智慧家電的 3C 公司,最近決定導入 ISO 27001:2022,以提升企業的資安競爭力。然而,公司內部卻出現了許多阻力:
- 業務部門 認為資訊安全管控太過嚴苛,影響銷售流程。
- 研發團隊 擔心資安要求會拖慢產品開發時程。
- IT 部門 雖然支持導入,但因缺乏內部認同,推動困難。
XYZ 公司 CEO 發現,資安問題不只是技術與法規問題,更是 企業內部動機管理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 驅動機制 讓各部門願意參與,資安將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而非企業的競爭優勢。
(a) 確認關注方:誰會影響資訊安全?
在導入 ISO 27001:2022 前,XYZ 公司首先識別出與資訊安全有關的 關注方(Interested Parties):
- 顧客(B2C 用戶、企業客戶):希望 XYZ 產品能保護個資,不會有隱私洩漏風險。
- 合作夥伴(供應鏈廠商、通路商):希望 XYZ 公司建立安全 API 機制,避免供應鏈攻擊。
- 內部員工(業務、研發、IT 部門):關心資安規範對工作流程的影響。
- 監管機構(政府、金融機構):要求 XYZ 符合法規,如 台灣個資法、歐盟 GDPR。
- 投資人(董事會、股東):希望 XYZ 的資安管理提升企業信譽,降低財務風險。
(b) 這些關注方想要什麼?
XYZ 公司發現,雖然資安是企業的責任,但不同關注方的需求不盡相同:
- 顧客 關心隱私,期待 XYZ 落實 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
- 合作夥伴 期望 XYZ 公司建立 供應鏈資安管理制度,確保資料傳輸安全。
- 內部員工 希望資安規範能與工作流程無縫整合,而不是額外的負擔。
- 監管機構 需要 XYZ 公司提供 定期稽核報告,確保符合資安法規。
- 投資人 期望資安風險可量化,並與企業績效指標(KPI)掛勾。
(c) 如何讓資訊安全「做得下去」?—動機管理的應用
XYZ 公司 CEO 參考了 動機心理學 的研究,發現 資安推動的最大阻礙並不是技術,而是內部動機。於是,XYZ 透過 三大動機機制 來驅動資安落實:
1️⃣ 賦予意義(Meaning)
- XYZ 公司舉辦 內部資安意識培訓,讓員工理解資安不只是 IT 的責任,而是關乎 品牌信譽 和 個人隱私。
- 透過 內部案例分享(如某知名 3C 企業因資安漏洞導致 500 萬筆個資外洩),讓員工意識到資安的重要性。
2️⃣ 降低行動門檻(Ease of Action)
- 自動化資安流程:例如導入 SIEM(安全事件管理系統),減少員工手動執行資安操作的負擔。
- 資安與業務整合:確保資安政策不影響業務效率,如設定 自動化存取權限管理,避免員工因權限問題影響工作。
3️⃣ 建立回饋機制(Feedback Loop)
- 績效掛勾:將資安合規程度納入員工考核指標,讓資安成為 業務 KPI 的一部分。
- 內部獎勵機制:對發現資安風險的員工提供獎勵,例如「資安英雄獎」,鼓勵員工積極通報資安漏洞。
這些策略的核心概念來自 行為心理學的「強化動機理論」(Motivational Reinforcement Theory),強調企業應該用 「機制驅動」 而非 「意志力驅動」 來落實資安管理。
資訊安全不是負擔,而是競爭力!
XYZ 公司的案例顯示,企業要讓資訊安全「做得下去」,就必須:
- 理解關注方需求,找出各方在意的資安議題。
- 設計適合的動機機制,降低員工的執行門檻,並強化內部驅動力。
- 建立回饋系統,確保資安管理不是一次性的專案,而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資安管理不該是一場「靠意志力撐下去」的苦戰,而應該透過 「正確的動機機制」 來推動,讓企業自然地將資訊安全視為核心競爭力。當 XYZ 公司成功將資安變成一種 內建的企業文化,他們的市場競爭力也隨之提升,贏得客戶與投資人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