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有些連結有打*號,是聯盟行銷的網址,也就是透過此連結購買該商品,我會有一點點分潤。)
而制度這個詞,在這裡比較鬆散一點,包括"institution"、"Policy"這些詞,但主要是明確一點的規則(譬如法律)、大型的機構組織等。
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如果各類社區發展的政策,那可以想見到社區去訪問社區營造時,主題就會不一樣。有地方政府社區營造計劃的話,可能聊的是今年區公所的社造案你們有什麼規劃?沒有這個計劃的話,除了問今年社區想做些什麼外,可能還得問一下:錢怎麼來?
但有時候一些主題的相關法律政策等實在很複雜,散在各種法律之中,也隨時間改變。例如談到揭弊者保護法,劉邦繡(2020)的研究報告便找了2020年以前各法律中有關的條文,基本上就包括了: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受理民眾檢舉金融違法案件獎勵要點第5條、第13條、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證券市場不法案件檢舉獎勵辦法第5條、勞動基準法第74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50條、證人保護法第14條、證券交易法第171條、上市上櫃公司治理實務守則第47條、上市上櫃公司訂定道德行為準則參考範例第2條、金融控股公司治理實務守則第9-1條。老實說蠻佩服這種整理,蠻想知道是怎麼從龐雜的法律與規定理找出相關的條文,也蠻感謝這種努力,讓其他人要從事相關研究時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方向。
對制度的研究,基本上有幾個方向。首先以地理範圍來看,除了了解國內政策的整體樣貌外,當然也可以國際間進行比較,例如了解各國對於重型機車路權的規定差異。
當然也可以有其他比較或討論的議題:
- 政策是否達到目標、制度的成效。例如:全民基本收入是否會降低人民工作的意願?
- 不同群體間的差異。例如不同身份的工作者是否有不同的退休保障?
- 制度理論與實務間的落差、執行時的問題。例如:我們有社會救助制度,但也看到有人開著豪車去領補助,那這中間出了什麼問題?
- 意識形態類。制度反映了國家的態度,例如,國家對育嬰政策規劃,反映了國家認為育兒是誰的責任(假設A國國民只要有嬰兒出生,所有的措施都是集中到國家來處理;B國則是提供各種補助讓家長能更順利的育嬰。那這情況下,可能A國比較認為國家是育嬰的主要角色、A國比較認為育嬰是家長當主角。)
- 制度之間的關係。制度之間是有可能衝突的,這時就需研究、討論,找到方案。例如印象中地方創生政策剛出來時有個新聞,說既然鼓勵社區發展產業、辦小旅行是常見方案,但沒有相關證照的人是不能帶小旅行的。(用「社區小旅行不行」去搜尋就可看到許多討論與後續)
順著上述的理由與可能發展的方向,這個房間大概就放一些各主題、各國相關政策的碎片,最優先當然是找已經用心整理過的地圖式資料,也蒐集一些大型組織的資訊,反正慢慢拼湊看看未來能長出什麼,或許對一些有需要的人來說也有點助益。
參考資料:
劉邦繡(2020),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財經法律學系研究案報告立法院審議之揭弊者保護法草案實務可行性評估。頁2-3。(檔案可見月旦知識庫)

copilot。幫我畫張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