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台灣中華電信在偵測到一條國際海底光纜受損後,迅速調整網路流量以維持島內用戶的連線。然而,作為台灣主要網際網路供應商的中華電信,隨後向海巡署報告了此事,並指出在受損光纜附近發現一艘「可疑船隻」。
根據台灣海巡署的說法,這艘可疑船隻為中國關聯貨船「順新39號」,該船可能涉及光纜損壞。此事件引發對台灣通訊基礎設施安全的高度關注,並再次聚焦北京對台威脅下的「灰色地帶行動」風險。
台灣官方尚未提供該船故意破壞光纜的直接證據,但雷達顯示,該船曾經過光纜斷裂地點。此外,海巡署指出,該船使用了兩組不同的定位系統編號,此類不尋常的行為引發了更多猜測。
台灣海巡署表示,目前無法確定該船的真正意圖,但不排除中國可能透過這類行動進行破壞,作為未來封鎖台灣的準備措施。北京方面則回應稱,海底光纜受損是「常見海事事故」,批評台灣「刻意渲染灰色地帶威脅」。
根據軍事專家蘇紫雲的分析,台灣需要強化海上監控與海底光纜的防護,因為光纜一旦遭到破壞,台灣與國際社會的連接將面臨嚴重挑戰。
「當海底光纜被破壞時,我們只能依賴低軌衛星提供頻寬,這將對數位經濟、國際貿易和金融業務造成重大影響。」蘇紫雲指出,這類破壞可能是一種心理戰術,旨在對台灣造成威脅。
美國前海軍上校Tom Shugart則認為,此次事件可能是一種低層次騷擾,或是未來更大規模行動的測試。他指出,北京可能利用民間船隻、海警或其他非軍事行為者,對台灣進行封鎖或孤立。
針對通訊基礎設施的潛在威脅,台灣數位發展部正積極探索替代方案,包括部署低軌衛星及新增海底光纜站。近期,台灣已與OneWeb及亞馬遜的Kuiper計畫展開合作洽談,尋求強化網路韌性。
同時,台灣政府已啟動針對多重威脅的跨部門模擬演練,重點應對資訊戰與基礎設施受損情境。官員強調,未來需要建置備援機制,以確保在網路中斷時資訊流通不中斷。
近期全球範圍內多起光纜受損事件也引起警覺。例如,去年在波羅的海,中國船隻「易鵬3號」與「新新北極熊號」均被懷疑破壞海底光纜及天然氣管道。芬蘭-愛沙尼亞電力線與多條網路光纜亦因船隻拽錨而受損。
專家警告,儘管光纜受損事故時有發生,但近期多起案例可能並非偶然,而是故意破壞的跡象。特別是在國際水域執法範圍受限的情況下,如何防範此類事件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挑戰。
海底光纜是全球通信與經濟運行的關鍵基礎設施,保障其安全對於維持國際連接至關重要。台灣近期的事件再次凸顯,在地緣政治風險下,需加強監控與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新型態的「灰色地帶行動」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