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決定你的高度,選擇適者生存或合作共存?|《魷魚遊戲》

信念決定你的高度,選擇適者生存或合作共存?|《魷魚遊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魷魚遊戲 2》於2024年12月26日在Netflix上映,這次與《魷魚遊戲》第一季的內容一起回顧重點。

「你的生存信念是甚麼?」貫穿了《魷魚遊戲》和《魷魚遊戲 2》的主軸。從個人生存信念匯集成了集體政治運作,而極端的生存遊戲場景加劇了衝突感。


魷魚遊戲制度的起源

魷魚遊戲由富豪吳一男創辦,他因擁有財富卻感到人生無趣而設計了這場遊戲。他正是參與遊戲的001號。臨終前,他與主角奇勛打賭樓下受凍垂死的醉漢是否會在午夜前得到他人救助。然而,他在死前未能看到醉漢獲救。

raw-image


這象徵吳一男一生的信念——「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遊戲機構的管理模式和遊戲規則皆依此原則運作,例如遊戲設計旨在產生唯一的勝者,獲勝者獨得456億韓元的獎金。然而,奇勛的信念是「互利互助、合作共好的競爭法則」,即使在其他人眼中,這種信念可能顯得軟弱或不堅定。


外在物質決定階級,而非本質

遊戲機構設置於與世隔絕的小島,工作人員統一穿著制服,隱藏真面目,並以制服上的標記區分階級。例如,圓形圖樣的面具代表勞工,需接受管理者監視並經批准才能發言;三角形圖樣的士兵持有武器;方形圖樣則代表管理者,負責指揮和監控所有遊戲事項。

raw-image


這種場景與威權國家對群眾的管理方式如出一轍。亮粉色的連體服讓人聯想到疫情期間穿著防護服的人員,其面目難以辨認。此外,監控所有人和掌控信息來源正是威權統治者的典型手段。在民主國家中有高度崇尚叢林法則或階級僵化,拜金文化將盛行,例如韓國。凡是能暗示階級的物質,例如帶有大Logo的名牌包,都會廣受歡迎。只有上層階級能夠隨意操控資源和機會,而對下層階級而言,機會稀缺,需要爭搶方能獲得。唯有進入上一個階層,才能被視為真正的「個體」。


信念決定高度,也決定最終的狀態

在最終的魷魚遊戲中,尚佑倒地不起,而奇勛本可贏得勝利,卻選擇中止遊戲,寧願放棄獎金也要挽救尚佑並重拾朋友情誼。然而,尚佑選擇自殺。他的死亡給奇勛帶來極大的衝擊。奇勛無法理解尚佑為何放棄生命,執意以金錢為目標。

raw-image


對尚佑而言,奇勛的行為像是一記耳光,無情嘲諷他不擇手段的行為毫無必要,加深他的自卑感和內疚,最終促使他選擇自我了結。尚佑的死與《魷魚遊戲 2》中西裝男(孔劉)的死形成對比。西裝男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嘲弄參賽者,卻在與奇勛的俄羅斯輪盤對決中被揭露只是機構的「狗」。奇勛對他說,只要承認自己只是服從命令的工具,就可以避免死亡。然而,西裝男最終因強烈的羞恥感選擇飲彈自盡。

raw-image


結尾反思

吳一男因無趣寂寥而亡,尚佑因逐利失敗而亡,西裝男則因認知衝擊而亡。他們無一不窮盡全力追求財富與權力,企圖超越他人,卻在無止境的競爭中迷失了自我。當外在象徵地位的條件崩塌,他們的生活便顯得空洞,毫無意義。

與之對比,奇勛雖然選擇了合作共存的信念,卻也因此陷入矛盾與掙扎。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是否能在一個崇尚「適者生存」的世界中堅守「合作共存」的價值?

《魷魚遊戲》用極端的故事場景提醒我們,信念不僅決定了你的行動,也塑造了你對生命意義的詮釋。選擇適者生存,可能能帶來短暫的成就,但往往伴隨著孤立與失落;而選擇合作共存,或許會面對更多挑戰,但卻有機會創造真正的關聯與價值。

你的信念,決定你的高度。面對人生中的「遊戲」,我們是否能超越競爭的桎梏,選擇成就彼此的可能?這是《魷魚遊戲》向我們拋出的終極提問。

avatar-img
Salon de l'Ordinary Space
4會員
51內容數
服裝設計→海外打工人→產品開發→品牌行銷→走向心理諮商 一路轉型,一路學會拆解自己和世界 寫些關於職涯探索、心理學、還有人在中途轉彎的故事 小知識+小感悟+小幹話,一起當個有點迷茫但不無聊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身心靈」等同於「心理諮商」是一種誤解。兩者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方式有著根本上的差異。身心靈老師的重點在於快速提供答案,滿足短期需求;心理諮商則著眼於長期的內在探索和問題解決。
就是貧窮的狀態下,情緒容易處在壓力、焦慮、不快樂當中,在那樣的情況下,人會處在沒有耐心的狀態,也無法為自己做出長期的規劃。TED的《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poverty》指出,生活在貧窮狀態下的人,往往會處於高壓、焦慮、不快樂的情緒中。
你的目標不是一份工作、不是一段關係,甚至不是某個職業領域。你生命的首要之務就是來到這個世界。~《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終結自我破壞,實現自我控制/The Mountain Is You》, Brianna Wiest 每個人的存在都有獨特的意義,追尋內心的呼喚,跨越傳統價值的限制,探索無限的潛力。
4/5簡單的句子點出生命的藍圖從來都是獨一無二
姜光娜和韓多溫之間的火花因事件而起,像是關係間角色在對換時,由角色屬性和內心安全感所驅動出的感情。那種發自內心喜歡對方的特質受吸引,進而產生情感流動並沒有在劇中呈現。
4/5來自地獄的法官
你是否曾經對於現在的工作隱隱感到不滿,或是為現在的工作狀態焦慮? 這其實是你內心深處,對處在舒適圈的不安感所發出的信號。 是甚麼讓你躊躇不前?是目前的環境太好而猶豫?還是對未知感到迷茫? 許多人說「跳脫舒適圈」是自我突破的必經之路,但在行動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停下腳步,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受到熱門職業及收入的影響,對比2010年與2024年熱門科系的變化。儘管文科學群對應職業較少,但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敏感度有重要價值。 持續的學習與探索,讓我們在職業生涯中理解自己的優劣並提升適應能力。最終,成功的職業之路不應受到科系的限制,而是源自於對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
「身心靈」等同於「心理諮商」是一種誤解。兩者的核心理念和工作方式有著根本上的差異。身心靈老師的重點在於快速提供答案,滿足短期需求;心理諮商則著眼於長期的內在探索和問題解決。
就是貧窮的狀態下,情緒容易處在壓力、焦慮、不快樂當中,在那樣的情況下,人會處在沒有耐心的狀態,也無法為自己做出長期的規劃。TED的《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poverty》指出,生活在貧窮狀態下的人,往往會處於高壓、焦慮、不快樂的情緒中。
你的目標不是一份工作、不是一段關係,甚至不是某個職業領域。你生命的首要之務就是來到這個世界。~《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終結自我破壞,實現自我控制/The Mountain Is You》, Brianna Wiest 每個人的存在都有獨特的意義,追尋內心的呼喚,跨越傳統價值的限制,探索無限的潛力。
4/5簡單的句子點出生命的藍圖從來都是獨一無二
姜光娜和韓多溫之間的火花因事件而起,像是關係間角色在對換時,由角色屬性和內心安全感所驅動出的感情。那種發自內心喜歡對方的特質受吸引,進而產生情感流動並沒有在劇中呈現。
4/5來自地獄的法官
你是否曾經對於現在的工作隱隱感到不滿,或是為現在的工作狀態焦慮? 這其實是你內心深處,對處在舒適圈的不安感所發出的信號。 是甚麼讓你躊躇不前?是目前的環境太好而猶豫?還是對未知感到迷茫? 許多人說「跳脫舒適圈」是自我突破的必經之路,但在行動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停下腳步,做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受到熱門職業及收入的影響,對比2010年與2024年熱門科系的變化。儘管文科學群對應職業較少,但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敏感度有重要價值。 持續的學習與探索,讓我們在職業生涯中理解自己的優劣並提升適應能力。最終,成功的職業之路不應受到科系的限制,而是源自於對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離線找真愛》是Netflix 2025年初推出的日本戀愛實境節目,節目找來個性和氛圍不同的5位男女,記錄他們在法國尼斯度過的10天旅程,呈現人與人相會、邂逅,認識彼此和留下深刻印記的美好過程。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離線找真愛》是Netflix 2025年初推出的日本戀愛實境節目,節目找來個性和氛圍不同的5位男女,記錄他們在法國尼斯度過的10天旅程,呈現人與人相會、邂逅,認識彼此和留下深刻印記的美好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