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眾量級Andy的影片讓我想起了,我的家族發生的故事。
接著我會以心理觀察的角度(非學術分析),會怎麼去理解家族成員的行為。
真實故事與個人狀態差異
剛開始經營店面的時候, 大家都能很認分的付出跟工作,彼此也不會太計較。
過了幾年之後,開始賺錢就開始吵收益分配, 各自對經營要擴張還是保守的策略爭吵不休。
吵到後來產品品質也沒顧好,店的生意越來越差,
店收起來了,家庭也散了。
家人就成了戶口名簿上的陌生人。

from pexels
在事業最開始的時候,兩個人想的都是怎麼讓家庭過得更好,透過打拼一起度過難關。
其實,事業對於每個人來說意義都有不同,時間一長,各自深層最在乎的事情就浮上檯面。其中一個人認為事業是家庭的堡壘,應該要保守經營,讓長久經營才是最重要的;另一個人則認為事業是個人發展的舞台,要趁勢擴張,賺取最大利益對家庭才有幫助。
錢、事業的中性特質,讓人可以透過這個東西獲得不同的事物,例如:足夠的錢可以保障生活的穩定,對於沒有安全感的人來說,保留一定程度的資源=生活有保障。
又或者對有的人來說,事業的收益、規模=展示個人自我價值的櫥窗,獲得被認同感是他深層的渴望。
在這樣的狀態下,如果仍舊希望家庭能維持平衡該怎麼做?
先處理問題,再維繫關係
家族事業的核心問題與「界線或制度」有關,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沒有制度、沒有共識」。當家人意見不同時,不能用感情說服對方,用 清楚的規則 來確保公平,避免爭吵變成對立。
無法取得共識,一定要建立「退場機制」,像是 各自獨立發展,但保持家人關係,這比強行共事卻互相傷害來得更好。畢竟,事業可以重來,但家人關係一旦破裂,想修復就沒那麼容易了。
五步驟能調節平衡的實際作法
1. 自行舉辦「家族商務會議」——確保決策有流程可依
建立制度前,先從有紀律的執行工作流程開始。
一開始沒有資源聘請專業顧問,最重要的就是讓討論變得有結構,而不是「誰聲音大、誰脾氣硬」的人說了算。可以參考企業開會的方式,制定一套固定的家族會議機制。
🔹 具體操作方式:
- 固定每週或每月一次會議,每次會議前,讓每個人用 Google Docs / Notion / LINE群組公告 提前列出議題,確保討論有重點,而不是情緒性發言。
- 設立一位輪值主持人(例如,每月由不同成員負責),讓討論有紀律,避免變成互相攻擊的場面。
- 會議紀錄:每次開會結束,負責記錄的人(可以輪流)要整理決策內容,確保所有人都認同並遵守共識。
- 設立投票制:遇到意見分歧時,不要爭吵,而是用投票(或讓第三方信任的朋友投票)來決定。

from pexels
2. 借助「信任的外部人」——避免家人內部死結
如果內部意見卡死,可以找一個熟悉產業、但不涉及家族糾紛的信任人士來調解,這比自己人直接對談更有效。這個人可以是:
- 長輩 / 退休的家族成員,但必須是公正、不偏袒的角色。
- 曾經合作過的老師、前老闆、資深同行,提供專業角度而不是情緒發言。
- 家族以外的股東 / 共同創業夥伴,如果公司有其他合夥人,讓他來當第三方意見者,避免純粹的家庭內鬥。
🔹 具體操作方式:
- 找這位「信任的外部人」來參加家族會議,提供客觀意見,或者在重要決策時做協調者。
- 讓這個人主持討論,確保雙方都能發表立場,而不是單方面壓制。

from pexels
如果認識的人中,沒有以上這些角色的人可以幫忙,那可以規劃每個月花一筆固定的費用外聘「第三方專業人士」:
- 家庭諮商師(家族治療師):當爭執已經影響到家庭關係,或是長期累積的矛盾難以解決時,家庭諮商可以幫助成員理解彼此的心理需求,學習如何以更健康的方式溝通,而不是用情緒勒索、冷戰或爆發爭吵的方式應對衝突。
- 家族企業顧問:針對經營理念分歧,顧問能協助建立清晰的合作架構,讓討論回歸專業,而不是只靠個人觀點互相爭辯。
- 會計師 / 財務顧問:如果爭執與金錢分配有關,財務專業人士可以提供數據分析與客觀建議,確保財務分配公平、透明。
- 家族會議主持人:若家族成員仍希望自行解決問題,可以指定一位相對中立的人,負責控管會議流程,確保討論聚焦在問題本身,而不是情緒發洩。
🔹 實際作法:
- 家庭諮商:可尋找專業的心理師或家族治療師,每月固定安排 1~2 次會談,讓成員有機會在專業的引導下溝通,找到彼此的共識與解決方式。
- 專業顧問或律師輔助:若經營決策無法統一,可以請專業顧問來提供具體建議,或是透過律師制定「家族事業合作條款」,讓每個人知道自己的權利與義務。
- 設立「家族會議」機制:每次會議前,先讓雙方書面整理各自的觀點,避免臨場情緒化發言,並由第三方主持,確保討論不失控。
3. 訂定「爭議解決冷靜期」——避免衝動決策毀掉生意
在沒有專業調解的情況下,最怕的就是爭執當下做出錯誤決定,例如:「不然乾脆收掉好了!」、「你愛怎樣就怎樣,老子不幹了!」。這類情緒化決策往往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所以建立冷靜期機制非常重要。
🔹 具體操作方式:
- 重大決策(如擴張、資金投入、股權變動)需設定 7 天冷靜期,確保所有人有時間思考,不是當下拍板就執行。
- 爭執過大時,設定 48 小時暫停討論,這段期間內不得再爭論該議題,避免情緒上頭做錯決定。
- 用書面代替口頭爭吵:遇到爭議時,可以規定雙方用書面(如LINE或Email)表達立場,避免當面爭論升級。

from pexels
4. 用「股份與薪資分開制度」減少金錢爭執
家族企業內,最大爭議通常是「錢的分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股份(投資回報)與薪資(工作報酬)分開計算,讓財務制度變得透明。
🔹 具體操作方式:
- 薪水跟工作內容掛鉤:家族成員的薪資應該根據工作角色,而不是「誰的資歷比較老」來決定。
- 獲利分配寫清楚:如果公司有盈餘,要明確規定「幾%用來發薪,幾%存入公帳,幾%分紅」,而不是等到賺錢後才開始爭吵。
- 設立財務共用帳戶:讓公司的收入與個人資金分開管理,避免有人私自挪用資金。
✅ 低成本替代方案:即使沒有專業會計,也可以用 Excel / Google Sheets 來記錄財務,讓帳目清楚透明,避免後續糾紛。

from pexels
5. 設定「家族成員退出機制」——預防無法共事時的災難
如果家族成員真的發現無法合作,最壞的情況就是雙方在沒有準備的狀態下拆夥,導致財務混亂、關係破裂。因此,應該事先訂好退出機制,讓任何一方如果覺得無法繼續,還能有體面的退場方式。
🔹 具體操作方式:
- 寫下「退出條款」,例如:「若有成員想離開,股權可以由內部優先收購,或透過公平估值來決定價碼」。
- 提前談好股權轉讓,避免日後爭執(例如:「如果某人想退出,他的股份要賣給誰?」)。
- 若雙方爭執過大,可以嘗試「短期休假」而非立即拆夥,給彼此時間冷靜後再討論未來的合作方式。
✅ 低成本替代方案:即使沒有律師,至少可以寫下一份白紙黑字的協議,確保雙方未來有據可依。
制度比感情重要,規則比爭執有效
家族企業的失敗往往不是因為事業做不起來,而是因為缺乏制度,導致感情耗盡。如果沒有資源找專業人士,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讓討論變得有紀律、讓財務變得透明、讓退出變得可預期,這樣才能維持事業與家庭的平衡。
最重要的不是「如何避免爭吵」,而是「如何讓爭吵不會毀掉家庭與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