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錫蘭《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引起廣泛的討論,相關的影片像苗博雅線上直播影片、志祺七七對錫蘭影片的回應,整個系列都看完後,我想作為一位心理諮商的從業者,我想分享我實際參與過的心靈課程、卡內基課程的感受,以及我所觀察到諮商行業的不同。
在心靈課程的宣傳中常會用「改變」、「有效」等相關的詞彙,通常也會加入參與人的評價做為佐證,同樣的操作卻無法直接應用在心理諮商上,因為諮商如果要提出效果,需要進行研究和驗證,不然就會遭遇衛福部的罰款,如同懲罰健康食品那樣。
在本人親自參與過的心靈課程中,有觀察到他們普遍採用正向安慰劑的操作,如果對於效果有疑慮,就會帶領的導師會與他的小團體,向有疑慮者發動攻擊,或是用自我檢討讓參與者自我懷疑,如同錫蘭影片中的內容:當事人其實是處於鬱期+燥期的方式,讓他自己感到充滿正向情緒,殊不知這都是多巴胺效果。
與傳統心理諮商的專業壁壘相比,心靈課程更擅長行銷與社群經營。例如,卡內基訓練透過「學長姐示範機制」,讓曾經參與過的學員回來擔任輔導者,以此創造歸屬感與社會認同壓力。這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機制,因為當我們看到他人「成功」,我們也更容易相信自己可以達到相同成就。
卡內基在營銷上的成功,它的運作模式也讓不少心靈課程模仿,像是YouTuber家寧參加「ASK心動力」LGAT課程,完成3階段課程後,擔任課程助教。
相對而言,團體諮商雖然也有「助教」的角色,但助教通常是實習諮商師,或是有執照可尚未取得療法認證的諮商師。
心理諮商重視隱私性與個案獨立性,使得「學長姐示範機制」合理性需要進行評估和驗證。此外,專業法規對於諮商的倫理與話術有明確規範,導致心理諮商在行銷與影響力塑造方面受限。
心理諮商師大多需要經過研究所、實習,並取得執照。雖然專業能力受到保障,但這也讓他們習慣使用學術性較高的語言。相較之下,許多心靈導師則擅長用簡單、貼近人心的話術,讓學員更容易理解並產生共鳴。
舉例來說,心理師周慕姿的語言風格親民,因此能受到廣大歡迎。以靈能的挑戰中的諮商師想表達出每個人都會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這個感覺叫「我能感」,但是用專業術語的時候,容易讓人很難快速理解想表達的意思。這部分會讓一般人覺得難以親近,同時也不易在社群上被傳播。
圖片來自Dcard
心理諮商受到《心理師法》與相關倫理規範的約束,提供的服務通常是一對一、小團體的團體諮商。但心靈課程則可以發展出完整的商業模式,例如:
像是,2024年七月,一名張姓女子就是藉由心靈課程虐待、剝削學員的身心和財務,遭到判刑,當時簽的不知情同意書條款,而無條件保密的聲明就成了他們PUA和侵犯他人界線的開始。
心理諮商師受到公會、倫理規範與法律約束,若有違規行為,可能被檢舉或吊銷執照。然而,心靈課程並無明確的監管機制,即使導師有操控行為,也往往難以舉證,導致受害者難以尋求正式途徑處理。
即便如此,專業人士若嘗試檢舉某些心靈課程,往往只能從「稅務」、「消防」等非直接業務層面入手,而非針對課程內容本身。
心靈課程憑藉其靈活的行銷模式與心理機制,成功吸引大眾關注;而心理諮商則在專業監管下提供科學驗證的方法。希望以上這些討論能幫助大家在面對心靈成長的選擇時,能夠做出更理性的決策。如果你有參與過類似課程的經驗,歡迎留言分享你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