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McCarthy(2023)在《The Regulation of RegTech and SupTech in Finance: Ensuring Consistency 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一文中,探討了歐盟(EU)與英國(UK)如何透過政策與監管框架促進 RegTech(法遵科技)與 SupTech(監管科技)在金融產業的發展。文章指出,儘管 EU 與 UK 採取不同的監管策略,但雙方皆強調「法規沙盒」與「技術創新支持機制」的重要性,並且透過「自上而下」的立法介入來提供法令清晰度,確保監管一致性。本文認為,透過制定一套平衡的法令遵循機制,才能有效降低合規成本,並增強金融機構與監管機關的數位能力。
台灣保險法令遵循的挑戰與啟示
台灣的保險業法令遵循環境相較歐盟與英國,仍處於相對傳統的管理模式。根據 McCarthy(2023)的研究,RegTech 與 SupTech 的發展可為台灣保險業者與法令遵循人員帶來以下啟發:- 導入 RegTech 提升保險業合規效率
目前台灣的保險公司面臨大量的法規遵循要求,如反洗錢(AML)、個人資料保護(GDPR)及財報揭露等。傳統的合規方式多仰賴人工作業,耗時且易出錯。而 RegTech 可透過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及自動化報告系統,提高資料處理效率,減少人為錯誤。英國金融監管局(FCA)建立的「監管沙盒」讓企業能夠測試創新科技,台灣的金管會也可參考此模式,降低合規科技的導入障礙。 - SupTech 提升監管單位的風險管理能力
台灣的保險監管單位,如金管會與保險局,目前仍以傳統審查與定期報告為主,監管科技(SupTech)尚未大規模應用。McCarthy(2023)提到,歐盟監管機構已經開始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與機器學習(ML)技術,從大量監管報告中分析風險趨勢,提高預警能力。台灣監管機關應考慮採用這些技術,以即時監測市場異常行為,減少金融詐欺與資訊不對稱問題。 - 確保監管一致性,建立明確的法律架構
文章指出,英國與歐盟在推動 RegTech 與 SupTech 的過程中,均採取了「自上而下」的法規制定模式,透過立法確保技術應用的合規性。對於台灣而言,目前對於 RegTech 與 SupTech 的監管仍較為零散,缺乏統一標準。金管會可考慮參考歐盟《數位營運韌性法案》(DORA)模式,為 RegTech 企業提供更明確的法規指引,同時制定監理標準,確保數據處理的透明度與安全性。 - 結合監管沙盒與市場驅動模式
英國透過「監管沙盒」成功推動了金融科技(FinTech)與法遵科技(RegTech)的發展,而歐盟則強調策略與立法的結合。台灣可以結合兩者優勢,設立專門的「保險業 RegTech 監理沙盒」,讓業者在合規的框架下進行技術測試,並同時發展法令規範,以確保監理機制的靈活性與市場適應性。
結論
對於台灣的保險法令遵循人員與消費者而言,RegTech 和 SupTech 不僅可以降低合規成本,還能提升監管透明度與風險管理能力。透過建立法規沙盒、推動數據標準化、並確保技術應用的法令一致性,台灣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保險業的監管效率,並與國際市場接軌。對於保險商品消費者而言,這也意味著更透明的資訊、更低的監管成本轉嫁,以及更安全的個資保護環境。台灣的保險監管單位與業者應積極參考歐盟與英國的做法,加快數位監管與法令遵循科技的發展,以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創新。參考文獻:
McCarthy, J. (2023). The regulation of RegTech and SupTech in finance: Ensuring consistency 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 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Compliance, 31(2), 18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