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經濟新藍海:從「海洋新加坡」看台灣的下一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海洋新加坡

談完了海洋英國,反觀海洋新加坡,雖然没有受到金融海嘯的直接影響,也没有如英國進行大幅金融改革及組織分工,但面對遍地開花的金融科技產業,新加坡別無選擇的只能進行積極參與,也許參與的不算早,但憑藉著新加坡明確的政策與佈局,大致列出如下。
(一)佈局完成FinTech新創發展的資金生態體系:新加坡以政策推展了20多個FinTech新創基地,歡迎新創免費進駐,期望利用完善的生態體系,吸引金融科技新創公司,轉往新加坡註冊及發展!儘管新加坡仍被認為並不具備完善的金融科技人才中心,但其傾國家力量結合了自己的主權基金、全球資本、VC等,並利用加速器協助新創與世界接軌,確實在亞洲產生明確的吸引效益。
(二)政府實際投入人力、團隊與資本在FinTech Office:儘管没有大幅進行金融改革或金融組織改組,但新加坡政府理解,如果用原有MAS新加坡金管局的團隊兼任金融科技辧公室是不會有用的,因為所需的能力與思維大大不同。於是在2016年4 月將原本由MAS 成立的金融科技辧公室改組,改為由總理辧公室下直接指派創新新加坡辧公室執行長與MAS 指派的人員共同擔任金融科技辧公室執行長,同時金融科技辧公室是一個跨6個單位共同指派人員成立的跨部會組織。
剛上任的Chief FinTech Officer Sopnendu Mohanty, 就是自花旗亞洲創新辧公室挖角的。當然新加坡副總理同時也是財政部長及金融管理局長的Tharman Shanmugaratnam本身也相當支持金融科技發展,在FinTech Festival頒奬典禮上所做的演講,他特別提到:「發展金融科技不是一個原有產業從業人員工作會被減少被取代的問題,這是一個我們國家面對數位經濟的轉型,金融科技的轉換,我們有没有能力一同的轉換、轉型的問題。」持續其在2016超越大部份亞洲國家的發展,2017還要鬆綁VC進入其國內投資的法規,以大舉引入資金進入金融科技產業。

海洋台灣的思維與建議

面對金融科技的新經濟,台灣較新加坡有著更完整的資訊科技及成熟消費金融的能力與人才,具備金融科技藍海競爭的實力,然而以時態上來看,台灣較英國及新加坡更為急迫與不待。一方面,隨著金融科技的金融民主運動,政黨輪替使得人民更為期待新政府的推動民主與正義,但另一方面,長久的悶經濟,如果没有大開大合的組織改造與作為,又難讓人民感受到改變。
可是到目前為止,政府還没有拿出金融科技政策,對於金融更幾乎是没有明顯改革與作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海洋台灣,將會逐漸耗損我們對外獲取資源與優勢的機會。參考英國及新加坡的作法,提出以下方向,給予小英政府參考:
(一)以明確的政策優惠吸引外援及資金:從英國及新加坡的例子,我們明顯理解,要在數位海洋國家別無選擇要對內也對外借勢,借資!可是這些年來,台灣恐外與排外,台灣外資在過去十年走了大半,我們能否調整我們的思維與態度,不畏開放與合作,讓外資願意投入台灣?觀察英國與新加坡的經驗,實質的誘因條件才是關鍵作法,而這更需要政策法令的配合。
(二)分離金融科技發展與傳統金融監理,進行金融組織改革及發展:很明顯的舊瓶難裝新酒。舊組織殘留的舊思維,難以面對新經濟的新思潮,更何況我們的金融監理尚無成功發展金融科技創新的經驗,觀察英國其利用金融海嘯,政黨輪替後,大動作的做了金融改革。利用金融科技發展與傳統金融監理的分離管理,更可同步讓二者的獨立同時做出到位的資源與管理。這一點思維與做法,是新政府可以思考與效法的,因為兩相分離,才可以同時扶持金融科技新創,又做好傳統金融監理。
不要忘了,傳統金融模式所造成的金融不正義與危機,正是為何要發展金融科技來替代傳統金融的主要原因,抱持著舊有維持金融穏定的思維是無法擁抱金融科技新藍海的。全球金融科技的勢在必行,更彰顯抱持著以舊有金融穏定即可如舊時經濟發達的錯誤思維,只有踩著較亞洲其他國家先行一小步心態與速度,才能使我們金融科技以及數位經濟不落人後。
(三)金融科技的金融民主如何結合法治,創造法令開放佈新與除舊:近期剛通過一讀的金融科技法令沙盒,以舊的組織舊的思維思考新的新融科技,除罪化的八條條文修改難道就代表台灣金融科技得以發展?別忘了,金融科技強調的金融民主,是在產業上參與的民主化,也是作法服務上的民主化。用既有監理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思維與管制方式,是完完全全無法適用的。如何在民主的精神下發展與鼓勵創新,才是金融科技的法治精神。
2012年面對金融科技新海洋的英國,如果没有丟掉過去的思維與過去的管制制度的勇氣與作為,就不可能除去這麼多不必要的舊法令與管制,也無法催生出其新的創新力量與產業。請看短短三年,2015英國的金融科技產業轉型重生,成為創造6.6Billion 英磅一年,吸引了6萬金融科技從業(比新加坡、澳洲、和香港三地金融從業人口相加還要多)人員的全球重要產業。
面對金融科技及以金融科技為基礎的數位經濟新藍海,是台灣近期少數明確的藍海機會,政府應勇敢地面對,不要再磋砣。這樣的新藍海,不僅可以創造對內經濟的新工作機會,更可以隨著金融科技替代金融的發展,創造內需經濟的所需資金。當初英國在2008~2011間正是因為替代金融的協助才免於讓其中小企業大量倒閉,而發展替代金融也是金融科技中重要的一環。
發展金融科技因應金融民主的風潮更會強化金融民主與正義,也有助於全民團結於民主與正義,而因應的法治作法,也讓台灣能往創新經濟往下發展。對於新政府,是難得的契機,也是台灣鞏固短中期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期望政府快速調整步伐與政策,讓民眾有感,讓經濟有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揪啾有觀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融科技,強調「金融產業參與正義」與「消費者選擇正義」的金融民主化運動。我們確實有條件成為的新時代的海洋台灣,但我們要如何準備才能遨遊與駕馭這金融科技數位藍海?
今天來分享一些有趣的金融科技業務模型。因為台灣在談金融時多半只會聯想到那是「有錢人」才有資格關心的話題,但事實上,FinTech金融科技是全球由專制特許走向民主化的全球運動。可是在台灣,金融科技談來談去,都還是那幾項如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或者難懂的Block chain技術等,反而讓人感受不到它的
很多人會以為FinTech是不是就是金融在mobile banking的延伸呢?若是這樣想,那就小看了創造FinTech這個字的意涵,事實上,它是一股思潮,更是一場金融制度的革命。
金融科技,強調「金融產業參與正義」與「消費者選擇正義」的金融民主化運動。我們確實有條件成為的新時代的海洋台灣,但我們要如何準備才能遨遊與駕馭這金融科技數位藍海?
今天來分享一些有趣的金融科技業務模型。因為台灣在談金融時多半只會聯想到那是「有錢人」才有資格關心的話題,但事實上,FinTech金融科技是全球由專制特許走向民主化的全球運動。可是在台灣,金融科技談來談去,都還是那幾項如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或者難懂的Block chain技術等,反而讓人感受不到它的
很多人會以為FinTech是不是就是金融在mobile banking的延伸呢?若是這樣想,那就小看了創造FinTech這個字的意涵,事實上,它是一股思潮,更是一場金融制度的革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加坡提出了「智慧國2025」的宏偉計劃,透過大數據分析、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等高端科技,優化城市運作,提升民生福祉,並帶來巨大商業機會。本文探討智慧國的發展動力、如何改善生活、以及商業機會的潛力。
新加坡元續科技赴港創業板上市 半導體蓬勃發展推動新加坡精密工程服務需求   近年,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為應對宏觀因素影響,紛紛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上游佈局亦由以往集中在中國大陸和台灣,逐漸轉移到以新加坡為首的東南亞市場。其中,UMC、Applied Materials、恩智浦半導體、格芯、世界先進積體
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從中國的合法政府變成中國的非法政權。雖然台灣人大多數還容忍中華民國體制的統治,然只要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的法定位真相」有正確的認知,相信會有更多台灣人會覺醒,同時也能凝聚堅強的建國意志。
Thumbnail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數字化進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創新行動為該國的金融服務產業以及更廣泛的商業環境鋪平了數字轉型的道路。 MAS推出的資訊共享平台不僅為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了更有效率、更透明的業務環境,也成為推動整個商業領域數字化發展的標誌性事件。
Thumbnail
越南科技業已在成為軟體代工的新興。臺灣筆電製造業約15%至20%的比重在越南,新加坡則被視為晶片採購大國。新加坡的晶圓製造產能佔全球5%,並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佔高達19%,政府致力發展人工智慧、自駕車、金融科技等。對香港而言,中國政府對數家科技公司採取監管行動,挑戰和機遇並存。
Thumbnail
香港科技產業目前面臨轉型挑戰,主要的支柱為金融業和貿易。然而,由於中美關係激烈對峙和金融業門檻較高,香港經濟增速逐漸緩慢,使得產業結構單一化。香港政府重點發展金融科技、智慧城市、醫療保健和大數據應用。數碼港以及科學園成為香港重要的科技研發基地。金融業的數位轉型也將成為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
Thumbnail
亞洲分支機構融合前,我負責的東亞地區市場;以台灣為核心,,營業收入大約百分之四十是直接銷售,而另外的六成業績是來自區域內各大經銷商的貢獻。 對比遠東地區,由於區域中心所在地新加坡本身是金融中心,製造業比重相對低了很多,以致於當地的生意規模遠遠不如鄰近的越南,印尼和泰國。所以新加坡市場就委託給了一家
Thumbnail
話說亞洲市場的重整,得從原來瑞士派駐新加坡的總經理被解僱說起。 這位駐外的洋人,事實上是早期銜命來亞洲開拓這遙遠的東方市場。四小龍騰飛的初期,能見度最夠的要算香港和新加坡。由於早期歐系公司開拓亞洲市場都會仿效日商模式,跟隨大商社財團揪團前往各國開疆闢地。而這些大財團都會考慮較理想的金融和海空運輸便
Thumbnail
Hi all, 每到選舉年,就會有政客跳出來說台灣應該要學新加坡,更甚者,開始出現明的暗的吹捧特定候選人會成為台灣的李光耀救贖大家之類的。 有趣的是,那些真正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人,對於上述的說法倒沒特別說什麼,甚至更多的是對那裡有更多的反省,以及去思考台灣可以學什麼,不學什麼。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加坡提出了「智慧國2025」的宏偉計劃,透過大數據分析、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等高端科技,優化城市運作,提升民生福祉,並帶來巨大商業機會。本文探討智慧國的發展動力、如何改善生活、以及商業機會的潛力。
新加坡元續科技赴港創業板上市 半導體蓬勃發展推動新加坡精密工程服務需求   近年,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為應對宏觀因素影響,紛紛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上游佈局亦由以往集中在中國大陸和台灣,逐漸轉移到以新加坡為首的東南亞市場。其中,UMC、Applied Materials、恩智浦半導體、格芯、世界先進積體
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從中國的合法政府變成中國的非法政權。雖然台灣人大多數還容忍中華民國體制的統治,然只要台灣人民對「中華民國的法定位真相」有正確的認知,相信會有更多台灣人會覺醒,同時也能凝聚堅強的建國意志。
Thumbnail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數字化進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的創新行動為該國的金融服務產業以及更廣泛的商業環境鋪平了數字轉型的道路。 MAS推出的資訊共享平台不僅為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了更有效率、更透明的業務環境,也成為推動整個商業領域數字化發展的標誌性事件。
Thumbnail
越南科技業已在成為軟體代工的新興。臺灣筆電製造業約15%至20%的比重在越南,新加坡則被視為晶片採購大國。新加坡的晶圓製造產能佔全球5%,並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佔高達19%,政府致力發展人工智慧、自駕車、金融科技等。對香港而言,中國政府對數家科技公司採取監管行動,挑戰和機遇並存。
Thumbnail
香港科技產業目前面臨轉型挑戰,主要的支柱為金融業和貿易。然而,由於中美關係激烈對峙和金融業門檻較高,香港經濟增速逐漸緩慢,使得產業結構單一化。香港政府重點發展金融科技、智慧城市、醫療保健和大數據應用。數碼港以及科學園成為香港重要的科技研發基地。金融業的數位轉型也將成為未來的重點發展領域。
Thumbnail
亞洲分支機構融合前,我負責的東亞地區市場;以台灣為核心,,營業收入大約百分之四十是直接銷售,而另外的六成業績是來自區域內各大經銷商的貢獻。 對比遠東地區,由於區域中心所在地新加坡本身是金融中心,製造業比重相對低了很多,以致於當地的生意規模遠遠不如鄰近的越南,印尼和泰國。所以新加坡市場就委託給了一家
Thumbnail
話說亞洲市場的重整,得從原來瑞士派駐新加坡的總經理被解僱說起。 這位駐外的洋人,事實上是早期銜命來亞洲開拓這遙遠的東方市場。四小龍騰飛的初期,能見度最夠的要算香港和新加坡。由於早期歐系公司開拓亞洲市場都會仿效日商模式,跟隨大商社財團揪團前往各國開疆闢地。而這些大財團都會考慮較理想的金融和海空運輸便
Thumbnail
Hi all, 每到選舉年,就會有政客跳出來說台灣應該要學新加坡,更甚者,開始出現明的暗的吹捧特定候選人會成為台灣的李光耀救贖大家之類的。 有趣的是,那些真正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人,對於上述的說法倒沒特別說什麼,甚至更多的是對那裡有更多的反省,以及去思考台灣可以學什麼,不學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