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太空人滯留太空,中國太空計畫穩步前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4年10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太空船,三名太空人順利進入太空站,與神舟十八號組員完成交接,展開新一輪的實驗任務。與此同時,美國的太空計畫卻面臨挑戰:一名滯留太空八個月的太空人返地後立即送醫,另有兩名太空人因技術故障和天候影響,需延至明年二月才能返回地球。這樣的對比,引發全球對中美兩國在太空領域競爭的關注。

 

自主研發之路:從錢學森到火星探索

中國的太空探索始於1950年代,科學家錢學森在艱難的環境下推動導彈與火箭技術,為後續的航天事業奠定基礎。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成功發射,象徵著中國在航天領域的重要突破。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楊利偉送入太空,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具備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近年來,中國積極拓展太空探索的範疇,不僅專注於地球軌道,還推進月球和火星的探測。2021年,「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完成繞、著、巡三項任務,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實現火星著陸的國家。未來計畫包括在2028年前後取回火星上物質樣本、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2035年建立月球科研基地。此外,民間企業也投入太空產業,推出太空旅遊服務,商業航天逐漸興起。

 

嫦娥計畫:月球探索的新篇章

自2004年啟動的嫦娥計畫,目標是對月球進行全面探測。2007年,嫦娥一號實現繞月飛行,揭開月球探索的序幕。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著陸月球表面,釋放「玉兔號」月球車進行實地勘測。2019年,嫦娥四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為月球科學研究開闢新天地。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成功由月球返回,完成世界首次攜帶月球背面土壤採樣返回地球。這些樣本對地質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科學界高度關注。美國也表示希望借用這些樣本,深化對月球的理解。

 

美國太空計畫的挑戰與機遇

目前美國正積極推進「阿提米絲計畫」,目標是在未來數年內重返月球,並實現載人登陸火星。然而,技術挑戰、預算限制和政治因素使得這些目標充滿不確定性。SpaceX等商業公司的參與,為美國太空探索帶來新動力,但同時也面臨研發進度和安全性的考驗。這些情況顯示,太空競賽不僅是速度的比拼,更是對科技實力和戰略規劃的全面考驗。

 

《外太空條約》下的太空競爭

全球各國對太空探索熱情高漲,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印度等國紛紛推進各自的太空計畫。太空探索的目標不僅在於科學研究,還涉及資源開發和技術競爭。

 

1967年生效的《外太空條約》規定,外太空不得成為任何國家宣稱主權的領域,並禁止在太空部署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然而,隨著商業航天的興起和資源開發需求的增長,條約的約束力受到挑戰。美國提出「阿提米絲協定」,試圖建立新的國際規範,允許在月球進行資源開發。中國和俄羅斯則對此持保留態度,認為應在《外太空條約》框架下行動。

 

中美兩國在太空領域的競爭,不僅在技術和任務上角力,還涉及國際規則的制定與未來資源的分配。這種競爭態勢,可能對太空合作與全球治理產生深遠影響。

 

太空探索的意義與挑戰

各國積極投入太空探索,背後有多重考量。首先,太空探索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其次,月球、火星等天體可能蘊藏豐富的資源,如稀有金屬、氦-3等,對能源和材料科學具有重要價值。此外,太空探索還關係到國際地位和戰略利益。

 

然而,太空探索需要巨額的資金和技術投入,風險也相當高。各國需要在科技實力、資源分配和國際合作之間取得平衡,才能確保太空計畫的順利推進。

 

台灣媒體的報導與民眾的視野

在中美太空競爭日益激烈的情勢下,台灣媒體對相關報導卻相對稀少。多數新聞聚焦於政治議題,對於中國大陸在太空領域的發展缺乏深入介紹,導致台灣民眾對全球太空科技的最新動態認識不足,難以全面掌握國際科技趨勢。

 

作為高度依賴科技產業的地區,了解全球科技動態至關重要。我們應以開放心態,關注全球科技進步,從中學習,尋求合作機會。媒體在資訊傳遞中扮演關鍵角色,應提供更多元、客觀的報導,讓民眾有機會了解全貌。

 

中美兩國在太空探索上的競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太空科技的進步,將對人類未來產生深遠影響。我們應以冷靜、理性的態度看待這些發展,不宜一味忽視或過度解讀。

 

期盼台灣媒體與民眾能關注全球科技脈動,培養更廣闊的國際視野。透過了解全球各地的科技進步,我們可以找到自身定位,為未來發展尋求新的方向與可能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倪國緯的沙龍
4會員
45內容數
「在雜音中尋找自己的聲音,在評論裡找到前行的方向。」 【倪國緯沙龍】從台灣到北京,用文字記錄觀察、評論與自我對話。分享產業、社會、個人故事,誠實面對誤解與挑戰。搜尋「倪國緯」,找到另一種聲音。
倪國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本文記述作者在不同時期於北京經歷沙塵暴、霧霾及楊柳絮等空氣汙染問題的親身感受,並藉此反思北京長期以來在環境治理上的努力與挑戰。
Thumbnail
2025/04/27
本文記述作者在不同時期於北京經歷沙塵暴、霧霾及楊柳絮等空氣汙染問題的親身感受,並藉此反思北京長期以來在環境治理上的努力與挑戰。
Thumbnail
2025/04/26
本文探討歐盟與中國電動車貿易的最新發展,從高關稅政策轉變為「價格承諾」機制,並分析此一變革背後的地緣政治與產業策略考量。文章並以作者親身經歷,闡述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崛起、其在歐洲市場的拓展策略與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趣聞,以及臺灣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與發展機會。
Thumbnail
2025/04/26
本文探討歐盟與中國電動車貿易的最新發展,從高關稅政策轉變為「價格承諾」機制,並分析此一變革背後的地緣政治與產業策略考量。文章並以作者親身經歷,闡述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崛起、其在歐洲市場的拓展策略與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趣聞,以及臺灣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扮演的角色與發展機會。
Thumbnail
2025/04/16
美國巨額債務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隱憂,臺灣如何因應?本文探討美國債務問題、海湖莊園協議的影響,以及臺灣應有的策略佈局。
Thumbnail
2025/04/16
美國巨額債務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隱憂,臺灣如何因應?本文探討美國債務問題、海湖莊園協議的影響,以及臺灣應有的策略佈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2031人類成功登入火星並開始建立初步的殖民據點。 短期內難以突破的技術,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一一攻克。 整個火星團隊士氣大振,只有簡的心事重重......
Thumbnail
2031人類成功登入火星並開始建立初步的殖民據點。 短期內難以突破的技術,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一一攻克。 整個火星團隊士氣大振,只有簡的心事重重......
Thumbnail
自20世紀太空競賽開啟以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從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到國際太空站的建立,再到近年來私營企業的崛起,全球太空發展進入了新紀元。而如今,最受矚目的問題是:我們何時能踏上火星? 各國太空計畫大比拼 NASA(美國太空總署)——阿提米絲計畫與火星探索 NASA計畫在2
Thumbnail
自20世紀太空競賽開啟以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從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到國際太空站的建立,再到近年來私營企業的崛起,全球太空發展進入了新紀元。而如今,最受矚目的問題是:我們何時能踏上火星? 各國太空計畫大比拼 NASA(美國太空總署)——阿提米絲計畫與火星探索 NASA計畫在2
Thumbnail
中午讀BBC 新聞,NASA 兩名太空人原本計劃短暫停留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8 天,卻因技術問題滯留了 9 個月,如今終於準備返航。
Thumbnail
中午讀BBC 新聞,NASA 兩名太空人原本計劃短暫停留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8 天,卻因技術問題滯留了 9 個月,如今終於準備返航。
Thumbnail
2024年10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太空船,三名太空人順利進入太空站,與神舟十八號組員完成交接,展開新一輪的實驗任務。與此同時,美國的太空計畫卻面臨挑戰:一名滯留太空八個月的太空人返地後立即送醫,另有兩名太空人因技術故障和天候影響,需延至明年二月才能返回地球。這樣的對比,引發全球對中美
Thumbnail
2024年10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太空船,三名太空人順利進入太空站,與神舟十八號組員完成交接,展開新一輪的實驗任務。與此同時,美國的太空計畫卻面臨挑戰:一名滯留太空八個月的太空人返地後立即送醫,另有兩名太空人因技術故障和天候影響,需延至明年二月才能返回地球。這樣的對比,引發全球對中美
Thumbnail
另一家私人航太公司即將再嘗試為 NASA 執行月球商業任務。Firefly 宣布,藍色幽靈一號(Blue Ghost Mission 1)月球著陸器已於 10 月中旬在 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完成環境測試,準備運往甘迺迪太空中心等待升空,SpaceX 計畫不早於 2025 年 1 月中旬透過獵鷹
Thumbnail
另一家私人航太公司即將再嘗試為 NASA 執行月球商業任務。Firefly 宣布,藍色幽靈一號(Blue Ghost Mission 1)月球著陸器已於 10 月中旬在 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完成環境測試,準備運往甘迺迪太空中心等待升空,SpaceX 計畫不早於 2025 年 1 月中旬透過獵鷹
Thumbnail
前言 全球的低軌衛星競賽,國家間為了掌握太空科技的主導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角逐。 全球低軌衛星競賽源於太空科技的新里程碑。 在這競賽中,克服大氣層太空的材料技術以及關鍵零件和晶片的研發變得至關重要。 參與國家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台灣等,它們在太空技術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追求優越性
Thumbnail
前言 全球的低軌衛星競賽,國家間為了掌握太空科技的主導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角逐。 全球低軌衛星競賽源於太空科技的新里程碑。 在這競賽中,克服大氣層太空的材料技術以及關鍵零件和晶片的研發變得至關重要。 參與國家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台灣等,它們在太空技術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追求優越性
Thumbnail
吃早餐前 瀏覽知識頻道(多年吃飯配電視惡習)瞥見野外求生節目廣告 有句對白:‘’我們一定要活著離開這裡‘’ 說得好像他們會死在這裡似的
Thumbnail
吃早餐前 瀏覽知識頻道(多年吃飯配電視惡習)瞥見野外求生節目廣告 有句對白:‘’我們一定要活著離開這裡‘’ 說得好像他們會死在這裡似的
Thumbnail
根據2019年的預估,太空產業高達3,600億美元的產值。其中有95%來自「太空為地球」經濟,僅有5%來自「太空為太空」經濟,也就是在太空製造並用於太空的商品和服務,比方說在月球或小行星開採、用來建造太空棲息地或供應燃料補給站的原料。為了抓住這些機會,政策制定者必須提供監管和體制的架構,使分散式、民
Thumbnail
根據2019年的預估,太空產業高達3,600億美元的產值。其中有95%來自「太空為地球」經濟,僅有5%來自「太空為太空」經濟,也就是在太空製造並用於太空的商品和服務,比方說在月球或小行星開採、用來建造太空棲息地或供應燃料補給站的原料。為了抓住這些機會,政策制定者必須提供監管和體制的架構,使分散式、民
Thumbnail
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寫於七月底,是參加某個平台的社區活動文章。打從活動出來後,我就開始拼命想著要怎麼寫呢,想破腦袋還是想不出比較有趣的文章,還去翻了我大學留下來的《論語》筆記,還是沒靈感。於是呢,我就這樣先一直放著不去理它,直到七月中心裡有一股來自宇宙的衝動,讓我重看以前沒看完的動漫,而這中間和現實
Thumbnail
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寫於七月底,是參加某個平台的社區活動文章。打從活動出來後,我就開始拼命想著要怎麼寫呢,想破腦袋還是想不出比較有趣的文章,還去翻了我大學留下來的《論語》筆記,還是沒靈感。於是呢,我就這樣先一直放著不去理它,直到七月中心裡有一股來自宇宙的衝動,讓我重看以前沒看完的動漫,而這中間和現實
Thumbnail
十分鐘時間,是學校一堂又一堂課之間的喘息瘋狂時間,學生們可以狂奔去福利社買冰棒麵包飲料,也可以去操場亂叫亂喊一下,或者到隔壁偷看暗戀的對象讓自己小鹿亂撞一番。而在 SpaceX 與 NASA 的任務裡,十分鐘,太空人已經從地表發射到外太空進行任務了。 T+00:10:14 Screenshot 距離
Thumbnail
十分鐘時間,是學校一堂又一堂課之間的喘息瘋狂時間,學生們可以狂奔去福利社買冰棒麵包飲料,也可以去操場亂叫亂喊一下,或者到隔壁偷看暗戀的對象讓自己小鹿亂撞一番。而在 SpaceX 與 NASA 的任務裡,十分鐘,太空人已經從地表發射到外太空進行任務了。 T+00:10:14 Screenshot 距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