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於2025年1月20日再度上任後,立即推動多項重大政策變動,如貿易關稅上調、退出國際協定以及強化移民管控等措施,並展現出「美國優先」的施政方向。這些政策除了對美國內政和經濟秩序產生深遠影響,也會引發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反應。讓全球投資者對貿易衝突升級及政策不確定性的憂慮,而導致股市波動加劇,產生資金避險需求。
面對這一系列新政策,台灣作為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及科技供應鏈的核心角色,該如何調整對策以應對潛在的機會與挑戰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
川普政府主要的政策變動
川普在重新上任後,馬上推動了一系列政策改革,以展現其競選時「美國優先」的承諾。從外交、貿易、能源到移民政策,等變動無不是在強調重塑全球秩序以及增強美國在國際舞台的主導地位。
1. 外交政策:退出國際協定與重新定義全球合作
在拜登政府期間,美國積極參與國際多邊合作,特別是疫情防控與氣候變遷等全球議題。
然而在川普上任後,美國立即宣布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巴黎氣候協定》。這意味著美國重新定位其在國際合作中的角色,退出非美國主導的國際組織並另組新的。
2. 貿易政策:高關稅與保護主義或將回歸
此前美國的關稅政策以恢復自由貿易協定(如USMCA)為主,強調與鄰國及其他貿易夥伴建立合作框架。
川普政府上任後,計畫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並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加徵25%關稅,以回應其認為的貿易不平衡及非法移民問題。
以上總總將可能造成保護主義回歸。
3. 能源政策:減少清潔能源,扶持傳統能源產業
取消拜登政府大力推動清潔能源轉型,加碼投資風能、太陽能等領域;而改成了減少對清潔能源的補助,以扶持傳統能源產業如石油和天然氣產業。
4. 移民政策:嚴控邊境與改革國內移民規範
川普在上任後宣布非法移民問題為國家緊急狀態,派遣軍隊加強邊境管控,並結束非法移民在美國出生子女的自動公民權。並取消拜登政府推動包容性移民政策,包括暫停驅逐某些非法移民及支持移民家庭團聚等措施。
川普新政策將影響金融市場什麼?
川普政府的大幅政策調整將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特別是貿易、能源和移民政策所引發的市場波動尤為顯著。
1. 貿易政策對市場的衝擊
- 股市波動: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以及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商品加徵25%關稅的措施,強化了市場對貿易戰升級的擔憂,導致科技股和製造業股價大幅波動,美國主要指數在政策宣布後出現了明顯的下跌。
- 供應鏈風險:關稅壁壘可能會中斷全球供應鏈,導致相關企業的成本上升,對如半導體和汽車等依賴國際供應鏈的行業尤為不利。
- 美元匯率變動:市場避險情緒升溫推高美元匯率,雖然對美國金融市場的吸引力有所增強,但可能進一步削弱美國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 能源與氣候政策的影響
- 能源市場的重新配置: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將削弱全球清潔能源投資信心,可能導致相關股價下跌。但美國傳統能源企業如石油和天然氣則可能受益,吸引更多資金流入。
- 清潔能源行業壓力:政策變動可能對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相關企業形成挑戰,特別是失去政府政策支持後,資金可能從這些行業流出,轉而投向其他能源類別。
3. 移民政策對勞動力與經濟的影響
- 行業勞動力短缺的擔憂:嚴控非法移民及取消出生公民權的政策將在未來導致農業、建築業和服務業出現勞動力短缺,進而推升企業人力成本,導致利潤壓縮。
- 市場預期下修:該政策對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將使投資者重新評估相關企業的成長潛力,影響該勞力密集型類股票的表現。
台灣該如何看待這件事?
川普政府在外交、貿易、能源和移民政策上的種種調整,都顯示出美國將更加強調本國利益,並且在全球舞台上將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這些政策的變動對與美國綁定不淺的台灣影響很大,尤其是在貿易、產業合作和投資等領域。
對台灣的企業及投資者來說,首要任務是密切關注川普政策的發展,最好做好靈活應對的準備。尤其是科技與製造業可以利用這次產業鏈重組的機會加強與美國的經濟合作。再者是開拓多元化的貿易市場,減少對個別國家的依賴,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戰可能再次來臨。而投資者需根據美國政策變動調整投資策略,關注美元匯率變化及相關股市動態,並做好風險管理才不會受太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