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過非常成功的《第一交響曲》後,布拉姆斯於1877年在山區渡假後極速創作出第二首交響曲。
約1872年的布拉姆斯
這首作品整體算是快樂的,但裡頭藏了一些憂愁的感覺。布拉姆斯曾對友人Vinzenz Lachner說:「我由始至終是個憂愁的人。」無論如何,到了終章就出現了異常興奮激動的感覺。是否因為終於擺脫貝多芬的陰影呢?
Carlos Kleiber在1991年指揮維也納愛樂,就像是淘氣小男生那樣興奮。當然,動作依然優雅。
在第一樂章開頭,有重要的密碼被藏在裡面。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奏出D C# D三個音。
接著圓號吹出
把這些要素記下來,因為作曲家接下來會一直使用這些模式作出無窮變化,間中插入聽起來像是搖籃曲的旋律。掌握了這些大概就可以聽懂這首曲子了。
由一個憂愁之人創作的交響曲,只有喜樂好像有點怪怪的。所以布拉姆斯在樂曲裡使用了長號、定音鼓,帶來一點不安的感覺。他到底想表達什麼?
有時候我們難免想從作曲者身上找些線索,將一些意義放到作品之上。不過作曲家主張「絕對音樂」,認為音樂非得要代表什麼東西,它就是它。
正因為他的堅持,讓我們可以多方詮釋樂曲。
雖然後來終身孤寂的布拉姆斯以「自由但快樂」為左右銘,但或許他想說,如果人生只有快樂,那就不會是完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