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靜謐的雨夜莊一年前經歷詭譎的屋主三人命案,雖然警方掌握部分證據拼湊出梗概,「兇手」亦自縊了斷,但弟弟尚且質疑並非真相全貌,遂委請林若平教授前往探查,沒想到慘劇延續,隱遁宅邸的兇手不斷啃噬眾人的血肉之軀,一個接一個…
暴風雨山莊及密室謀殺是本格推理小說的經典元素,中文「雨」字建構的山莊,從開場便帶出其存在目的及功能。長輩無緣往生、與設計師鬩牆、乃至案發現場的癥結,都沿路埋下伏筆的種子,在揭曉真相後回首才驚覺巧思安排地匠心獨具,具備高度原創性及新穎性。
密室的著眼點就是如何實現不可能犯罪,看似平實無奇的房間不存在機關暗門,兇手卻有辦法短時間內斬首,是為了1. 妨礙身分識別 2. 偽造不在場證明 3. 消滅不利兇手證據 4. 引起其他人壓力?昔日命案死者與到訪賓客素不相識,為何還會發生詛咒般的悲劇,是抓交替的亡魂怨靈作祟,還是兇手嗜殺成性,各種流言蜚語不脛而走,替本來就有嫌隙齟齬的賓客間加劇不信任感,也替連續殺人案揭開序幕。
作者以包括但不限於「兇手」的多元視角敘事,讓讀者們有較廣域的帶入感,能以上帝視角推敲始末及可能性。膽大包天又能飛簷走壁的兇手古今中外屢見不鮮,但是《雨夜送葬曲》被害者死前掙扎所見所聞,環境中的光影、異音、密閉性都客觀公平的給予線索提示,方便排除自殺、死後移屍、時間差詭計等,有助於釐清案情。這是其他使用此伎倆的作者難以做到的事情,往往只能透過偵探之口列舉,可見詭計宛如魔術般目眩神迷,卻又那麼獵奇致命。
雖然每位被害者的死狀各異其趣(!?),滿足嗜血讀者的喜好,但是詭計卻是從一而終,放諸四海實屬罕見,唯一共同之處就是同為密室。光聽論述第一個想法就是製造缺氧的局限空間,這樣就可達到致人於死的目的,凶器就是二氧化碳,不論虛構或現實都有發生乾冰殺人的憾事,罪魁禍首也蒸發於無形。《雨夜送葬曲》死者是被一刀斷頸攜走頭顱、當場勒斃、後腦遭重擊等態樣,沒有特定的凶器與動機可以參考,被指為疑兇者都有相當充分的人證兜不攏,究竟是外人行兇還是內鬼窩藏,作者一直沒有點破箇中玄機。其實布局夠嚴謹、沒有使用敘述性詭計,可以考慮嘗試「給讀者的挑戰書」增添參與探案的儀式感,不管最終識破手法真相呼之欲出,或被玩弄於股掌之間捶胸頓足,都能為此心悅誠服。
獨創的哲學系助理教授是作者本身的部分投影,台灣推理小說界藍霄、寵物先生更是直接將筆名化作書中角色行動,在解釋案情上具備自己特有的專業能力,可引發讀者興趣見識不為人知的一面。《雨夜送葬曲》沒有透過刑警、醫師、助理等人協助破案,靠的是重返現場驗證的機緣與鞭辟入裡的分析。作品中存有數個懷有各自目的的人混淆焦點,雖不至於到說謊蒙蔽的程度,但卻也足以構成主要命案上的死角,而負責爬梳案情的偵探,只能從人性上面著手,拆解紛至沓來的非關訊息,才能抽絲剝繭鎖定嫌犯。推理小說忌諱的巧合性,藉由另位賓客發覺蹊蹺,最後卻被收拾掉來製造驚悚與殘念,高潮迭起的節奏不忍釋卷。
近期印象深刻的暴風雪山莊莫過於綾辻行人的《霧越邸殺人事件》,密室則以鴨崎暖爐的《密室狂亂時代的殺人》“大飽眼福”,平面設計則以《詭屋》拍案叫絕。犯罪小說的動機在形塑上或多或少被詬病欠佳或牽強,《雨夜送葬曲》則不會有此問題,人物間的糾葛在情理之內,行動也符合當時情境,聚首娓娓道來因果關係外,還補完了一年前命案的可怖與悲催。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兇手充滿了意外性,也凸顯館系列作品中,能工巧匠在建築設計上還需有專業技師評估,避免隱藏的兇手伺機而動,疑神疑鬼造成惴惴不安。或許毋庸偵探出馬,案情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而若非林若平的到場,另位賓客或許可以躲過死劫。
《雨夜送葬曲》恪遵「發端神秘、經緯緊張、解決合理、結果意外」推理小說調性,情節鋪陳巧妙、轉折收束到位、人物活靈活現,值得更多人關注作者林斯諺與林若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