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輕女的可怕在於:我不認識你,但在你出生前,我就已經決定今生要喜歡你多少。
你是男生,我就喜歡你多些;你是女生,我就喜歡你少些。
重男輕女是一種條件論、資格論。
為什麼傳承重男輕女的多數是女性呢?
因為男人,生下來就已經獲得所有資格了,他的資格來源,就是多了那一根。
而女人不一樣。
女人要經過很多努力,從小背負的期待就是出得廳堂、入得廚房,現代女性連男性傳統的經濟責任都得一肩擔負,還要溫柔嫻熟、處處體貼男性。如此才獲得成為一個「好女人」的入門票。
接著這個「準好女人」必須在年華正盛找到夫家,相夫教子、以夫為天,如此,他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好女人」。
因此,你會發現,積極推廣重男輕女、積極為難、貶低其他女性的,多數都是服膺「好女人教程」的女孩。
我們常見家庭鬼故事中受欺壓的一方,舉凡原生家庭、婆媳問題,其最大的來源多是被認為「你不夠格」。
你是女孩,不夠格承接我們家的事業/財產/資源;你這外來的女人,不夠格成為我家的媳婦,我兒子看上你是你高攀。
給予欺壓的,就是那些吃過同樣苦的女人。
奇怪。都是女人,都受過欺壓,為什麼他們還會選擇去欺壓別人呢?
因為他們吃過很多苦,才熬成婆婆/媽媽(你看,甚至婆婆都排在媽媽前面,因為有生兒子的才會成為婆婆,只生女兒的,是媽媽),熬了一輩子,終於取得「資格」了,怎麼能不去運用好不容易獲得的權力。
再者,「我這麼辛苦,你怎麼可以不跟我吃一樣的苦?」如果你不用吃這些苦、就自動獲得被愛的資格,那我過去吃的苦,意義是什麼?
親生母親執行的重男輕女,是最可怕的,那是一種分化、切割,「我已經是有資格的女人了,而你不是!」「你始終是另一個女人。」
「由於你是女孩,你連得到完整母愛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說親情是天生,母愛是天生,那為什麼會有父母,在知道孩子是女孩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今生要愛他少一點,因為他是賠錢貨」?
這樣的「愛」,說穿了就是依條件權衡利弊之後的選擇,跟愛扯不上一點邊。
對我來說,親情不是必然,跟所有的他者關係一樣,都是需要經營的;親情之所以堅固,乃是因為這是一段從出生第一天就開始經營的關係。
關鍵還是在經營,否則,又怎麼會有這麼多看似完整、實則破碎的孩子?
每年團圓飯,總是提醒我,在這個家庭中,我有多不重要,尤其在有了姪子以後。
擺了一盤蝦在我面前,整晚我只吃了兩尾。說是為我而備,不過走個過場,事實是整桌沒有一道菜,為我而備。
每年餐桌上,我都有種疏離感,覺得自己是個外來的人,默默看著別人一家團聚。
難過嗎?也不。些微的落寞,但此生已習慣。
今天是大年初一。對我來說只是普通的另一天,沒有什麼特別的喜悅。
沒有受過家庭滋潤的孩子,很容易內核不穩
新的一年,期待所有受過錯待的孩子,都能長出力量,重新把自己愛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