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沒有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曾在社交平台上討論家庭議題的粉專看到一段描述:

很多女孩長大後是沒有家的,夫家把她們當外人,有朝一日離了婚離開夫家,也回不了娘家,娘家原本就沒有她們的位置。

多麼貼切,又多麼悲哀。

很多女生從小處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被當成附屬品與家務勞動的工具,遭受不公平對待,在外受了挫折,必須自己吞,沒有什麼「家是最大的避風港」的優待。

她們長大之後急切想脫離、急著感受幸福,選擇步入婚姻,建立自己的家。

遺憾的是,不完整的自己,很難建立完整的家,那太靠運氣了。更常見的是,結婚之後,遭遇婆媳問題、家庭失和,在娘家也不受待見。


這樣的女孩,一輩子都在找自己的歸屬感,找一個可以安穩療傷的地方。

-

這些女孩,很多是心裡有恨的。

她們的家庭,並不是家暴、虐待那種顯而易見的問題家庭。她們的父母給她們食物、衣物,把她們養大。從外人眼光來看,這家庭運作良好,親子關係也正常,只是「普通家庭」。

於是這些女生雖然受傷,但無法表達,因為她們成長過程中,看不出傷痕。

她們甚至不能跟朋友講,沒有經歷過這些的人,無法理解。

有些幸運的人,家庭很幸福,當你講這些事情時,他們會質疑:「有這麼嚴重嗎?那是你的問題吧,怎麼可能會這樣?」

對這些幸運的人來說,不幸的家庭應該只能存在於網路、新聞中,不應該存在於她們的真實生活中。

她們以為黑暗是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一場飢荒、一起戰亂,所以她們做善事,捐錢,到遠方。卻對真實生活中受傷的人視而不見。

尤其在華人社會,孝道是一個禁忌話題,你不能說不喜歡家或父母,甚至不能責怪父母。但這些問題是真實的。言語暴力和精神虐待,就是她們真實的遭遇。她們確實被不公平對待,而這些不公平的對待,純粹因為她們是女生。

所以這些女孩只能自己閉嘴、安靜消化,在某個時候被傷口反噬,再痛不欲生,憎恨身為女兒身的自己。


這些事情一直在發生,大家身邊一定有很多人經歷過類似的情況。

有時候我會看論壇上關於親子或婆媳的文章,網友們激憤道出自己在家中遭遇的不公平對待,而這些討論都圍繞親子關係、修復原生家庭的創傷之類的話題,卻沒有系統性提到亞洲社會重男輕女造成的家庭問題。這些女孩子的困境,少有系統性的討論。


有天我跟朋友聊起,說到我覺得不解,心理學有很多討論親子之間的研究,可是關於母女矛盾、重男輕女的家庭議題,似乎著墨甚少。以我的經驗,這些討論大多散在性別議題相關的研究中,而少有重男輕女的系統性研究。

讀國際政治的朋友分析,當代心理學多是從歐美傳入,一來對歐美來說,重男輕女的呈現和亞洲不同、也不如亞洲嚴重(亞洲的重男輕女是一整套有系統的理論框架);二者,在歐美心理學是在文藝復興後發展,這段時間以來,掌握心理學研究的多是男性學者,因此對於女性困境並不瞭解。

-

這是我起心動念想要把自己的記憶寫成「女孩沒有家」專題,一方面讓自己獲得抒發療癒,也讓這些女生知道她們並不孤單。

我沒有辦法寫出有架構的心理學理論,能做的只是寫出這些故事,雖然不確定能有什麼作用,但至少能讓一些人感到被理解、被同理,或許能找到共鳴。

我們不是在有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僅因為是女生就承受不公平對待。這不是我們的錯,也不是我們的恥辱。

我希望我們都不用因為別人的錯誤對待或錯誤觀念,覺得自己不值得快樂,或因此厭惡自己是女生。


很多女孩期待平等被愛,可惜她們出生為女孩,就已失去平等被愛的權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葛莉絲的樹洞
0會員
6內容數
INFP不專業社會觀察者。 不善社交,喜歡深度對話與思考,對於各種「理所當然」的人際關係與社會現象感到困惑,經常迸發意料之外的不政確見解,恐難為世人接受,故而特別挖一個樹洞埋存這些想法。 希望至少能為感到困惑的同類給予一點療癒力量。
葛莉絲的樹洞的其他內容
2025/03/01
愛是一種能力。 有些人的愛,只夠裝滿一瓶養樂多,他給你全部,也只有一瓶養樂多; 有些人的愛,是油罐車,就算只分你1%的愛,你也是充盈的。 高中跟知心好友聊愛情,好友選了後者,因為油罐車的1%,無論如何都比裝滿的養樂多罐還多。可是親情也能這樣算嗎?
Thumbnail
2025/03/01
愛是一種能力。 有些人的愛,只夠裝滿一瓶養樂多,他給你全部,也只有一瓶養樂多; 有些人的愛,是油罐車,就算只分你1%的愛,你也是充盈的。 高中跟知心好友聊愛情,好友選了後者,因為油罐車的1%,無論如何都比裝滿的養樂多罐還多。可是親情也能這樣算嗎?
Thumbnail
2025/01/29
重男輕女的可怕在於:我不認識你,但在你出生前,我就已經決定今生要喜歡你多少。 你是男生,我就喜歡你多些;你是女生,我就喜歡你少些。 重男輕女是一種條件論、資格論。 為什麼傳承重男輕女的多數是女性呢? 因為男人,生下來就已經獲得所有資格了,他的資格來源,就是多了那一根。 而女人不一樣。 女人
Thumbnail
2025/01/29
重男輕女的可怕在於:我不認識你,但在你出生前,我就已經決定今生要喜歡你多少。 你是男生,我就喜歡你多些;你是女生,我就喜歡你少些。 重男輕女是一種條件論、資格論。 為什麼傳承重男輕女的多數是女性呢? 因為男人,生下來就已經獲得所有資格了,他的資格來源,就是多了那一根。 而女人不一樣。 女人
Thumbnail
2025/01/06
遠在幼稚園時期,大概4、5歲那樣朦朧的年紀,我就發現,我的母親非常喜歡討好不相干的人,比如親戚、鄰居、萍水相逢的路人,不用多久我就明白,討好別人後,帶回來的那些委屈、屈辱、憤恨,她全都親手傳承給我。
Thumbnail
2025/01/06
遠在幼稚園時期,大概4、5歲那樣朦朧的年紀,我就發現,我的母親非常喜歡討好不相干的人,比如親戚、鄰居、萍水相逢的路人,不用多久我就明白,討好別人後,帶回來的那些委屈、屈辱、憤恨,她全都親手傳承給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曾在社交平台上討論家庭議題的粉專看到一段描述: 很多女孩長大後是沒有家的,夫家把她們當外人,有朝一日離了婚離開夫家,也回不了娘家,娘家原本就沒有她們的位置。 多麼貼切,又多麼悲哀。
Thumbnail
曾在社交平台上討論家庭議題的粉專看到一段描述: 很多女孩長大後是沒有家的,夫家把她們當外人,有朝一日離了婚離開夫家,也回不了娘家,娘家原本就沒有她們的位置。 多麼貼切,又多麼悲哀。
Thumbnail
有一個女人,出生在南部一個大家庭,由於手足眾多,從有記憶以來就吃不飽,爸爸外出工作數月才回家一趟,媽媽跟奶奶在家鄉的鎮上打零工,也是入不敷出。女人在家鄉熬啊熬的,終於長大成人了,由於女人長得十分標緻,是鄉裡出了名的美人,為了讓家人過好日子,女人滿十八歲就透過朋友介紹到國外打工,賺來的錢都往家裡寄,家
Thumbnail
有一個女人,出生在南部一個大家庭,由於手足眾多,從有記憶以來就吃不飽,爸爸外出工作數月才回家一趟,媽媽跟奶奶在家鄉的鎮上打零工,也是入不敷出。女人在家鄉熬啊熬的,終於長大成人了,由於女人長得十分標緻,是鄉裡出了名的美人,為了讓家人過好日子,女人滿十八歲就透過朋友介紹到國外打工,賺來的錢都往家裡寄,家
Thumbnail
我自己認為是被拋棄的小狗,孤獨坐在雨中等待真正愛我、疼我關心我的主人帶我回家。 內心的我永遠的孤獨與害怕,想要找到自己的避風港,不斷、不斷用時間來療癒自己的傷口。 我的內在小孩一直以來都是孤獨與寂寞和沒安全感,躲在充滿荊棘的小黑箱裡面,這樣事件發生是我唸大學時才發現的。 長期處在這樣環境下產生
Thumbnail
我自己認為是被拋棄的小狗,孤獨坐在雨中等待真正愛我、疼我關心我的主人帶我回家。 內心的我永遠的孤獨與害怕,想要找到自己的避風港,不斷、不斷用時間來療癒自己的傷口。 我的內在小孩一直以來都是孤獨與寂寞和沒安全感,躲在充滿荊棘的小黑箱裡面,這樣事件發生是我唸大學時才發現的。 長期處在這樣環境下產生
Thumbnail
在晤談室裡,我遇過一些心靈某部分被「凍齡在孩童期」的女人,親密關係與性啟蒙被延遲,回顧生活背景可以發現在她們的人生藍圖裡沒有「女性化」的空間,因為各種原因,雙親心裡沒有女兒長大變成女人的樣子,而乖巧的小女孩不會做讓家人失望或擔心的事情,她們一直當著乖女兒,內心深處永遠是女孩。
Thumbnail
在晤談室裡,我遇過一些心靈某部分被「凍齡在孩童期」的女人,親密關係與性啟蒙被延遲,回顧生活背景可以發現在她們的人生藍圖裡沒有「女性化」的空間,因為各種原因,雙親心裡沒有女兒長大變成女人的樣子,而乖巧的小女孩不會做讓家人失望或擔心的事情,她們一直當著乖女兒,內心深處永遠是女孩。
Thumbnail
身為一個擁有女兒的母親,我能深刻感受到同為女性的共感能力,時常我心裡想講的話都能被女兒精準完整說出,在我疲累的時候也總能貼心地表達感謝與安慰,這不僅是母女連心的證明,更是身為女人獨有的纖細敏感。 然而,母親與女兒終究是獨立的個體,在女兒年齡增長及生活經驗拓展之後,母女之間對於許多事物的看法不再相同,
Thumbnail
身為一個擁有女兒的母親,我能深刻感受到同為女性的共感能力,時常我心裡想講的話都能被女兒精準完整說出,在我疲累的時候也總能貼心地表達感謝與安慰,這不僅是母女連心的證明,更是身為女人獨有的纖細敏感。 然而,母親與女兒終究是獨立的個體,在女兒年齡增長及生活經驗拓展之後,母女之間對於許多事物的看法不再相同,
Thumbnail
「我爸教我,家庭、丈夫跟孩子就是女人的全部。我媽也說,要好好照顧家庭、孝順公婆。他們從來沒教過我如何保護自己,不要被欺負了。」——出自賢妻良母失敗記中的雲秀。 說實在的,當初在蝦皮看到書名時,就立刻吸引了我。 這是如此直白、有力的名字啊,一下子就擊中了我內心身為女人的那一隅角落。 雖然我不曾有過妻子
Thumbnail
「我爸教我,家庭、丈夫跟孩子就是女人的全部。我媽也說,要好好照顧家庭、孝順公婆。他們從來沒教過我如何保護自己,不要被欺負了。」——出自賢妻良母失敗記中的雲秀。 說實在的,當初在蝦皮看到書名時,就立刻吸引了我。 這是如此直白、有力的名字啊,一下子就擊中了我內心身為女人的那一隅角落。 雖然我不曾有過妻子
Thumbnail
作家H您好,想跟您分享。 因為我是在很傳統跟很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從小就一直被父母不公平的對待到現在,我一直不懂為什麼媽媽總是要女兒複製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她以前受過重男輕女的觀念現在也要這樣去對待自己的女兒!寧願給媳婦好命也不要給女兒好命! H這樣說 最後只能回到第一個部分,就是妳自己。
Thumbnail
作家H您好,想跟您分享。 因為我是在很傳統跟很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從小就一直被父母不公平的對待到現在,我一直不懂為什麼媽媽總是要女兒複製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她以前受過重男輕女的觀念現在也要這樣去對待自己的女兒!寧願給媳婦好命也不要給女兒好命! H這樣說 最後只能回到第一個部分,就是妳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