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林沁璇所長〈國稅局金流查帳重點〉課程講記

這篇文章將跟大家分享國稅局在金流查帳方面的新規範與實務操作。
相信這個主題對大家並不陌生,因為國稅局通常會透過金流資料來追查企業的交易軌跡。因此,平常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觸碰到國稅局可能關注的地雷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在2023 年金流查帳新規範
首先,我們來看看 2023 年 1 月 1 日起的規範變動。國稅局針對 網絡銷售 的部分進行了更嚴謹的查核。所謂網絡銷售,指的是無論銷售商品、服務、甚至是課程,只要是在網絡平台或 APP 上提供消費者直接下單的功能,都屬於這一範疇。
1. 營業人需在網站或 APP 公開公司資訊
請務必確保您的網站或 APP 清楚揭露公司名稱與統一編號,讓消費者能明確知悉。例如,當消費者報名我們的課程時,會在官網底部看到我們公司的名稱與統編,這不僅是對消費者的基本責任,也是國稅局的要求。
2. 網絡平台需保存交易與會員資料
國稅局要求平台以電子方式保存會員資料和交易記錄,例如消費者的電子郵件與付款記錄。若您提供收費服務或商品,必須確保交易記錄完整,並使用會計作業方式進行保存,這是企業的基本義務。
工商稅籍登記新規要求
現在,針對網絡銷售的新公司或剛開始進行網絡銷售的公司,國稅局要求您在營業成立後的 15 天內完成稅籍登記。若未依規辦理,可能面臨處罰。
1. 登記方式
可透過國稅局網站完成登記。舉例來說,前不久我協助一位客戶完成登記,他透過國稅局的網站提交資料,大約一週後便收到核准的公文
影片資源與實務操作
為幫助大家更清楚了解相關規範,我已準備了兩段影片:
1.法規介紹影片:講解網絡銷售稅務登記的相關法規。
2.實務操作影片:逐步帶領您完成稅籍登記的流程。
等會在課程最後,我會分享這些影片給大家,請按照影片的指導一步步操作,相信大家一定可以順利完成。
再次提醒,國稅局對網絡銷售的查核越來越嚴格,作為企業負責人或經營者,我們有必要在平時做好準備,確保資料透明並依規登記。
國稅局金流查核與網絡銷售稅務新規解析

金流查核標準的具體規範
國稅局對金流查核的標準非常明確:全年存入金額達到 240 萬元,且任意四個月單月存入筆數達到 200 筆 的銀行帳戶將成為重點查核對象。這項規範旨在掌握稅務來源,並進行例行性的審查。
這對於以網絡銷售為主的業者來說影響巨大,尤其是交易筆數多、金額小的經營模式,例如透過網拍平台銷售商品或進行直播賣貨的業者。舉例來說,某些業者可能商品單價僅 1000 元或 2000 元,但每月的交易筆數卻輕鬆達到數百筆,這樣的經營模式正是國稅局密切關注的對象。
銀行交易記錄對稅務的影響
除了金流金額和筆數外,國稅局還要求銀行定期提供涉及第三方支付工具(如 Line Pay、信用卡交易)的相關帳戶資料。國稅局雖不會逐筆查核,但會針對異常交易數據進行篩選,特別是那些頻率高且金額累積大的帳戶。
許多業者因為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進行交易而忽視了記錄的累積風險。這些數據最終會匯集至財政部,用於比對稅務申報的完整性,進一步確保業者是否合規。
營業登記的必要性與誤區
網絡銷售業者無論月營業額是否達到 20 萬元,只要存在營業行為(如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就需依法進行營業登記。許多人誤以為未達金額門檻便無需登記,但事實並非如此。
例如,部分業者以兼職或小規模方式經營網拍業務,未注意到營業額逐漸達標而未及時辦理登記。這類情況不僅可能導致補繳稅款,還可能面臨罰款或其他法律風險。
案例分析:小規模業者的稅務挑戰
一位小規模業者因其月營業額超過 20 萬元,但仍使用免用統一發票的收據,最終被國稅局要求改為統一發票申請,並補繳相關稅款。該業者原以為僅有大規模經營才需申請統一發票,但因未及時調整稅務模式,導致需補繳差額,並改為每兩個月申報一次營業稅。
這類情況對於生意逐漸成長的業者並不罕見。特別是從兼職或小規模經營起步的網拍業者,往往未充分意識到收入增長後稅務模式需要同步調整的重要性。當從小規模的 1% 營業稅率轉變為統一發票的 5% 稅率後,稅務負擔會大幅增加。
業者應對稅務風險的策略
1.定期檢視交易數據
定期檢查自己的銀行帳戶與交易記錄,提早辨識是否達到國稅局查核標準。
2.主動調整稅務模式
當營業額逐漸增長時,應及時辦理統一發票申請,並採用正確的稅務申報方式,避免後續補繳稅款的壓力。
3.尋求專業輔導
若對稅務規範或申報方式不熟悉,建議諮詢專業稅務顧問,確保操作合規並降低稅務風險。
稅務合規的未來展望
隨著網絡銷售的蓬勃發展,國稅局對金流和交易記錄的關注程度只會越來越高。業者不僅需遵守現行規範,更應提前規劃,確保自己的經營模式在稅務上合法且透明。只有合規經營,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穩步發展。
國稅局對個人與網絡銷售的查核方式與案例分析

巨額未申報所得的稅務風險
個人若有巨額收入未申報所得,國稅局可透過帳戶交易進行查核。例如,除了每月固定的薪資收入外,若個人帳戶中出現大額款項入帳,如賣房所得或其他收入來源,需盡快完成所得申報並補繳稅款。若能自動補報,還可享有免罰優惠。
例如,曾有新聞提到某位業者利用宅配方式進行銷售,被國稅局透過貨運記錄查核發現。他一天內多筆寄件,從住家附近的便利商店將商品寄給買家,交易量異常地高。最終,此業者漏報了 887 萬元 的銷售額,需補繳稅款。
虛擬貨幣與虛擬商品交易的查核
國稅局也密切關注虛擬貨幣與虛擬商品的交易。例如,有客戶透過售賣遊戲虛寶或遊戲卡片獲利,使用私人帳戶進行資金收付。國稅局發現此帳戶的交易頻繁且金額龐大,最終查出漏報所得 8300 萬元,需補繳稅款並支付罰款約 800 萬元。
網拍平台銷售三C產品的漏報問題
網拍平台業者的交易模式也在國稅局的查核範圍內。例如,一名業者利用網拍平台銷售手機和電腦等三C產品,但漏報了 4000 多萬元 的銷售額,最終被要求補稅並支付罰款。
電子商務交易查核的發展歷史
國稅局對電子商務的交易查核早在 2017 年便已開始,並非近年因疫情而興起。當時智慧型手機與電子商務的普及使許多人習慣於網絡銷售。例如,有些人在家即可進行商品或服務的銷售。由於交易的便捷性與隱匿性,國稅局早已展開針對性的查核行動。
國稅局查核的多元方式
國稅局能透過多種渠道與模式發現未申報所得,包括:
- 交易記錄分析:檢查帳戶中的交易頻率與金額是否異常。
- 貨運記錄調查:檢視頻繁寄件的收件與寄件地址,判斷是否存在商業行為。
- 平台交易數據:與網拍平台合作獲取業者的銷售資料。
- 虛擬貨幣監管:追蹤帳戶中涉及虛擬貨幣的高頻交易。
業者應注意的事項
為避免遭受稅務查核和罰款,建議業者注意以下幾點:
- 定期檢視收入來源:確保所有收入已按規定申報。
- 保留完整交易記錄:不論是貨運、平台銷售或虛擬貨幣交易,皆需妥善保存記錄。
- 主動申報與補稅:發現未申報所得時,應盡早進行自動補報,減少罰款風險。
國稅局的查核範圍已覆蓋多種交易模式,業者需提高稅務合規意識,主動面對相關要求,以避免因未申報或漏報而遭受巨額補稅及罰款的情況。
國稅局數據查核的發展與應用:從紙本到大數據的全面轉型

從紙本稽查到數據查核的四個階段
國稅局的稽核方式經歷了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逐步從傳統的紙本稽查進化到現在的大數據系統。早期,國稅局依靠紙本記錄,稅務人員需要實地觀察店家的人流與消費情況,這種方式效率低下,並且只能覆蓋有限的目標。
例如,稅務人員可能站在店家對面或在店內用餐,記錄一小時內的顧客數量和平均消費金額,然後推算月營收是否超過 20 萬元。如果超標,則要求店家改為開立統一發票。但這種依賴現場估算的方法,受限於人力和時間,很容易出現誤差或遺漏。
隨著科技的進步,國稅局開始採用電子檔案處理,並逐步引入數據化稽核手段。目前的稽核手段已發展到依靠多方數據比對,稅務人員可以直接通過內部系統發現異常交易行為,例如報稅資料與實際銀行收入不符的情況。
數據比對如何發現稅務異常
國稅局的數據稽核系統可以比對多種來源的數據,以發現潛在的稅務問題:
1.報稅資料與銀行交易的對比
當企業或個人的報稅資料顯示的收入與實際銀行帳戶的交易記錄不符時,系統會標記為異常。例如,某公司申報的營收數據低於實際交易金額,可能被認定為故意低報所得。
2.薪資申報與健保局數據的比對
當企業申報員工薪資時,國稅局會比對健保局的投保金額,判斷是否有低薪投保或虛報薪資的情況。某些公司為降低企業所得稅,虛報員工薪資並將費用分配給人頭員工,結果在稅務查核中被發現,因為實際匯款記錄無法對應。
3.交易記錄與匯款證據的核實
國稅局會檢查匯款記錄,確認公司是否真的將費用支付給申報的對象。例如,某公司申報了高額的顧問費用,但在稅務查核中發現並未匯款至顧問帳戶,最終被判定為虛報費用,需補稅並支付罰款。
大數據技術如何應用於新興行業
國稅局已經將大數據技術全面應用於網絡銷售、直播帶貨等新興行業,實現針對性更強的稽核。
案例1:網紅銷售化妝品
一位網紅通過 Facebook 私密社團銷售化妝品及保養品,該社團人數超過一萬人。國稅局利用內部數據系統分析其社團交易,發現其 2020 年的銷售額高達 1620 萬元,但未申報營業額。最終,該網紅被要求補稅並支付罰款,總金額超過 162 萬元。
案例2:電商平台賣家
某蝦皮賣家使用個人帳戶進行交易,未以公司名義申報所得。國稅局透過電商平台數據,比對其銀行帳戶的入帳金額,發現其月營收超過 20 萬元,但未使用統一發票,最終需補繳營業稅並支付罰款。
案例3:虛擬商品交易
某位賣家專門銷售遊戲虛寶及虛擬貨幣,使用私人帳戶收款,交易頻繁且金額龐大。國稅局查核其交易後,發現其漏報所得達 8300 萬元,需補繳稅款並支付 800 萬元 的罰款。
國稅局內部系統的高效性
國稅局的內部稽核系統已經達到高度自動化,可通過以下方式精確發現問題:
- 關鍵字搜索:針對特定行業,如網紅、直播帶貨等,通過大數據標記異常交易。
- 銷售金額比對:根據行業標準利潤率,推算企業應申報的收入。
- 交易數據監控:從電商平台、支付工具、銀行帳戶等多個渠道收集數據,建立全方位監控網絡。
例如,某位網紅利用私密社團銷售商品,儘管社團具有一定的隱私性,但國稅局仍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其交易金額,最終發現其銷售行為未依法申報。
國稅局數據化稽核的意義與挑戰
數據化稽核的全面推行使稅務查核更加精確,能夠覆蓋更多潛在的漏稅行為。這對業者提出了更高的稅務合規要求,建議企業與個人務必:
- 定期檢視交易與收入,確保符合申報標準。
- 保存完整的交易記錄與憑證,以應對可能的稅務查核。
- 主動申報並補繳稅款,避免罰款及額外成本。
隨著數據技術的不斷進步,國稅局未來的查核手段將更加完善。業者需要提高稅務透明度,以確保在這個數字化稽核的時代中合規經營,減少潛在的風險與損失。
國稅局如何利用AI與大數據進行稅務查核:深入案例與解析
AI查核的普及與應用
從 2022 年開始,國稅局引入 AI 技術,全面應用於稅務查核,涵蓋 營業稅、綜所稅(個人綜合所得稅)及 營所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這些技術提升了稅務查核的效率與準確性,實現從傳統手動到全數位化的轉型。
AI 的應用帶來以下明顯優勢:
- 精準掌握銷售行為與稅務異常
AI 可以比對銷售數據、金流記錄與報稅資料之間的差異,迅速發現是否存在低報、漏報的情況。 - 減輕稅務人員負擔
稅務人員不再需要到現場觀察或實地調查,只需在辦公室內通過系統分析異常數據。 - 全面覆蓋電子支付數據
隨著電子支付的普及,例如 Line Pay、信用卡和銀行轉帳,國稅局能直接從這些交易記錄中獲取稅務相關信息,進行核對。
國稅局整合金流、物流與資訊流查核交易行為
金流:電子支付與高頻交易帳戶
金流數據是國稅局查核的核心。任何涉及高頻交易或大額匯款的帳戶都可能被稽核。例如,有業者每天通過便利商店寄出數十甚至數百筆包裹,銀行帳戶中出現大量小額且高頻交易,這些異常金流容易被稅務系統標記。
- 案例:便利商店寄件記錄引發稅務查核
一名業者使用個人帳戶運營網拍業務,每日從便利商店寄送超過 100 筆商品包裹,且銀行帳戶出現頻繁的小額存款交易。最終,國稅局根據物流和金流記錄發現其未申報收入,要求補繳稅款。
物流:貨運與寄件行為
物流記錄也是國稅局稽核的重要依據,特別是貨品的流向與寄送頻率。例如,若某人以個人名義每天寄出大量包裹,即使是私人地址,依然可能被查核。
- 案例:利用物流追蹤網拍交易
某位代購業者通過便利商店寄送大批商品至客戶,包裹記錄顯示頻繁的寄送行為。國稅局根據貨運公司提供的數據發現,該業者帳戶收入與寄件記錄完全吻合,未依法申報相關營業收入。
資訊流:社群媒體與電商平台
社交媒體與電商平台的銷售行為,通過公開的資訊流可被稽核。例如,網紅與社團經營者會定期更新商品貼文與交易帳戶,國稅局利用這些公開信息進行追蹤。
- 案例:FB 私密社團銷售被查
一位在 Facebook 私密社團銷售化妝品的業者,因每日在社團中發布產品信息,並要求買家匯款至個人帳戶而被查核。該社團超過 1 萬名成員,國稅局在進入社團後發現其營收高達 2000 萬元,要求其補繳稅款並支付罰款。
AI技術在稅務查核中的深入應用
案例1:網拍平台業者
某客戶利用個人帳戶在蝦皮平台銷售商品,每月平均營收超過 100 萬元。國稅局調取其帳戶與蝦皮交易記錄,發現其營業行為未登記統一發票。最終,該業者被要求改用公司名義經營,並補繳稅款。
案例2:幽靈廚房
某家庭主婦在家製作甜點並銷售至社區客戶,利用 Line Pay 收款,每月交易筆數達數十至上百筆。由於其帳戶中存入的款項與實際交易記錄對應,被國稅局判定存在漏報行為。
案例3:批發商上下游數據比對
某食品批發商因上下游交易對象被查而引起注意。國稅局發現,其銀行帳戶記錄顯示巨額交易往來,但該業者並未依法申報營收。通過比對數據,國稅局發現其一年內未申報收入高達 2000 萬元。
國稅局查核範圍擴大的原因與新趨勢
1. 稅務損失增加
隨著電商與直播銷售的興起,許多業者以個人名義運營,未設立營業單位,導致國稅局稅收流失嚴重。
2. 技術手段進步
AI 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稽核範圍擴大且更加精準。
3.消費者意識抬頭
現代消費者對交易透明度要求更高,若因未開立發票引發糾紛,消費者可能主動檢舉,進一步引發稅務調查。
如何避免稅務風險:業者應對建議
1.以公司名義運營
確保所有金流、物流均通過公司帳戶處理,避免因個人帳戶交易引發稽核。
2.保存完整交易記錄
包括電子發票、物流憑證和匯款證明,以備國稅局調查。
3. 主動申報收入
定期檢視營收,根據規定申報稅務,避免因漏報或低報導致罰款。
AI 與大數據的應用,標誌著稅務查核邁向全新的精準化時代。對業者而言,合規經營不僅能避免潛在風險,更是確保長期穩健發展的基石。
電商稅務登記指引與操作提醒

如果您的公司有從事網路銷售行為,稅務登記是必須的第一步。國稅局已針對此項需求製作了稅務登記操作的相關影片,影片內容分為上下兩部分:
- 法規解釋:講解網路銷售行為相關的稅務規範。
2.操作步驟:實際操作的流程與登記方法。
如何進行稅務登記
- 參考影片內容:可以截圖保存操作指引,並按照影片中提到的步驟,在國稅局的官方網站完成稅務登記。
- 確認登記完成:登記完成後,您需要保留確認記錄,確保登記信息正確且完整。
- 規範開立發票:完成登記後,務必按照規定開立發票,記錄所有銷售行為,避免未來的稅務問題。
客戶案例分享
我們曾遇到一位銷售電子產品的客戶,由於未完成稅務登記而收到國稅局的公文通知,要求補辦稅務登記。我們迅速協助該客戶參考影片,完成線上操作,並按要求補全登記資訊,最終確保其網路銷售業務合法合規。
提醒:登記後仍需遵守規範,按時開立發票並申報稅務,才能避免稅務風險。
QA 問題與解答
問題:個人大額入帳的標準是什麼?是全年累計還是單月金額?
解答:
1.全年累計金額標準:
如果您的銀行帳戶全年累計存入金額超過 240 萬元,國稅局可能會要求進一步查核您的金流來源。
2.單月高頻交易標準:
若帳戶在某四個月內,單月存入筆數達到 200 筆以上,即使每筆金額不大,仍可能被列為高風險帳戶,進一步觸發查核。
3.查核流程:
- 財政部會要求銀行提供相關帳戶的交易記錄,通過身份證號碼檢查是否有申報該收入。
- 如果發現異常,將要求帳戶持有人提供文件,說明金流來源與用途。
4.注意事項:
薪資類入帳因金額與時間較為固定,通常不會列入查核範圍。但若有大額或異常交易(如獎金過高或不規律存入),仍有可能引起注意。
這些標準特別針對高頻交易帳戶和金流異常的情況,例如電商業者的多筆小額收入或個人帳戶中突然出現的大額存款。
問題:公司帳戶轉到負責人帳戶。
解答:
應該要先問,為什麼要從公司賬戶轉到負責人帳戶?是負責人的薪水嗎?還是其他原因?
- 公私分明原則:
公司歸公司,負責人歸負責人。兩者是獨立的法律個體,財務必須分開管理。 - 常見問題:
很多負責人可能會認為自己沒領薪水,當有資金需求時,就直接從公司帳戶匯款給自己或家用。但這樣的操作是不正確的。 - 建議處理方式:
- 發放薪水: 負責人應透過公司薪資制度,按月領取薪水作為個人使用。
- 合法借款: 若負責人需要使用公司資金,應以借款形式處理,並保存完整的借款記錄及憑證,且須按時歸還。
- 重要提醒:
個人用錢歸個人,公司資金歸公司,兩者需明確區分。財務帳目和資金流動必須分開管理,避免混淆,這樣才能確保合規,避免潛在稅務與法律風險。
2025 年度公開課程安排與預告
年度公開課課程安排
今年我們將舉辦一系列稅務與財務管理相關的公開課程,固定於每月 下午 5 點至 5 點半 進行。

包括:
- 稅務專題:探討各類稅務問題,例如大額存入查核、稅務登記流程等。
- 財務管理分享:資金預估、薪資投保規範及如何避免觸犯相關法規。
歡迎透過Accupass報名:報名連結。
2025年2月課程預告
下個月的課程將以 永續 ESG 為主題,專注於中小企業如何融入永續發展,內容涵蓋:
- 中小企業的 ESG 策略。
- 永續發展與人才議題。
特別邀請到業界極具經驗的 Sophia老師,為大家分享他的實務經驗與見解。期待與各位在下一次課程中相見!
線上課報名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