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林沁璇所長〈國稅局金流查帳重點〉課程講記

國稅局數據查核的發展與應用:從紙本到大數據的全面轉型
從紙本稽查到數據查核的四個階段
國稅局的稽核方式經歷了幾個重要發展階段,逐步從傳統的紙本稽查進化到現在的大數據系統。早期,國稅局依靠紙本記錄,稅務人員需要實地觀察店家的人流與消費情況,這種方式效率低下,並且只能覆蓋有限的目標。例如,稅務人員可能站在店家對面或在店內用餐,記錄一小時內的顧客數量和平均消費金額,然後推算月營收是否超過 20 萬元。如果超標,則要求店家改為開立統一發票。但這種依賴現場估算的方法,受限於人力和時間,很容易出現誤差或遺漏。
隨著科技的進步,國稅局開始採用電子檔案處理,並逐步引入數據化稽核手段。目前的稽核手段已發展到依靠多方數據比對,稅務人員可以直接通過內部系統發現異常交易行為,例如報稅資料與實際銀行收入不符的情況。
數據比對如何發現稅務異常
國稅局的數據稽核系統可以比對多種來源的數據,以發現潛在的稅務問題:
1.報稅資料與銀行交易的對比
當企業或個人的報稅資料顯示的收入與實際銀行帳戶的交易記錄不符時,系統會標記為異常。例如,某公司申報的營收數據低於實際交易金額,可能被認定為故意低報所得。
2. 薪資申報與健保局數據的比對
當企業申報員工薪資時,國稅局會比對健保局的投保金額,判斷是否有低薪投保或虛報薪資的情況。某些公司為降低企業所得稅,虛報員工薪資並將費用分配給人頭員工,結果在稅務查核中被發現,因為實際匯款記錄無法對應。
3.交易記錄與匯款證據的核實
國稅局會檢查匯款記錄,確認公司是否真的將費用支付給申報的對象。例如,某公司申報了高額的顧問費用,但在稅務查核中發現並未匯款至顧問帳戶,最終被判定為虛報費用,需補稅並支付罰款。
大數據技術如何應用於新興行業
國稅局已經將大數據技術全面應用於網絡銷售、直播帶貨等新興行業,實現針對性更強的稽核。
案例1:網紅銷售化妝品
一位網紅通過 Facebook 私密社團銷售化妝品及保養品,該社團人數超過一萬人。國稅局利用內部數據系統分析其社團交易,發現其 2020 年的銷售額高達 1620 萬元,但未申報營業額。最終,該網紅被要求補稅並支付罰款,總金額超過 162 萬元。
案例2:電商平台賣家
某蝦皮賣家使用個人帳戶進行交易,未以公司名義申報所得。國稅局透過電商平台數據,比對其銀行帳戶的入帳金額,發現其月營收超過 20 萬元,但未使用統一發票,最終需補繳營業稅並支付罰款。
案例3:虛擬商品交易
某位賣家專門銷售遊戲虛寶及虛擬貨幣,使用私人帳戶收款,交易頻繁且金額龐大。國稅局查核其交易後,發現其漏報所得達 8300 萬元,需補繳稅款並支付 800 萬元 的罰款。
國稅局內部系統的高效性
國稅局的內部稽核系統已經達到高度自動化,可通過以下方式精確發現問題:
- 關鍵字搜索:針對特定行業,如網紅、直播帶貨等,通過大數據標記異常交易。
- 銷售金額比對:根據行業標準利潤率,推算企業應申報的收入。
- 交易數據監控:從電商平台、支付工具、銀行帳戶等多個渠道收集數據,建立全方位監控網絡。
例如,某位網紅利用私密社團銷售商品,儘管社團具有一定的隱私性,但國稅局仍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其交易金額,最終發現其銷售行為未依法申報。
國稅局數據化稽核的意義與挑戰
數據化稽核的全面推行使稅務查核更加精確,能夠覆蓋更多潛在的漏稅行為。這對業者提出了更高的稅務合規要求,建議企業與個人務必:
- 定期檢視交易與收入,確保符合申報標準。
- 保存完整的交易記錄與憑證,以應對可能的稅務查核。
- 主動申報並補繳稅款,避免罰款及額外成本。
隨著數據技術的不斷進步,國稅局未來的查核手段將更加完善。業者需要提高稅務透明度,以確保在這個數字化稽核的時代中合規經營,減少潛在的風險與損失。
2025 年度公開課程安排與預告
年度公開課課程安排
今年我們將舉辦一系列稅務與財務管理相關的公開課程,固定於每月 下午 5 點至 5 點半 進行。

包括:
- 稅務專題:探討各類稅務問題,例如大額存入查核、稅務登記流程等。
- 財務管理分享:資金預估、薪資投保規範及如何避免觸犯相關法規。
歡迎透過Accupass報名:報名連結。
2025年2月課程預告
下個月的課程將以 永續 ESG 為主題,專注於中小企業如何融入永續發展,內容涵蓋:
- 中小企業的 ESG 策略。
- 永續發展與人才議題。
特別邀請到業界極具經驗的 Sophia老師,為大家分享他的實務經驗與見解。期待與各位在下一次課程中相見!
線上課報名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