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知道自己的福量多寡,其實很簡單,只要觀察我們平時的言行舉止就能抓出一個大概。福量的工具與生俱來,那個工具就是肚量,肚量即是福量。
有一位太太,有做早課的習慣,每天清晨四點五十分起床,簡單梳洗後就下樓書房做早課一直到六點半為止。結束早課隨即進廚房做早餐,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不落,有時身體微恙,她也強撐著不適,行禮如儀完成每天的功課和家務。有時候,這位太太做完早課已經疲憊不堪,她便在心裡埋怨,如果先生早一點起床做早餐該有多好。晚一點,先生下樓吃早餐,太太的心還不能平靜,臉色就端出來了,口氣當然也不會太好,太太口氣不好,先生一大早莫名其妙踢到鐵板,回應語氣肯定差。
表面上這是小事,但長久積怨、怨成恨、恨成仇,夫妻的福緣就會一點一滴耗盡,最後不是太太健康出問題,就是先生事業不順或外遇。總之,福緣沒有珍惜又任意遭蹋,就像已經有裂痕的盤子被三番兩次甩進洗碗槽,終究有一天會「如願」的破碎。
上述那位太太一開始修行沒有修心,經念得再多,經典的真諦都沒有進到心裡去,心性不長進,福氣終究徘徊在外頭。有一天,這位太太福至心靈,發願每天念四萬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回向眾生,默默念了三個月,有一天她突然頓悟了,那是一股神奇的頓悟,帶有智慧與聲色柔和的自覺,那一天,她做完早課又做早餐,為了讓先生多睡一點,代替先生煮咖啡,等先生睡醒下樓,她已經把早餐端送桌,而且笑容可掬。從此,不管是做早課,還是做早餐,或是其他家務,她的心都能輕安自在,不再有先生為什麼不幫忙的怨念。
付出無所求,就會不虞匱乏,心量狹窄,做得不甘不願,鉅福進不來,只好去別人家。如果我們做一件事,都能身心愉快的去做,去付出,去服務,我們的福氣肯定深不可測。就像上述這位太太,心量狹窄,對先生斤斤計較的付出,當然只得到先生不情不願的勉強配合,互相消耗夫妻福緣,又要如何求得白頭偕老的願望。
想要有美滿的人生,要先有飽滿的肚量,今生的福業與惡業,都是我們自己一點一滴造作來的,命運的形成即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受。
#心量即福量
#付出無所求
#轉念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