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月嫁到婆家的第一天,她就知道自己要照顧又聾又啞又精障的小叔到最後。婆婆從先生還小的時候就不斷耳提面命要把聾啞又智障的弟弟照顧好,所以當善良的碧玉進門,也就無條件跟著先生一起照顧小叔。只是,這一照顧就是六十年,當碧玉來到九十歲,小叔也剛過九十,九十照顧九十的畫面令人鼻酸,碧玉的兒子不忍卻又無可奈何。
連續劇經常出現一段台詞,「長兄如父,長嫂如母」,現代人完全無法體會這句話的意義,因為這句話有一種不切實際之感,以為編劇故意編撰賺人熱淚。而當看到碧月對小叔不離不棄六十年,甚至在先生往生後,將小叔當成自己的孩子那樣照顧得無微不至 ,我們便相信那句話不是台詞,而是真實存在。
要照顧一個重度殘障的人不容易,而且沒有血緣關係,碧月常說,自己這樣放心不下,應該是前世結來的緣。碧月的小叔並不是天生殘障,而是小時候發燒來不及送醫所造成的,當小叔還能自在行動,她便天天用電動摩托車載他去做資源回收,整整做了十年,當小叔身體走下坡,而且開始臥床了,她哪裡也去不了,貼身照顧,一天餵四餐,換尿布、擦拭、洗被單,無限循環。
對碧月來說,雖然老人照顧老人很累,但是她用甘願做歡喜受的心情來面對,如果是前世欠的債,她還得很甘願,如果不是,她也做得很歡喜。總是自己的家人,又聾又啞加上重度智能不足,這麼辛苦的活著,如果不對他好一點,良心過不去。碧月這樣的善良,兒子跟媳婦再看不過去也是要妥協,他們既然勸不了母親停止勞累,就不能再添加她內心的痛苦。原本兒子要將叔叔送到療養院,在母親不斷哀求下只好放棄,兒子說,他當然可以強制將小叔送出去,但是他無法看見母親傷心的眼淚。
老智者常說,家人之間都是「一合相」,雖然出生在同一個家庭,有著血脈相連的情感,但是隱藏在血脈底下的恩怨情仇才是每一個人需要透過修身養性來直球對決的功課。
與家人的關係總是不和諧,彼此都有芥蒂卻不知如何化解,那就去做公益,放下身段為人群付出,在付出的過程會有自覺,也會調伏脾氣,遂能看見自己的盲點。那個盲點就是我們與家人磕磕碰碰的關鍵,當一個人沒有自覺就不會反省,有反省才知道怎麼做人,所以行善積德最先受益的一定是自己。
#因緣如此
#善解
#甘願做歡喜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