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貧窮線——香港的貧窮可以這樣量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早在2005年,前扶貧委員會以「絕對貧窮」的概念來量度低收入家庭和清貧長者人口,並制訂了24個多元指標來審視貧窮情況。其後,在民間團體的努力推動下,香港特區政府最終採納了扶貧委員會的建議,於2013年以「相對貧窮」的概念設立了官方貧窮線,按不同住戶人數的每月住戶收入中位數50%來釐訂貧窮線,並以政策介入前的住戶收入進行計算。近年來,有聲音指出這種方法存在局限。例如,該方法可能高估長者的貧窮狀況,因為他們通常沒有工作,收入較低,但大多擁有資產,不應被歸類為貧窮。除此之外,亦有人批評過去的貧窮線未能反映政府非現金形式的支援,如教育、醫療和房屋等。

自2021年起,政府未再發布《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並表示以「相對收入」作為指標過於簡單,不適用於當前香港。政府曾期望於去年公布量度貧窮的新框架作「精準扶貧」,聚焦劏房、單親及長者戶三個目標群組的多元指標。未知新框架會否重回2005年時的量度模式,但這三個目標群組涉及三種篩選標準,即住屋、婚姻和年齡,當中會出現重疊,而且也難以解釋為何傷健和族裔等元素未被納入其中。英國過去也有相似的爭議,其處理方法為在相對收入的基礎上加入其他指標,並於剛剛發表了最新報告。本文會借鑒英國最新的貧窮量度方法及其他先進經濟體的量度方法,以說明以收入作為量度指標仍是先進經濟體的主流,仍未過時。

英國從善如流 推出新貧窮量度標準

英國過去以住戶可支配收入(即所得收入減去非消費支出,如稅金和保險費)作為貧窮與否的指標,稱為「HBAI」(註:香港貧窮線計算住戶收入時,並未減去非消費支出)。這個指標分為相對貧窮和絕對貧窮,並考慮扣除房屋開支前和後的情況。相對貧窮指住戶的可支配收入低於當地中位數的60%;而絕對貧窮則指住戶的可支配收入低於基準年度(2010/11年度)中位數的60%,並根據通脹進行調整。

由於社會認為HBAI的分析未夠全面,英國政府於是採納了社會指標委員會(SMC,是一個獨立的民間組織)於2018年提交的建議,並在2024年1月至4月進行最後諮詢,及於6月發布新的量度框架BAR,最終在今年1月發表了最新的報告。新方法在住戶的可支配收入基礎上,加入資產和不可避免的開支(例如育兒和因殘疾而作出的醫療開支)的考量(這些都是香港貧窮線所沒有),以中位數等值化的54%作為貧窮門檻(以54%作門檻是希望與舊方法下所得出的貧窮人數相匹配)。

在最新的報告中涉及多項數據,由於篇幅所限,這裡只選取四組數據作新舊方法的對比。比較而言,在新方法下,兒童的貧窮率上升了5%,而長者的貧窮率則下降了5%。

在社會指標委員會的建議中,有三個概念特別值得一提:

1、「貧窮深度」(Poverty Depth),這不僅指出有多少人在貧窮線以下或以上,還分析距離貧窮線的遠近。過去的《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也有類似的分析,例如將住戶入息中位數低於60%的住戶定義為較高風險的住戶。

2、其次是「持續貧窮」(Poverty Persistence),即指收入在四年中有至少三年處於低收入狀態。

3、最後是「貧窮經驗指標」(Lived Experience Indicators),這包括分析家庭、社區、教育、家庭財務和勞動市場機會,以探討這些因素與貧窮的關聯。

英國政府暫時未將第二和第三個概念納入最新的貧窮量度標準中,但表示將來會考慮加入。

其他先進經濟體的貧窮量度標準也考慮收入因素

聯合國在2015年制定「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時,在第一個目標「消除貧窮」中,要求各國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貧窮定義,並設定在2030年前將貧窮人口減半的目標。雖然聯合國要求成員國按自身情況來釐定貧窮標準,但普遍的先進經濟體在貧窮量度標準中也會考慮收入因素。例如,歐盟在2010年和2021年分別更新了減貧目標和各項支援指標(如就業、技術和社會保障)。其中一項目標是在2030年前,將處於「貧窮或社會排斥風險」(AROPE)的人口減少1,500萬人,其中至少500萬是兒童。

所謂「貧窮或社會排斥風險」有三個面向,只要符合其中一個,就會被歸類為這個群組:

1、嚴重物資匱乏(非金錢性且與消費相關)

2、生活在工作強度非常低的家庭中(衡量就業機會和社會排斥)

3、收入貧窮(可支配收入低於國家中位數的60%)

近年來,愈來愈多人倡議使用多元貧窮指標,例如牛津貧窮與人類發展倡議(OPHI)所開發的多元貧窮量度指標(MPI)。這對於衡量發展中經濟體的貧窮狀況是一個良好的進展。

一直以來,很多人在討論貧窮時都喜歡說「貧窮不只沒有錢,還有很多面向」。這個似是而非的說法實際上混合了貧窮的狀況、成因和影響。在探討貧窮狀況時,特別是先進經濟體的狀況時,通常以相對收入作為核心指標。我們要知道,收入是一個代理指標(proxy),用來勾劃出與主流生活水平有落差的人。收入之所以是最常用的代理指標,是因為在先進經濟體中,金錢能購買到各種主要生活所需,而我們也很難在香港說一位高收入的人是窮人。不過,在一些相對落後的經濟體,特別是金錢未能購買到合理生活所需時,收入便不是一個可靠的代理指標,需要分析諸如醫療、教育和其他生活水平(如有否足夠飲用水、電力和安全居所等)的指標。

至於貧窮的成因和影響,前者主要關注社會的結構性因素或貧窮人士的個人因素如何導致貧窮,如英國社會指標委員會提倡的貧窮經驗指標。在分析貧窮的影響時,指的是在貧窮人士未能脫貧時,應思考有什麼方法能令他們在這狀態下盡量提升生活質素,以減低貧窮對他們的影響。

資產可以年金化 貧窮處境及成因宜考慮

最後,本文希望指出,香港現時對貧窮線的批評並不精準,不少討論未能釐清上述的概念。針對文章開首對香港貧窮線的批評,首先,關於長者「低收入,但有資產」的問題,目前約有86萬長者正在領取需要經資產審查的福利金,這反映了香港退休保障的不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收集關於資產的數據,並將其資產加以年金化(把資產化作每月收入)。針對這個建議,有意見認為有關數據難以收集,但上述案例已說明有關數據並不是不能獲得的。

此外,為了進一步強化貧窮線的分析能力,可以考慮加入英國社會指標委員會的「持續貧窮」和「貧窮經驗指標」,這有助於了解貧窮人士的處境及導致貧窮的成因,使施政更具針對性。至於貧窮線未能考慮政府的非現金支援的批評,如上述案例所示,每個經濟體都有多種方法呈現貧窮現象,只要加入如匱乏指數等考量,大部分批評都會迎刃而解。

作者梁名峰是社會學哲學博士,擁有多年政策研究及社會影響力評估的經驗。

原文網址: 來稿|再思貧窮線——香港的貧窮可以這樣量度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9642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科研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特區政府持續面臨財政赤字,削減公共開支成為近日的熱話。失業綜援一直備受關注,現在自然成為討論焦點之一。作為失業綜援下實踐責任福利(的「就業支援服務」,被批評為欠缺成效,並要求提出改變。本文將簡述近日有關進一步收緊責任福利的措施和討論,並剖析當中的理據及失焦之處。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s announced that it will replace the Employment Support Services (EmSS)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Social Security Assistance.
The HKSAR government aims to alleviate poverty by creating jobs while importing labour, which could reduc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在香港社會福利界,專業人士除了社工外,很難獲得穩定的職業發展機會,尤其是研究員。這是由於業界對研究的重視程度不足,難以培養和挽留研究人才,導致惡性循環。大多數研究員隸屬於其他部門,且由未接受研究訓練的社工擔任主管,導致執行上的問題。現職社福機構的研究員大多未具足夠的研究訓練和經驗,難以設計具質素的研
我是一名研究員,從事學術和應用層面的研究多年。在我的研究生涯中,曾在不同的智庫和社福機構工作,參與過許多政策研究項目。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其中一個有趣的觀察:即這些機構的政策建議與研究結果之間大多缺乏連接。每當與大專院校任職的教職員或研究員討論研究時,大家都有個刻板印象,認為智庫和社福機構的研究大
特區政府持續面臨財政赤字,削減公共開支成為近日的熱話。失業綜援一直備受關注,現在自然成為討論焦點之一。作為失業綜援下實踐責任福利(的「就業支援服務」,被批評為欠缺成效,並要求提出改變。本文將簡述近日有關進一步收緊責任福利的措施和討論,並剖析當中的理據及失焦之處。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s announced that it will replace the Employment Support Services (EmSS) under the Comprehensive Social Security Assistance.
The HKSAR government aims to alleviate poverty by creating jobs while importing labour, which could reduc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在香港社會福利界,專業人士除了社工外,很難獲得穩定的職業發展機會,尤其是研究員。這是由於業界對研究的重視程度不足,難以培養和挽留研究人才,導致惡性循環。大多數研究員隸屬於其他部門,且由未接受研究訓練的社工擔任主管,導致執行上的問題。現職社福機構的研究員大多未具足夠的研究訓練和經驗,難以設計具質素的研
我是一名研究員,從事學術和應用層面的研究多年。在我的研究生涯中,曾在不同的智庫和社福機構工作,參與過許多政策研究項目。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其中一個有趣的觀察:即這些機構的政策建議與研究結果之間大多缺乏連接。每當與大專院校任職的教職員或研究員討論研究時,大家都有個刻板印象,認為智庫和社福機構的研究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那些能翻身的貧民,其實在統計上是極少數,事實上,更多的窮人,他們因為被貧窮逼到沒有時間學習,最後就只能階級固化、世代輪迴。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做什麼扶貧工作? 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鬥,但輿論如果藉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
Thumbnail
過去十年在南美洲,每日生活費在5.5美元 (新台幣180元) 以下的貧窮人口比例正持續升高...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尤其是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有關。作者提到了資本主義2.0和3.0,並討論了當代經濟情勢對於收入分配的影響。此外,作者提出了一個有爭議的解決方案,引發了讀者對於利潤分配的思考。
Thumbnail
看完「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這本書後,發現適時借貸並非是一個壞事,重點投資自己以及賺錢的工具絕對不能省。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貧窮的本質,分析了貧窮的因子,並強調了理財教育的重要性。理財知識的提升對未來收入增加和生活質量提升有著直接的影響。
【主計總處公布的貧富差距數字】 最近主計總處公布「家庭財富分配統計」,結果顯示,2021年時每戶家庭平均財富1638萬元,而前20%家庭平均財富5133萬元,後20%家庭平均財富僅77萬元,差距高達66.9倍。 上一次的家庭財富分配統計在1992年公布,每戶家庭平均財富526萬元,而前20%財富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得要富有,為了改善我們都有可能遇到的財務、健康、家庭、居住、交通、死亡和殘疾等問題,若只是一直抱持著窮人的思維與習慣,遲遲不培養自己養成致富的習慣,那麼貧窮只會跟著我們直到生命結束。
Thumbnail
富人覺得窮人不夠努力,窮人覺得一生中沒有機運,面概全觀果真是如此嗎?  快樂通常短暫,如不知止;痛苦往往隨之而至。生命中所有的選擇都不會有誤,所有的選擇都是由外至內,去覺察經驗累積而來的想法 慾念由心生,知足常樂
Thumbnail
為何窮人肥胖的機率越大?為何窮人往往不容易透過教育翻身?為何社會越先進,大家卻越焦慮?貧富差距這一碗定神湯讓你清醒
Thumbnail
我們自身的窮與富似乎取決於:對創造自身價值理解的 Range 能有多寬。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那些能翻身的貧民,其實在統計上是極少數,事實上,更多的窮人,他們因為被貧窮逼到沒有時間學習,最後就只能階級固化、世代輪迴。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追求什麼富裕? 如果貧窮有意義,那還做什麼扶貧工作? 要肯定一個家庭貧困的孩子的奮鬥,但輿論如果藉機將貧窮的狀態當成雞湯,那就把個案的價值和意義帶偏了
Thumbnail
過去十年在南美洲,每日生活費在5.5美元 (新台幣180元) 以下的貧窮人口比例正持續升高...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尤其是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有關。作者提到了資本主義2.0和3.0,並討論了當代經濟情勢對於收入分配的影響。此外,作者提出了一個有爭議的解決方案,引發了讀者對於利潤分配的思考。
Thumbnail
看完「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這本書後,發現適時借貸並非是一個壞事,重點投資自己以及賺錢的工具絕對不能省。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貧窮的本質,分析了貧窮的因子,並強調了理財教育的重要性。理財知識的提升對未來收入增加和生活質量提升有著直接的影響。
【主計總處公布的貧富差距數字】 最近主計總處公布「家庭財富分配統計」,結果顯示,2021年時每戶家庭平均財富1638萬元,而前20%家庭平均財富5133萬元,後20%家庭平均財富僅77萬元,差距高達66.9倍。 上一次的家庭財富分配統計在1992年公布,每戶家庭平均財富526萬元,而前20%財富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得要富有,為了改善我們都有可能遇到的財務、健康、家庭、居住、交通、死亡和殘疾等問題,若只是一直抱持著窮人的思維與習慣,遲遲不培養自己養成致富的習慣,那麼貧窮只會跟著我們直到生命結束。
Thumbnail
富人覺得窮人不夠努力,窮人覺得一生中沒有機運,面概全觀果真是如此嗎?  快樂通常短暫,如不知止;痛苦往往隨之而至。生命中所有的選擇都不會有誤,所有的選擇都是由外至內,去覺察經驗累積而來的想法 慾念由心生,知足常樂
Thumbnail
為何窮人肥胖的機率越大?為何窮人往往不容易透過教育翻身?為何社會越先進,大家卻越焦慮?貧富差距這一碗定神湯讓你清醒
Thumbnail
我們自身的窮與富似乎取決於:對創造自身價值理解的 Range 能有多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