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質疑與孤立
李薇的研究報告初步完成後,她決定將其提交給學術期刊,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專業的支持。然而,當她將資料發送給幾位同行學者後,卻遭遇了出乎意料的反應。
“李薇,你確定這些結果是有意義的嗎?”王教授的回信簡短而冷淡。他是她學術領域的一位資深學者,對她的研究提出了質疑:“這種結論看似有些過於悲觀,難道這些電子書就真的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這麼大的負面影響嗎?你要知道,數位化是無可避免的趨勢。”
李薇感到一陣沉重的打擊。她知道自己的發現與傳統學術觀念相悖,但沒想到會遭遇如此強烈的抵制。她並未氣餒,反而決定要證明自己的研究是有價值的。為此,她深入分析自己所收集的數據,並展開更多的實驗,這次將範圍擴大到更多的人群和不同的年齡層。
突破的實驗
李薇招募了不同年齡段的志願者,包括學術界的同事和普通公眾,測試他們在使用紙本書和電子書後的學習效果。她設計了兩組實驗:一組人使用傳統的紙本書閱讀,另一組則使用電子書。所有參與者必須在相同時間內閱讀相同的內容,並在閱讀後進行測試。
結果再次證實了李薇的猜想:使用紙本書的參與者對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更加深刻,回憶起來也更加流暢。相比之下,使用電子書的人在測試中表現較差,並且在回答問題時更容易感到焦慮與不安。她甚至觀察到一些參與者在閱讀電子書時,會不自覺地分心,開始滑動螢幕,查閱其他無關的資料。
李薇的心情變得更加沉重。這些結果顯示出數位工具對學習的影響,遠超過她最初的預期。然而,她依然面臨著來自學術界的強大阻力。她感覺到自己站在了科技與人類思維結構的十字路口上。
來自母親的啟示
某個夜晚,李薇在母親的筆記本中翻閱時,突然注意到母親早期寫過的一段話:“我開始意識到,科技的發展可能並非一條線性前進的路。每一次創新背後,都隱藏著一個深刻的問題。你無法只看到便捷與高效的表象,還要學會思考其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這句話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李薇的心靈。母親的直覺比任何科學研究更早洞察到,當科技發展超越人類的自然反應時,必定會引發某種未曾預見的結果。李薇的心中泛起了疑問:這些電子書、平板電腦,是否真正與人類的自然學習機制相契合?還是它們在加速知識傳遞的同時,也在破壞人類本能的學習方式?
李薇決定再次審視她的數據,不僅僅是要證明電子書對學習有負面影響,更要揭示背後的原因。她發現,隨著數位工具的普及,人類的注意力範圍變得更加狹窄,學習變得碎片化,人們越來越難以深度思考,甚至記憶力也在下降。
突破性的證據
李薇決定更進一步,請來了幾位神經科學家,合作進行更高級的研究。他們使用腦電圖和腦磁共振影像技術,測量參與者在使用電子書和紙本書時的大腦活動。結果驚人地顯示,電子書的使用確實會在某些大腦區域激發過度的興奮,這些區域與焦慮、分心有關,而這種過度激活會妨礙人類的集中力和記憶功能。
最終,李薇帶著這些震撼的證據,回到學術界,向更多的學者和公眾展示她的研究成果。她還在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了這些結果。這次,她的研究不再受到單純的懷疑,開始引起關注,甚至獲得了來自教育界與心理學界的支持。
結局的開端
李薇的研究成為了學術界和教育界的熱點話題,許多學校和教育機構開始重新審視數位學習工具的使用,並探討如何平衡傳統學習方式與現代數位工具的融合。
然而,李薇知道這只是開始。她也開始提出一些新的建議,比如開發出一種更加有益於大腦健康的數位閱讀工具,或者在學習過程中加入更多與情感和深度思考相關的元素。
隨著研究的深入,她開始意識到,科技的發展應該與人類的心理需求和自然學習機制相協調,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科技與人類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