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鬧的春節假期結束了。
那一場場親友間的走春,大家圍坐在客廳,聊著那些似乎衡量過卻不知是否合宜的話題,回憶著過去的種種、抱怨著過去一整年的不快。
腦中的嗡嗡聲開始作響,那些聲音漸漸變成一種頻率,像是一種背景噪音,默默佔據著心裡的空白。
滑著即將沒電的手機,突然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平靜。
「我啊……我怎麼在這裡?」
今年和去年又一樣,吃著年年相同的年夜飯,聽著年年相同的老話題。桌上的菜色毫無驚喜,氣氛在熟悉中滲透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倦意。
然後,某個瞬間,大家都安靜了下來。
空氣像是被按下了靜音鍵,時間突然變得緩慢。每個人看似若無其事地低頭滑手機,喝茶,或假裝思考,心裡卻不約而同地冒出相似的念頭:
「拜託不要聊到我,但這麼安靜好尷尬……」
轟——
彷彿為了打破那尷尬的沉默,有人突然丟出一句話,話題又被強行拉回到那些已經被討論過千百次的內容。那聲音的頻率再次響起,像是一種逃避,讓我們免於直視那份靜默背後的不安。
無論是聽音樂、滑手機,或是不停講話,我們總是不允許自己與「靜默」獨處。或許是因為在安靜中,我們會聽見太多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那些平時努力忽略、壓抑在意識邊緣的真實感受。
人與靜默之間的拉扯,分秒在上演:
我們害怕的不只是靜默,更是靜默裡那些被放大的情緒:孤獨、遺憾、焦慮、甚至是無名的空虛。
「如果我停下來,會不會發現,其實自己並不快樂?」
或許,這才是真正讓人恐懼的問題。
但靜默,真的如此可怕嗎?
偶爾靜下來,不說話,其實也是一種治癒。
靜默不是空白,而是一種與自己重新連結的過程。在沒有外界干擾的狀態下,我們才有機會真正聆聽內心的聲音,找到內在的平靜。
靜默並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讓我們學會與自己和平共處的力量。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練習,幫助你逐漸擁抱靜默:
當我們停止用外界的噪音填滿自己,才會發現,靜默並不會奪走你什麼。
它只會讓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自己。
或許,真正的答案從來不在於外界的聲音,而是在每一次安靜呼吸之間,潛藏著的微光。
「當世界安靜下來,你是否也能在靜默中,與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