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的力量:在無聲中聽見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喧鬧的春節假期結束了。

那一場場親友間的走春,大家圍坐在客廳,聊著那些似乎衡量過卻不知是否合宜的話題,回憶著過去的種種、抱怨著過去一整年的不快。

腦中的嗡嗡聲開始作響,那些聲音漸漸變成一種頻率,像是一種背景噪音,默默佔據著心裡的空白。

滑著即將沒電的手機,突然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平靜。

「我啊……我怎麼在這裡?」

今年和去年又一樣,吃著年年相同的年夜飯,聽著年年相同的老話題。桌上的菜色毫無驚喜,氣氛在熟悉中滲透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倦意。

然後,某個瞬間,大家都安靜了下來。

空氣像是被按下了靜音鍵,時間突然變得緩慢。每個人看似若無其事地低頭滑手機,喝茶,或假裝思考,心裡卻不約而同地冒出相似的念頭:

「拜託不要聊到我,但這麼安靜好尷尬……」

轟——

彷彿為了打破那尷尬的沉默,有人突然丟出一句話,話題又被強行拉回到那些已經被討論過千百次的內容。那聲音的頻率再次響起,像是一種逃避,讓我們免於直視那份靜默背後的不安。


為何人們總想填滿空白?

無論是聽音樂、滑手機,或是不停講話,我們總是不允許自己與「靜默」獨處。或許是因為在安靜中,我們會聽見太多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那些平時努力忽略、壓抑在意識邊緣的真實感受。

人與靜默之間的拉扯,分秒在上演:

  • 吃飯時,打開串流影片配飯吃,彷彿只有背景聲音才能填補寂寞的空洞。
  • 走路時,戴著耳機,滑著手機,與周圍的世界保持著剛好的距離。
  • 獨處時,逛著網拍,刷著短片,讓快速切換的畫面麻痺思緒。

我們害怕的不只是靜默,更是靜默裡那些被放大的情緒:孤獨、遺憾、焦慮、甚至是無名的空虛。

「如果我停下來,會不會發現,其實自己並不快樂?」

或許,這才是真正讓人恐懼的問題。


靜默的力量:不說話也是一種治癒

但靜默,真的如此可怕嗎?

偶爾靜下來,不說話,其實也是一種治癒。

  • 吃飯時, 放下手機,專心感受食材的美味,品嚐廚師的用心調味。
    (感謝今天有飯吃,感謝這份滋養。)
  • 走路時, 不帶耳機,抬頭看看天空的顏色,路樹的光影變化,感受微風吹過臉頰的溫度。
    (感謝今天天氣很好,感謝自己仍能感知這份溫暖。)
  • 獨處時, 坐在窗邊,聽聽心裡的聲音,不去批判或解釋,只是覺察自己此刻的感受,並專注於一呼一吸的節奏。
    (感謝我還能呼吸,感謝這份生命的流動。)

靜默不是空白,而是一種與自己重新連結的過程。在沒有外界干擾的狀態下,我們才有機會真正聆聽內心的聲音,找到內在的平靜。


該如何擁抱靜默?

靜默並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能力,一種讓我們學會與自己和平共處的力量。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練習,幫助你逐漸擁抱靜默:

  1. 不戴耳機、不聽音樂,走進公園散步。
    觀察身邊的環境,感受腳步與大地的接觸聲,聽聽風的聲音、鳥鳴,甚至是城市的微弱喧囂。
  2. 閉上眼睛,專注呼吸 60 秒。
    不需要冥想或刻意清空思緒,只是專注感受空氣進入鼻腔、流經胸腔,再緩緩吐出,感受生命最本質的流動。
  3. 與親近的人共處時,不急於填滿空白。
    嘗試在對話中保留片刻沉默,不為尷尬而急於找話題,感受彼此安靜相伴的溫度。靜默,反而能讓連結更加真實而深刻。
  4. 對生活中的大小事說聲感謝。
    感謝不必等待特別的時刻。感謝一杯溫熱的茶、一場不期而遇的好天氣、一段平凡無奇的散步。這份感恩,會讓你更能在靜默中感受到豐盈。

靜默,不是空白,而是心靈的呼吸。

當我們停止用外界的噪音填滿自己,才會發現,靜默並不會奪走你什麼。

它只會讓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自己。

或許,真正的答案從來不在於外界的聲音,而是在每一次安靜呼吸之間,潛藏著的微光。


最後的餘韻:

「當世界安靜下來,你是否也能在靜默中,與自己相遇?」

avatar-img
0會員
5內容數
存在於兩個緩坡之間的空隙,那是一個既不屬於高處也不屬於低谷的靈魂棲息地;也是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柔坡之間 的其他內容
「我身體沒力氣了……」——這是阿嬤臨走前的最後一句話。 人生大概就是這樣吧? 即使靈魂想留下,這副有限的軀殼卻終究無法跟上。
「我身體沒力氣了……」——這是阿嬤臨走前的最後一句話。 人生大概就是這樣吧? 即使靈魂想留下,這副有限的軀殼卻終究無法跟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是否曾因為自己不善言談而感到自卑?或許,你應該重新審視這種特質。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沉默可能比你想像的更有力量。讓我們一起探索為什麼安靜可能是你最大的優勢
Thumbnail
孤獨注視嘈雜 簡單沉默對繁複 自由之心 隱匿 囚禁的靈魂
Thumbnail
自從沒有真正的摯友後,一些私人的想法只能與自己對話。起初,這種內心的對話確實會讓人感到內耗,那些雜亂的想法不斷地在腦中亂竄。
Thumbnail
0313 天氣晴,黑色星期五 常常相伴左右的友人不在身邊。 啊,終於回到一個人的空間了。 身邊沒有聲音,沒有需要顧慮的,忍不住想獨自一人,也不錯, 不需要維持相處融洽感,而增加一個虛情假意的選擇了。 當靠得越近,近到界線模糊,不再有尊重二字。 當嬉笑怒罵都是種演出,真心不再。 可憐的不知道是誰?
  你有常常和自己連上線嗎? 有一天下午,我一如往常,一邊改課程投影片,一邊聽著podcast,眼睛看,腦子想,耳朵聽,同一個時間做2-3件事已經是我的日常,其實我還引以為傲自覺效率超高,當天的Podcast主題在講「安靜的力量」,我聽著聽著,聽到分享者提高音量說了兩遍:「安靜是種能力,安靜
Thumbnail
獨處可以安靜地關照內在自我、認識自己 交朋友,可以進行各種交流互動、認識世界,哪個更適合你? 不知道的話就都嘗試看看吧~ 😊
剛抽菸的時候,聽見汽車聲沙沙地摩擦著下過雨柏油路的聲音,環繞著我的那份寂靜,是那樣的格外動人。我想著:在這些美麗動人的自我時刻,還能持續嗎?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當人們開始年老,家庭生活忙碌,朋友關係漸行漸遠時,如何學會獨處,尋找內心的平靜和自我驗證。這是一個關於內心安寧和自我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由於社交軟體和社群媒體的發達,人們開始了不用說話的交談,尤其特別適合社恐內向的人,例如在下我。不用面對面、不用擔心聲音不動人、可以延長思考時間、還可以修改甚至收回(來得及的話)。社交好像變得容易了,距離好像更加緊密了,但是關係卻可能疏遠了?為何?因為少了聲音的溫度。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
Thumbnail
你是否曾因為自己不善言談而感到自卑?或許,你應該重新審視這種特質。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沉默可能比你想像的更有力量。讓我們一起探索為什麼安靜可能是你最大的優勢
Thumbnail
孤獨注視嘈雜 簡單沉默對繁複 自由之心 隱匿 囚禁的靈魂
Thumbnail
自從沒有真正的摯友後,一些私人的想法只能與自己對話。起初,這種內心的對話確實會讓人感到內耗,那些雜亂的想法不斷地在腦中亂竄。
Thumbnail
0313 天氣晴,黑色星期五 常常相伴左右的友人不在身邊。 啊,終於回到一個人的空間了。 身邊沒有聲音,沒有需要顧慮的,忍不住想獨自一人,也不錯, 不需要維持相處融洽感,而增加一個虛情假意的選擇了。 當靠得越近,近到界線模糊,不再有尊重二字。 當嬉笑怒罵都是種演出,真心不再。 可憐的不知道是誰?
  你有常常和自己連上線嗎? 有一天下午,我一如往常,一邊改課程投影片,一邊聽著podcast,眼睛看,腦子想,耳朵聽,同一個時間做2-3件事已經是我的日常,其實我還引以為傲自覺效率超高,當天的Podcast主題在講「安靜的力量」,我聽著聽著,聽到分享者提高音量說了兩遍:「安靜是種能力,安靜
Thumbnail
獨處可以安靜地關照內在自我、認識自己 交朋友,可以進行各種交流互動、認識世界,哪個更適合你? 不知道的話就都嘗試看看吧~ 😊
剛抽菸的時候,聽見汽車聲沙沙地摩擦著下過雨柏油路的聲音,環繞著我的那份寂靜,是那樣的格外動人。我想著:在這些美麗動人的自我時刻,還能持續嗎?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當人們開始年老,家庭生活忙碌,朋友關係漸行漸遠時,如何學會獨處,尋找內心的平靜和自我驗證。這是一個關於內心安寧和自我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由於社交軟體和社群媒體的發達,人們開始了不用說話的交談,尤其特別適合社恐內向的人,例如在下我。不用面對面、不用擔心聲音不動人、可以延長思考時間、還可以修改甚至收回(來得及的話)。社交好像變得容易了,距離好像更加緊密了,但是關係卻可能疏遠了?為何?因為少了聲音的溫度。
Thumbnail
在居家隔離的日子中,我們習慣性地減少了與陌生人的交流,缺少了外界的各種聲音。然而,這樣的安靜反而讓我感到孤單與害怕。因此,我希望能趁著現在,重新與很久沒聯絡的老朋友取得聯繫,並重新挖掘人與人之間的友誼。透過與朋友的交流,讓自己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充實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