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我沒什麼想說,卻心事重重的生活感

2023/07/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大家應該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講越多話的人,回家之後越安靜』。

通常這是因為「輸出過度」的副作用,讓必須以講話為業,或在外面必須講很多話的人,會因為疲勞感而不願在家繼續扮演相同的角色。


以前下班後在家獨處時,我喜歡自己安靜做事或聽音樂,盡可能不多張嘴說話,讓自己腦袋和聲帶休息,那時的工作每天需要處理大量的協調事務,因此有講不完的電話、很多的會議和面對面的溝通。

在高度緊繃精神的情況下,回到家總有一種被榨乾、心神空虛,被掏空了的感覺。某天下班後,和當時交往的女友待在房裡,空氣安靜了好一陣子,她忽然轉頭問「平常你不是話最多,怎麼現在都不講話了?」

嗯,這時我已經連解釋都快提不起精神,但還是耐著性子說明原因,希望她可以體諒。

然而當工作壓力累積速度越來越快,下班後的沉默慢慢變成沉重,連工作之餘都無法放鬆思緒,神經幾乎繃緊到極限,於是我就成了上班話癆,下班緘默的狀態,情緒控管也逐漸失調。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工作經歷中,我通常是扮演思考解決方案的人,也鮮少在沒有解決方法的狀況下向人求助,這也養成了『不懂怎麼喊救命』的性格。

有次跟朋友聊天,交換了彼此近況後朋友說「兄弟,需要幫助一定要講!」

聽完這話我頓時啞口無言,心想「對!我真的需要幫忙!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接受幫助,也不知道說了自己的困難之後該怎麼讓別人介入協助......」所以只好笑而不答。

有時候都會笑自己腦袋真不管用,做別人的事時總是計畫通,到該為自己的目標大展拳腳時卻退縮了,果然不花自己錢的腦袋特別靈光啊!(笑)


於是我開始了寫廢文(?)的生活,除了安排農務、團體活動、出遊的時間,我就會思索如何把農業、文化、歷史、旅遊、餐食這幾個計畫中的想法做適度的串聯,透過打字累積想法成文章,梳理可能的路徑。

raw-image

然後我幫自己整理出這樣的架構,是個看起來很常見的食農或地方創生內容,不過當中的細節就是每個人自由發揮的地方了,也會成為各自的特色。

目前這個拼圖中還有缺少很多,也正在逐一尋覓可能的夥伴,不過算是個好像可以期待的方向了,也希望有機會形成團隊,去做些銅臭味稀薄卻更加有趣的嘗試。


上述想法都是從生活中撿拾而來的,許多生活的痕跡也都圍繞在那些主題中。因此,我喜歡用『生活感』來幫自己的廢文下標,也喜歡用閒聊的方式鋪陳內容,營造無壓力的氛圍,讓偶然看到文章的人不用動腦就能輕鬆看完。

不寫艱深的內容、不設限話題,我是個喜歡漫無目的瞎聊的人,不喜歡背著專業的包袱,感覺走起路需要步步為營,而是熱衷享受那種不在乎他人眼光、漫漫自遊的痛快。

旦暮
旦暮
因為試著記錄,所以開始了腦袋肌肉特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