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日常之「當空氣突然安靜」

心理諮商日常之「當空氣突然安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大眼瞪小眼

大眼瞪小眼

有時候,來談者講了很多故事,心裡千頭萬緒,我則默默地進入「內心小劇場」模式。看起來或許很鎮定,但腦中已經開始快速分析:「等等,他是什麼意思?接下來該怎麼接話?」每一句回應仿佛都是提前排演好的劇本。然而,來談者只要一丟出個「還好吧」或「我沒想過」,我的劇本就瞬間被打亂,彷彿舞台燈光驟然熄滅,留下我愣在那兒,感受空氣突然安靜的尷尬。

這種時候,觀察力就變得至關重要了。我不禁會注意到對方的表情、眼神、動作,彷彿自己變身成「讀心術大師」,努力從眉頭微蹙或手指的微微握緊中,去推測出那些隱藏在語言之下的情緒。於是,內心又會演練出不同的回應方式,考量每一句話的可能效果。這種猜測與等待,既考驗耐心,也讓我常常在心裡偷偷問自己:「這時該打破沉默嗎?」

以前的我可能會感到焦慮,覺得必須立刻打破安靜,填補冷場。如今,我反而學會放鬆,並接受這些片刻的「空白」。這段靜默其實是很有意義的,它讓我可以趁機反思:我是不是講得太快?還是該讓對方再沉澱一下?有時候我們總會急著給出答案,卻忽略了來談者也需要時間來整理自己的想法。

諮商真的很妙,它不只是日常的閒聊,還包括了這些無言片刻的深意。或許在這靜默中,來談者正在悄悄梳理心中的感受。而你呢?當空氣突然安靜,你會怎麼期待心理師的回應?

avatar-img
黃閎新臨床心理師的沙龍
43會員
71內容數
分享幾年下來的兒童臨床工作經驗,花了很多時間沉浸在孩子遊戲中的想像世界,也同樣花了很多時間與爸爸媽媽們一起討論,期待這些故事與經驗,帶給父母更美好的教養,也帶給孩子更幸福的成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理師在諮商過程中好像常會以「嗯嗯哼哼」回應,但其實還有很多內心小劇場,思考著如何透過傾聽與適時的提問來引導來訪者分享更完整的需求與感受。
心理諮商中,來談者心中對於心理師的不同期待。有些人希望被傾聽,有些則渴望解決方案,還有想要情感共鳴的顧客。這些需求和情感都反映了心靈的探索過程,讓我們理解心理師除了是問題的解決者,也是一位陪伴者。面對痛苦時,感受到接納和理解是最珍貴的旅程,激發讀者思考他們期待在諮商中獲得什麼樣的支持。
心理諮商通常都是一節50分鐘,最多10分鐘的緩衝,但是每個人的實際需求不一樣,期待的互動時間自然也不同,你會怎麼期待呢?
社群媒體的生日自動提醒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引發了對人際關係的反思,這樣的虛擬祝福是否讓我們的聯繫變得更疏遠,不知不覺忘了實際互動的感受呢?
當聽到「我為什麼不能為自己的生命做決定?」這句話時,心理師內心瞬間進入紅色警戒。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師如何在不強推心靈雞湯的同時,為求助者提供一個溫暖的空間,讓他們知道即使一時想「登出」,也還有其他選擇,不必孤單面對。
努力充實自己與努力工作成為某種教條,當我們需要休息放鬆的時候,好像也成為某種任務,但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師在諮商過程中好像常會以「嗯嗯哼哼」回應,但其實還有很多內心小劇場,思考著如何透過傾聽與適時的提問來引導來訪者分享更完整的需求與感受。
心理諮商中,來談者心中對於心理師的不同期待。有些人希望被傾聽,有些則渴望解決方案,還有想要情感共鳴的顧客。這些需求和情感都反映了心靈的探索過程,讓我們理解心理師除了是問題的解決者,也是一位陪伴者。面對痛苦時,感受到接納和理解是最珍貴的旅程,激發讀者思考他們期待在諮商中獲得什麼樣的支持。
心理諮商通常都是一節50分鐘,最多10分鐘的緩衝,但是每個人的實際需求不一樣,期待的互動時間自然也不同,你會怎麼期待呢?
社群媒體的生日自動提醒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引發了對人際關係的反思,這樣的虛擬祝福是否讓我們的聯繫變得更疏遠,不知不覺忘了實際互動的感受呢?
當聽到「我為什麼不能為自己的生命做決定?」這句話時,心理師內心瞬間進入紅色警戒。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師如何在不強推心靈雞湯的同時,為求助者提供一個溫暖的空間,讓他們知道即使一時想「登出」,也還有其他選擇,不必孤單面對。
努力充實自己與努力工作成為某種教條,當我們需要休息放鬆的時候,好像也成為某種任務,但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