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這些旋律,我就不會成為這樣的大人

真然-avatar-img
發佈於藝術與哲思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不是真的懂音樂,但音樂一直在我身體裡

 

有一天,我在方格子看到一個主題:「如果沒有音樂,我就不會成為這樣的大人」。


我愣了一下,眼睛停在那幾個字上,心裡忽然浮現出很多聲音。有些很熟,有些模糊,但我確定它們曾陪我走過很長一段時間。


不是特定的旋律,而是一種感覺,像從身體深處慢慢浮出來的節奏。


於是,我想把這一篇寫下來。

 

我不是什麼真正懂音樂的人。


說不出哪一首交響曲用了什麼形式,也無法分析每一個樂章的細節。很多時候,我甚至會忘了那段旋律是出自哪位作曲家的手筆。

 

但我知道,這些聲音從我很小的時候開始,就一直在我身邊,是我成長過程中最自然的背景。

 

我是在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中醒來的孩子。


那時候家裡用的是黑膠唱機,父親每天早上會放一張唱片當作全家的起床音樂。不是鬧鐘聲,不是媽媽的呼喚,而是音樂。那段輕快但不急躁的旋律,像春天的風,緩緩把我從夢裡叫醒。

 

後來長大後再回想,其實我熟悉的「早晨旋律」不只一首。

還有葛利格的《晨歌》(Morning Mood),是他《培爾·金特》組曲中的開場。那段音樂像金色的朝陽灑落山谷,一寸一寸把大地喚醒,也總讓我想起山裡的空氣與被風吹動的葉影。


我們家有很多音樂載體:黑膠唱片、CD 是聽的;LD、DVD 是看的。


我還記得那部《茶花女》的LD,到現在還留著,但播放機器早就壞了,版本也記不得了。那個畫面、那段歌聲,還在記憶裡,很深。

 

現在當然方便多了,打開 YouTube,想聽哪一首、哪一場、誰的版本,只要動動手指就行。


但也正因為這樣,我反而更珍惜能夠真正走進音樂廳、靜靜坐著、好好聽一場現場演奏的機會。


那不是背景音,不是讓我邊做別的事邊放著的聲音。那是整個身體都在聽的時刻。

 

我最喜歡的曲子是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


那首曲子對我來說,沒有太多戲劇起伏,就像一條乾淨的溪流,在我心裡緩緩地流動。


聽過幾場室內樂演奏,也觀賞過結合音樂劇形式,適合親子一同欣賞的版本,記得那一次在國家音樂廳,我比孩子還投入。音樂會結束後,我興奮地和家人分享每一個段落,就像重看一次演出一樣。

 

像《鱒魚五重奏》的旋律,在心裡清澈湧動。

像《鱒魚五重奏》的旋律,在心裡清澈湧動。


我也習慣在季節轉換時聽韋瓦第的《四季》:春天的清亮、夏天的雷雨、秋天的豐收、冬天的火光。就像有人換季會換衣服,我是換曲子。這樣的節奏,成了一種生活裡的儀式感。

 

看到玫瑰,我會想到舒伯特的《野玫瑰》;

看到月光,會根據心情浮現德布西的《月光》或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


這些不是刻意記下來的,而是旋律早就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就像看到風景會想起唐詩宋詞,看到畫面,也會聽見音樂。

 

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可以像背課文一樣分別唸出名稱,不是因為努力背誦,是它們從小就不斷出現,自然而然就熟了,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我喜歡帕爾曼的小提琴,他的演奏總是細膩得像一種內在的低語。


馬友友的大提琴則像陪伴,有溫度、有空間感。他的簽名我也看過,很像「馬太太」,我曾偷偷這樣稱呼他。當然,這不是取笑,而是一種親暱,就像他的音樂一樣溫柔。

 

小時候耳熟能詳的,除了三大男高音—帕華洛帝、卡雷拉斯、多明哥,也有祖賓·梅塔、小澤征爾和卡拉揚這些大指揮家,那些名字,總是出現在我家餐桌或客廳的談話裡。


父親常提起他們,他的語氣總是熱情中帶著敬仰。也許是從那時候起,我就慢慢學會了一種「看」與「聽」音樂的方式,讓自己沉浸在那些聲音裡。

 

我總覺得,指揮家是整場演出裡最迷人的存在。


他不發出聲音,卻讓所有聲音有了方向。


他站在樂團前面,不只是「指引」,更像是用身體演奏出一首看得見的旋律。


每一次揮手、頓點、表情與呼吸,都是一場無聲的表演。


小時候看卡拉揚的影片,我看得不是音樂,而是他那雙像會發光的眼睛。

 

後來,我也慢慢接觸到一些古典之外的音樂,那時候還不太知道什麼是 New Age,只是發現,像《卡農》《綠袖子》那樣的旋律,會讓我安靜下來。

 

我開始聽馬修·連恩、喬治·溫斯頓、范吉利斯、艾瑞克·塞拉……那些聲音沒有明確的段落,但有情緒的流動,就像沒有框線的水彩畫,慢慢滲進心裡某個需要被安放的位置。


我也很喜歡一首曲子,叫做《雲雀高飛》(The Lark Ascending)。那是英國作曲家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所寫的一首小提琴與管弦樂作品,小提琴像一隻鳥,在空氣中盤旋,旋律純淨而高遠,讓人一聽就靜了下來。


曾經有一位長輩,送給了我這首曲子。那時他對我說:「Aim high, sky is the limit.」


這句話,連同那段旋律,一起留在我心裡。不是大聲的鼓舞,而是一種靜靜的祝福,提醒我,即使輕輕地,也可以往高處飛。


記得某一年的4月22日,那是我一位好朋友的生日,也剛好是世界地球日,我們才從花蓮旅行兩天回來,當晚冒著雨,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現在的自由廣場),聽了一場馬修·連恩的露天音樂會。那段記憶,至今依然鮮明。


也許,那就是我聽音樂的另一條路,從精緻結構走進情緒空間。從聽懂,走向感受。

 

我最喜歡的,就是緩慢的行板。New Age 的音樂,某種程度也是這樣。

 

我不是真的懂音樂,但我知道這些旋律曾陪我走過人生許多片段。


它們沒有教我理論,卻教我怎麼感覺、怎麼靜下來、怎麼回應內心的波動。


它們就像水,慢慢流進身體裡,然後變成我。

 

如果沒有這些旋律,我就不會成為這樣的大人。


如果你也曾在某段旋律裡,聽見過自己,那你一定懂。


那些聲音,不只是音樂。


那是我們生命裡的聲音。


而我最想感謝的,是我的父親。


謝謝他從小為我播下那些聲音的種子,也給了我一個能孕育美好感知的環境。


這是在花蓮的太魯閣拍攝的,如今這樣的景色,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這是在花蓮的太魯閣拍攝的,如今這樣的景色,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et me Pen-avatar-img
2025/04/12
你這文我看了好久,一曲一曲的聽著,然後好像也一路看著你成為現在這樣豐富的大人。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12
Let me Pen 謝謝您,也許正是這樣的陪讀與共聽,才讓我的文字真正活了起來。 您這句話,我會記得很久。我想,這也是音樂與文字最美的地方吧!!!
Angela Chen-avatar-img
2025/04/12
美好的樂音開啟充滿活力的一天,也為自己的忙碌做了沉靜的收尾。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12
Angela Chen 這句好美,像是生活裡的序曲和尾奏。 真的,每一段忙碌都該有樂音來開場,也有靜靜的音符來收尾。 謝謝您的留言,希望您的每一天,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樂章。
充滿音樂的人生真棒!也跟真然分享我最近養樂多之旅的音樂清單! https://vocus.cc/article/67e5e298fd89780001766829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12
樂樂多多的爸爸 謝謝您分享育兒過程的音樂,很棒!相信您現在所做的就是撒下一顆顆美好感知的種籽!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4/12
我沒有音感,音樂是我最頭痛的科目,但是後來卻靠音樂入眠,曾有很長時間聽王菲的歌睡著,真的,好奇妙,音樂有讓人放鬆和療癒的功能。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12
謝謝您分享這麼真誠的感受。 音樂真的很奇妙,有時不是從「懂」開始,而是從身體裡的某種需要開始。 能夠在疲憊時被歌聲輕輕擁抱,那就是它最溫柔的模樣。 王菲的歌聲很動人!我也喜歡!
雅米-avatar-img
2025/04/12
常聽到的音樂、歌曲會很有感
真然-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12
雅米 是啊,可能心裡會跟著飛揚 起舞,也可能墜入思念!
avatar-img
真然的沙龍
82會員
128內容數
真然的沙龍是一個專屬於思想與心靈的對話空間,讓自然、生活、藝術與哲思在文字中流動。從日常的故事到哲學深思,這裡是探索內心與世界的橋樑,邀請你一同感受平凡中的非凡之美。
真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蜘蛛不只是布爾喬亞的象徵,更是她為情緒打造的空間結構。 我站在那張蛛網裡,看見了記憶、身體、失控與療癒的形狀。 藝術是維持神智清醒的保證(Art is a guarantee of sanity.)— Louise Bourgeois
Thumbnail
2025/04/26
蜘蛛不只是布爾喬亞的象徵,更是她為情緒打造的空間結構。 我站在那張蛛網裡,看見了記憶、身體、失控與療癒的形狀。 藝術是維持神智清醒的保證(Art is a guarantee of sanity.)— Louise Bourgeois
Thumbnail
2025/04/19
「我從你身上理解愛的模樣。」在布爾喬亞的作品裡,我重返那些關於愛、身體與母親的記憶。這不是藝術評論,而是一段深深的對話。
Thumbnail
2025/04/19
「我從你身上理解愛的模樣。」在布爾喬亞的作品裡,我重返那些關於愛、身體與母親的記憶。這不是藝術評論,而是一段深深的對話。
Thumbnail
2025/03/15
前一篇文章,談到了草間彌生透過繪畫與雕塑來展現她的精神世界。然而,草間彌生的藝術不僅止於此,她更進一步將藝術擴展至空間,透過裝置藝術、沉浸式體驗,甚至跨足時尚與流行文化,讓她的圓點哲學滲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Thumbnail
2025/03/15
前一篇文章,談到了草間彌生透過繪畫與雕塑來展現她的精神世界。然而,草間彌生的藝術不僅止於此,她更進一步將藝術擴展至空間,透過裝置藝術、沉浸式體驗,甚至跨足時尚與流行文化,讓她的圓點哲學滲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我國中的時候,忘記為了什麼,突然跟我媽說想要學鋼琴,一開始到連鎖音樂教室上課,後來跟著老師輾轉換了幾個地方,直到畢業工作還是繼續,雖然我不是走科班,上千個小時的練習也稱不上專業,只是學個興趣,自娛還可以,如果要我跟國中的自己說句話,我會說「即使忘了當初為什麼要學琴也沒關係,只要持續練習....
Thumbnail
在我國中的時候,忘記為了什麼,突然跟我媽說想要學鋼琴,一開始到連鎖音樂教室上課,後來跟著老師輾轉換了幾個地方,直到畢業工作還是繼續,雖然我不是走科班,上千個小時的練習也稱不上專業,只是學個興趣,自娛還可以,如果要我跟國中的自己說句話,我會說「即使忘了當初為什麼要學琴也沒關係,只要持續練習....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Thumbnail
音樂某種程度上蠻像一種語言。樂譜就好像一篇文章,音符、和弦就好像詞彙、單字,和聲、對位的規則就好像文法,曲式與結構就好像文章的體裁與架構。作曲或編曲就像寫作,而即興就像是口說。
Thumbnail
音樂某種程度上蠻像一種語言。樂譜就好像一篇文章,音符、和弦就好像詞彙、單字,和聲、對位的規則就好像文法,曲式與結構就好像文章的體裁與架構。作曲或編曲就像寫作,而即興就像是口說。
Thumbnail
我時常在通勤的零碎片段空檔中打開youtube music裡已加入的音樂,順著推薦曲目一首一首聽下去。每當遇到特別受觸動的樂曲時就會將其加入樂曲單,打算讀書時邊播放。然而每次只要在讀書時打開媒體庫,半小時後就會發現自己已放下筆、闔上書,或靜靜的坐在書桌前回味樂曲的旋律;或動身前往琴房迫不及待的想將內
Thumbnail
我時常在通勤的零碎片段空檔中打開youtube music裡已加入的音樂,順著推薦曲目一首一首聽下去。每當遇到特別受觸動的樂曲時就會將其加入樂曲單,打算讀書時邊播放。然而每次只要在讀書時打開媒體庫,半小時後就會發現自己已放下筆、闔上書,或靜靜的坐在書桌前回味樂曲的旋律;或動身前往琴房迫不及待的想將內
Thumbnail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Thumbnail
當代社會下音樂給予的多巴胺 「音樂」讓我心動始於國小音樂老師的課程。記得當時音樂老師帶著我們欣賞《弄臣》和《茶花女》等音樂劇,或許正是這些經歷開啟了我對「藝文」的熱愛。不過,我真正開始進入國家戲劇院或國家音樂廳,則是在大學期間。我記得當時看了《鐘樓怪人》,甚至後來還到雪梨歌
Thumbnail
原先不懂古典音樂的我,在多年後重新欣賞莫札特的古典樂曲,居然能與作曲家所要傳達的細膩情感產生了共鳴,因而獲得關於人生時刻表的深度體悟。
Thumbnail
原先不懂古典音樂的我,在多年後重新欣賞莫札特的古典樂曲,居然能與作曲家所要傳達的細膩情感產生了共鳴,因而獲得關於人生時刻表的深度體悟。
Thumbnail
每個情緒的出現,都是我們理解與靠近自己的時候。藉由最近很紅的藝人讓孩子學才藝事件,來跟自己的情緒對話,透過理解而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Thumbnail
每個情緒的出現,都是我們理解與靠近自己的時候。藉由最近很紅的藝人讓孩子學才藝事件,來跟自己的情緒對話,透過理解而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