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看了許多有關財務自由(F.I.R.E)的文章,發現有的案例用10年、6年、3年,甚至僅僅5個月就能達到財務自由;然而這些成功案例大多來自美國。美國作為世界大國,其薪資水平與投資報酬率常處於全球前列,加上許多美國人能輕鬆達到高達70%的儲蓄率,使得投資收益(例如每年4%的穩健回報)足以覆蓋年度開銷,從而實現資產永續增長。
來看看台灣來自主計處的資料:
在台灣,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數據,101年至112年間台灣薪資中位數約從55.2萬元提升到70.1萬元(statfy.mol.gov.tw)。筆者以中位數作為衡量指標,估算出12年累計總薪資約為
55.2+70.12×12≈751.8
約取整數750萬元。
再來看看我們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
與此同時,若以台北市為例,根據統計資料,101年至112年間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介於25,279元至34,014元之間(yunlin.dgbas.gov.tw),經取平均計算,12年總消費約為
25,279+34,0142×12×12≈426.9 萬元
整數約430萬元。
由此,薪資儲蓄比例約為
(750−430)/750≈43%
也就是說,12年間實際存下薪資僅占43%,累積資產約320萬元;假設條件不變、工作年數延長至24年,累積資產約可達640萬元,這與實現財務自由所要求的資產規模仍有不小差距。
此外,其他相關數據也能佐證台灣現狀:
綜合以上數據,從台灣的薪資與消費情況來看:
這些數據不僅反映出台灣普遍存在的薪資增長緩慢與消費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也表明要實現財務自由,僅僅節省薪資是不夠的——提高所得水平、精細管控支出以及合理投資(例如採取較保守的4%提領率策略)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筆者也希望讀者能藉由這些具體數據,檢視自己與大多數台灣人的財務狀況差異:
總結來看,從台灣現有的數據來看,達成財務自由的路並不簡單。儘管有“活到老、做到老”這樣的傳統退休模式,但如果希望提前退休或實現資產倍增,除了努力提高收入與節省開支外,還需要謹慎而有效的投資規劃。未來筆者將進一步探討如何突破這些收入與儲蓄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