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量分級管理制度(專業操作員必知)
250克以下微型機:豁免註冊(適用DJI Mavic Mini系列)
250g-7kg輕型機:須通過CAA遙控駕駛員在線考核(含空氣動力學基礎試題)
7kg-25kg中型機:需持有進階等級證照(含實機操作評核)
注:商業航拍需額外申請《空中拍攝許可證》,建議搭配RTK定位模組提升定位精度
2. 電子圍欄系統整合要求
全港無人機強制裝載Geo 2.0地理圍欄系統(與機場ADS-B訊號聯動)
自動禁飛區擴增至:
維港兩岸延伸500米緩衝帶
所有政府建築物200米立體空域
重要基建採用動態禁飛區技術(如突發事件自動擴展限制範圍)
3. 新型態操作規範
夜間飛行:需加裝符合FAA AC 107-2標準的防撞燈組(建議120流明以上)
BVLOS超視距操作:僅限Level 4認證機型(具備雙冗餘導航及4G/5G備援控制)
物流無人機:載重7kg以上需配備降落傘開艙裝置(開傘延遲<0.8秒)
4. 保險與數據管理
第三方責任險最低保額提升至200萬港元(商業用途建議500萬起)
強制保存飛行紀錄6個月(建議使用DroneLogbook專業管理軟件)
影像採集需符合GDPR規範(內建像素模糊功能成標配)
法規演進對產業發展的專業觀察建議
技術合規成本分析:
新規促使廠商加速整合ASTM F3322-18標準感測器,預估入門機型生產成本增加12-15%,但同步帶動MEMS慣導模組國產化進程。
空域管理智慧化契機:
香港正測試UAS Traffic Management(UTM)系統,未來可能實現4D航線預約(包含高度層與時間窗),此舉將大幅提升城市空域使用效率。
人才認證體系缺口:
現行考核偏重法規知識,建議增設「緊急狀況處置模擬考科」(如突發信號干擾、動力失效應對程序),強化實務操作能力。
法規滯後性挑戰:
現行25kg上限已不符合重型物流機發展需求(如順豐速運已測試600kg級貨運無人機),建議建立動態分級調整機制。
資深飛手實務建議
採用雙頻段(2.4GHz+5.8GHz)圖傳系統,避免都會區訊號干擾
定期校準IMU與指南針(特別是在高樓區作業後)
掌握NOTAM系統查詢技巧,即時掌握臨時空域管制
組建「飛安自查表」:包含電池膨脹係數檢查、螺旋槳應力測試等項目
香港無人機法規已從「被動管制」轉向「主動引導」,建議業界把握2024-2026年空域數字化轉型期,發展5G網聯無人機應用場景。惟需注意法規解釋權限模糊地帶,操作員應建立完整風險管理SOP,方能兼顧法遵要求與技術創新動能。
Ref:https://windwalkerhk.com/cad-drone-guide/
無人機外牆勘察工程
大廈牆身,水管,天台鳥瞰圖,熱成像巡檢
即使隱蔽位置,利用多角度拍攝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