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仲基主演的《愁城波哥大》於12月31日韓國上映時剛好撞上空難慘劇,全國上下自發性地克制娛樂活動。原本就不被看好的票房,在上映一週後更雪崩式下滑,最終僅撐了一個月,以總觀眾數42萬人的成績狼狽下檔,並迅速上架串流平台,試圖回收成本。
在電影上映期間,宋仲基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自己已經很努力地進行宣傳,但看到如此低迷的觀影人數,真的讓人想哭。
就是這則「宋仲基想哭」的新聞出現後,突然無數酸民像是撿到槍一樣,在相關新聞底下留言狂噴,把電影的失敗歸咎於宋仲基與前妻離婚🤷。臆測別人婚姻狀況,再帶入個人情緒,用最刻薄的言詞攻擊一個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人,說真的,我還挺鄙視這種行為。這些人如果當初出生在韓國,恐怕也是逼得韓國藝人走上絕路的推手之一。瓜可以吃,但口出惡言大可不必。
說實話,我大概能理解宋仲基在媒體前吐露這些話的心情。他上一部作品《禍亂》上映時,我剛好人在韓國,當時正值釜山影展期間。憑良心講,宋仲基確實是我看過跑宣傳最「腳勤」的演員之一。一般來說,電影的宣傳期因為每個演員的行程不同,未必能全程參,但《禍亂》的宣傳活動,宋仲基一定在場,且「粉絲服務」做得非常足,像是刻意不走專用通道,近距離與粉絲互動,簽名、合照有求必應。訪問結束後本可直接離場,他卻自己加碼繞場一圈,特地到場地後方與粉絲握手,拜託大家進戲院支持韓國電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面對記者的問題時,他會不斷地cue洪思彬和金亨瑞,讓年輕演員們有更多曝光機會。
好了,演員的美談說完,重點還是要拉回這次的作品《愁城波哥大》。先講結論,這不是一部靠演員光環就能拯救的電影。就算宋仲基再怎麼「腳勤」,也無法改變《愁城波哥大》是一部失敗作品的事實,低迷的票房也與全民自主限娛無關。
《愁城波哥大》描述1997年IMF風暴(韓國破產)期間,國熙(宋仲基 飾)與父母遠赴哥倫比亞波哥大,投靠父親的軍中同袍朴兵長(權海驍 飾),試圖在異鄉尋找生存機會。朴兵長利用哥倫比亞海關的貪腐漏洞,拉攏韓國同胞,透過走私韓國成衣至波哥大販售,累積了可觀的財富,他很快注意到國熙果敢大膽的性格,對他產生興趣,並讓他加入走私行列。另一方面,負責買通海關的掮客秀英(李熙俊 飾)同樣對國熙印象深刻,並對他委以重任。隨著國熙的勢力逐漸擴大,他的野心也隨之膨脹,渴望更大的成功。然而,這場利益角逐最終卻讓同胞之間反目成仇,掀起無法收拾的血腥鬥爭……
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第一次聽到「波哥大」這座哥倫比亞城市,是來自Netflix神劇《毒梟》。
而《愁城波哥大》確實也有不少地方借鏡了《毒梟》的內容,比如:第一季中艾斯科巴最初就是靠走私家電等一般用品發家;第六季卡利集團老大想金盆洗手、轉做合法生意,卻引發尚未賺夠的下游組織不滿,導致大規模衝突。這些情節在《愁城波哥大》中都能看到影子。但如果說《闇黑修女》是低配版《黑祭司》,那《愁城波哥大》根本就是山寨版《毒梟》。
文本的好壞,很多時候是「比」出來的,特別是當這個主題很多人寫過的時候。一群異鄉人在一個充滿貪腐、但又生機勃勃的混亂社會中求生存,本應該能發展出一個極具魅力的故事。然而,《愁城波哥大》對哥倫比亞社會的描繪,遠不及美劇《毒梟》般格局宏大;對移民者如何藉由灰色產業謀生的刻畫,也不如爾冬陞的《新宿事件》來得深刻;對移民幫派間爾虞我詐的懸疑營造,更不及馳星周的《不夜城》精采。
在《愁城波哥大》中,這群因為各種不光彩原因來到波哥大的韓國人,做過最壞的事也不過是走私成衣。說穿了,跟《毒梟》的內容比起來頂多只能算是小打小鬧,《愁城波哥大》卻在沒有逐步累積不同勢力間利害關係的情況下,突然就把衝突上升到毒品戰爭的層級,搞到社區內的人相互暗殺,為幾箱衣服拼得你死我活。我看完整部片後,腦中只剩下一個疑問:「有這麼嚴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