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我參加了 2025 Future of CCUS Summit,地點在美國加州的聖地牙哥。為了這場重要活動,我做了不少準備,但也經歷了些辛苦的旅途折磨——睡在機場、直接從航班趕往會場。不過畢竟在官方邀請去,而且票價將盡1500元的價值上,還是要熬一下。
可惜第一次到聖地牙哥所見的都是高速公路,因為當天就是直接殺會場與Airbnb。不過想到與 20 至 30 名來自不同領域的業界人士進行了深入交流,聽取他們對 CCUS 技術商業化的觀點和挑戰,並想像未來職涯,總體來說還是有幫助的。
小插曲:我問了很多人為啥要在聖地牙哥辦,是因為有相關聚落在這件事嗎?你猜猜為啥?大佬們說,應該就是天氣好、還有沙灘美吧...挺幽默
2025 Future of CCUS Summit 重點摘要
為啥這邊有個U呢?因為U代表Utilization利用\使用。。所以這場的碳捕捉類型就格外的多種,包含種樹、或是海洋儲存與直接捕捉方式(DAC)
當然,一切先回到基本
碳捕捉與碳儲存 行業的基本存在理由
CCUS 技術的需求源於全球對減碳的迫切要求,但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需求有其獨特邏輯。在與業者交流中,我更深刻理解了 CCUS 在高碳排放產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 行業主要推力:減碳法規
- 全球各國政府的減碳政策推動了 CCUS 的發展,例如美國的 45Q 稅收抵免政策,歐洲則結合減碳目標與能源自主需求,亞洲則以能源安全為驅動力。
- 產業痛點:高溫需求行業的減碳手段
- 像鋼鐵、化工和水泥等重工業,因生產過程中的高溫需求,難以完全依賴可再生能源。因此,CCUS 成為它們減少碳排放的必要手段。
- 因為像是鋼鐵、石化、電力行業對於全球碳排至少有20%以上的影響,也因此採用碳捕捉技術的使用也格外重要。
主要商業模型(產業金流)
最終,大家最想問的是:那麼怎麼透過CCUS賺錢?
在此次活動中,業者分享了 CCUS 項目在不同商業模式下的運作方式,總結如下:
- 設備銷售(Equipment Sales)
- 單純販售碳捕集設備和專業製造服務,目標客戶為大型重工業廠商。
- 軟體與資料服務(Software & Data Services)
- 包括「監測、報告、驗證」(Monitoring, Reporting, Verification, MRV)的軟體解決方案,為企業提供碳排管理的精確數據。
- 電力銷售(Power Sales)
- 某些發電廠在運行時捕集二氧化碳,進一步銷售低碳電力。
- 原料銷售(Material Sales)
- 利用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加工生成產品,如碳酸鈣、甲烷等化學原料。
- 新原料生產(New Raw Materials)
- 碳信用交易(Carbon Credit Trading)
- 經過減碳認證後,企業可在資本市場上出售碳信用(Carbon Credits)。
- 目前最常見的模式,但過度仰賴外部風險相當大
- 稅收補貼(Tax Credits)
- 企業可申請稅收減免,如美國 45Q 政策下的直接稅務抵免。
- 資本投資(Capital Investment)
- 轉讓和銷售稅務抵免給投資機構,或尋求股權投資來擴展項目。
CCUS 項目主要成本結構
- 資本支出(Capex)
- 捕集成本佔比 60-70%,運輸成本約 20%,儲存成本約 20%。
- 運營支出(Opex)
- 維持項目運營的成本在 10-20% 之間,R&D(研發)投入占據其中的重要比例。
- 資金成本(Financing Cost)
- 受到利率上升、投資人關係等因素影響,資金成本成為 CCUS 項目規模擴張的挑戰之一。
商業思維的變化與趨勢
- 技術視角向商業模式轉變
- 過去的業界對 CCUS 的討論多集中在技術層面,而現在更強調減碳後的商業價值與盈利模式。例如,如何透過碳信用、原料銷售等渠道創造新收益。
- 未來應該會有新的Rebrand 討論,因為碳捕捉與碳儲存領域有不少被誤解的地方,不利於推廣
- 不同政府的政策導向
- 美國(拜登政府):專注於環境永續,通過政策推動企業減碳。
- 美國(川普政府):強調商業價值,減碳政策的設計更偏向促進就業與商業機會。
- 歐洲:將減碳目標與能源自主緊密結合。
- 亞洲(日本、韓國):以能源安全與能源自主轉型為政策重點,CCUS 成為提升工業競爭力的策略之一。
- 石油與天然氣巨頭的策略
- 石油大廠投入 CCUS 並非單純為了減碳,而是以「保護」與「對沖」(Protect & Hedge)角度,將其作為一種成本相對較低的轉型方式。近期的關注焦點集中於乙醇(ethanol)和水泥(cement)產業的減碳應用。
- 而其他產業目前的思考因為政策尚未明朗,所以更加趨向是:Wait & See的應對
未來展望
- 產業面:CCUS 技術雖然仍面臨高成本與政策挑戰,但在全球能源轉型中地位日益重要。從產業參與者的觀點來看,這不僅是環境需求的回應,更是一場全新的商業變革。預計未來幾年內,隨著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增加,CCUS 的應用規模將持續擴大。
- 市場面:未來兩年歐盟、日本以及許多國家都會開始有碳關稅的機制執行,在碳的成本要求下,將使得「Compliance」的成本提高,進而驅動導入減碳科技的應用。
- 法規面:以美國市場而言,現在碳儲存仍僅有四個州有特許機制,其他仍需要符合聯邦規範。但可預期,未來會持續放開要求,而近期加州也開始有相關公聽會等,可以拭目以待。
對於這主題有興趣的朋友,簡單留言號碼,告訴我你們有興趣的支線議題,我後續也可以分享多一點喔
- 基礎說明與介紹CCS或是CCUS?
- 案例說明?
- 商業模式討論?
- 公司介紹?
- 機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