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 《富小孩與窮小孩》
作者 : 郝旭烈
------------------------------------------------------------------
本書作者郝旭烈(郝哥),就是擅長用白話解釋複雜的知識,而《富小孩與窮小孩》也延續這種風格。這本書我覺得很適合國高中生的孩子閱讀,同時也能幫助大人重新理解財富的本質,建立正確的觀念。
當我們到超市購買一本咖啡時,是否有想過這個商品需要經過多少人的努力才能到我們的手中嗎?
每一個生產階段都代表一個專業,從咖啡農、採收工人、烘焙師,到批發商、包裝公司、零售店,每個環節都創造了社會價值。
以前我以為價格是由成本決定,但決定價錢的關鍵是需求,而非成本,這正是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的「看不見的手」的運作原理。當商品稀缺且需求高時,價格自然上漲;相反,當供應過剩且需求低時,價格就會下降。這讓我理解到,市場價格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受供需關係影響。
有時候只追求便宜反而可能會讓我們花更多錢。現代電商平台讓人們可以快速獲得資訊、比價,但也容易陷入「低價陷阱」,以為買到划算的商品,卻因品質差而頻繁更換,最終反而花費更多。例如,購買廉價但耐用度低的家電或鞋子,短期內看似省錢,長期來看卻是更高的支出。
當我們購買一件商品時,不只要考慮金錢成本,還要評估時間、機會成本等隱藏代價。
舉例來說:
很多時候,看似「便宜」的選擇,最終可能比「貴」的選擇付出更多的代價。因此,在做決策時,應該全面考量所有成本,而不只是當下的價格。
如果用意志力讓自己不花錢,不滿的情緒慢慢累積,可能會導致自己花更大筆的錢,只會適得其反。因此,存錢應該是有策略地管理,而不是單純壓抑消費慾望。
一些有效的方法包括:
✅ 有錢後先存一部分,再決定可支配的金額。
✅ 取消商店郵件與促銷通知,避免因廣告誘惑而購物。
✅ 使用「自動存款」機制,強迫自己養成儲蓄習慣。
這樣的方式能夠減少衝動消費,讓存錢變得更輕鬆且可持續。
我們都知道,除非車輛是營業用的,否則家庭用車本質上是負債。車子本身不會帶來現金流,反而會持續產生油費、保險、保養、折舊等支出。
使用資產,不一定要【擁有】那個資產
假如買100萬的車,就等於坐計程車300元1趟,可搭9年,
但如果把買車的錢拿去投資年化報酬3%的標的,27年就可以獲得666萬。
這讓我重新思考,使用資產,不一定要擁有資產。選擇租賃、共乘、計程車等方式,也能享受車輛帶來的便利,卻不必承擔高昂的養車成本。
當然,對於有孩子的家庭來說,車子確實能提供更大的便利性,例如接送孩子、假日出遊、應對緊急狀況等。因此,買車應該是基於實際需求,而不是出於虛榮或比較心理。只要能控制成本,並選擇最適合的方案,就能避免讓車子成為沉重的財務負擔。
我覺得這本書非常白話易懂,就算是出社會的大人也可以重新學習正確的財務思維。孩子的財務思維,往往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如果父母的金錢觀念過時,那孩子就得長大後重新學習。我認為父母應該具備正確的財商思維,這樣孩子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冤枉路。
這也讓我想起書中最後一章所說的:「學習,持續不斷日積月累。」我相信,透過不斷學習和實踐,無論是自己還是下一代,都能更聰明地管理金錢,讓金錢真正成為人生的助力,而不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