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05 月發佈的文章,文章來自 Fierce Nerds。
多數人認為書呆子是安靜怯懦的。在普通社交場合確實如此—就像明星四分衛突然置身物理研討會時會表現出的安靜與怯懦。原因相同:他們都是離水之魚。但書呆子表面的怯懦只是假象,因為非書呆子觀察他們時,通常只見識到普通社交場合。事實上某些書呆子相當狂熱。
狂熱書呆子是個小而有趣的群體。他們通常極度好勝—我敢說比高度競爭的非書呆子更甚。對他們而言,競爭更為個人化。部分原因可能是情感不夠成熟而無法保持距離,但也因為他們參與的競爭類型隨機性較低,因此更傾向將結果歸因於自身。
狂熱書呆子往往過度自信,年輕時尤甚。誤判自身能力看似劣勢,但實證顯示並非如此。某種程度內,自信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多數狂熱書呆子還具備智慧特質。非所有書呆子都聰明,但狂熱型至少具備中等智力。若不然,他們也不會有狂熱的自信。[1]
書呆子特質與獨立思考存在天然連結。若不帶點社交笨拙,很難真正獨立思考,因為傳統觀念常是錯誤或至少武斷的。兼具獨立精神與野心者,絕不願浪費精力迎合世俗。而狂熱書呆子的獨立性顯然屬攻擊型而非被動型:他們會對規則感到惱火,而非渾然不覺。
我不太確定狂熱書呆子為何缺乏耐心,但多數確實如此。首先體現在對話中頻繁插話。這雖惱人,但在較有潛力的狂熱書呆子身上,這連結著解決問題的深層焦灼。或許好勝心與不耐煩並非獨立特質,而是同種驅動力的兩種表現。
當這些特質足夠強烈時,將形成驚人組合。最鮮活的狂熱書呆子範例,當屬詹姆斯·華生《雙螺旋》一書。開篇首句是「我從未見過弗朗西斯·克里克謙虛的模樣」,他筆下的克里克正是典型的狂熱書呆子:才華橫溢、社交笨拙、好勝心強、獨立思考、過度自信。但書中隱含的自我描繪亦復如是。正是這種社交鈍感,使兩個形象格外真實—他直白道出各種圓滑者會隱藏的想法與動機。更關鍵的是,故事顯示克里克與華生的狂熱書呆子特質,正是成功關鍵。獨立精神使他們考慮多數人忽視的途徑,過度自信讓他們研究半懂不懂的難題(某位權威人士直稱其為「小丑」),不耐與好勝則助他們搶先兩組競爭者得出答案—若非如此,對方最遲隔年甚至數月內也會發現。[2]
「狂熱書呆子」的概念不僅對常人陌生,甚至對某些年輕書呆子亦然。尤其在早期,書呆子耗費大量時間於普通社交,極少投入真正工作,以致接收更多自身笨拙的證據而非力量的展現。因此某些人讀到這段描述時會恍然:「嗯,這正是我。」此刻我要轉向你們—年輕的狂熱書呆子。
我有好消息與壞消息。好消息是你們的狂熱將是解決難題的利器。不僅限於傳統的科學技術問題。隨著世界發展,憑正確答案取勝的領域日益增多。近期致富也成為其中一項:美國前八大富豪中,七位都是狂熱書呆子。
事實上,狂熱書呆子特質在商界的助益,可能更勝學術原鄉。達爾文等學術先驅未必特別狂熱,但企業規模超過某個門檻後,CEO必須具備此特質。既然書呆子能在商界取勝,狂熱型將日益壟斷真正巨大的成功。
壞消息是:若無處施展,你們的狂熱將化為苦澀,成為知識遊樂場的惡霸—脾氣暴躁的系統管理員、論壇引戰者、仇恨散播者、新點子扼殺者。
如何避免這種命運?投身宏大事業。若成功,滿足感將中和苦澀。但未必要等到成功,光是挑戰艱難計畫就足以帶給多數狂熱書呆子某種滿足。即使無法滿足者,至少能保持忙碌。[3]
另一解法或許是透過冥想或心理治療等方式關閉狂熱特質。對某些人這或許是正解,我無從判斷。但個人認為這非最佳方案。若你獲得利刃,與其磨鈍鋒刃避免割傷,不如學習運用它。
若選擇雄心之路,你將順風而行。從未有比此刻更適合當書呆子的時代。過去百年間,權力持續從交際者轉移至技術者—從魅力型到能力型—我未見任何跡象顯示這種趨勢將終結。至少不會終結,直到書呆子們親自用奇點技術終結它。
註釋
[1] 書呆子的社交笨拙有兩種形式:玩同個遊戲但玩不好,或是玩不同遊戲。聰明的書呆子屬於後者。
[2] 造就狂熱書呆子高效能的特質,也可能使他們極度惱人。狂熱書呆子最好牢記兩點:(a) 試著收斂特質 (b) 尋找重視正確答案勝於維持和諧的組織與工作類型。實務上這意味著專注解決難題的小型團隊—幸運的是,這本來就是最有趣的工作環境。
[3] 若成功可中和苦澀,為何有些至少中等成功者仍心懷苦毒?因為潛在苦澀量取決於先天性格苦毒程度與野心大小:先天極苦者成功後仍有殘餘,野心極大者需要相應更多成功才能滿足。
最糟狀況是先天極苦又野心勃勃,卻僅獲中等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