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超越聰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10 月發佈的文章,文章來自 Beyond Smart

raw-image

若你問人們愛因斯坦有何特別之處,多數人會回答他非常聰明。即便是那些試圖給出更複雜答案的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也是這個答案。直到幾年前,我自己也會如此回答。但這並非愛因斯坦真正的特殊之處。他的非凡在於提出了重要的新思想。超凡的聰明才智是產生這些思想的必要前提,但二者並不能等同視之。

指出智力與其成果不可混為一談或許像是咬文嚼字,但事實絕非如此。這兩者之間存在巨大鴻溝。任何在學術界與研究機構待過的人都深諳此道。世上有太多真正聰明之人卻未能取得重大成就。

成長過程中,我始終認為聰明才智最值得追求。或許你也如此。但我敢說這並非你真正的渴望。試想若你面臨抉擇:要麼極度聰明卻毫無新發現,要麼稍遜聰慧卻能不斷提出新思想。你必然選擇後者。我也會如此。這種選擇令人不安,但當兩種選項如此明確並列時,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這種不安源於內心深處仍將聰明視為要務,即便理性已知非然。多年來我始終抱持此念。童年環境恰如完美風暴,滋養著這種迷思。智力遠比創新思想的價值易於衡量,而你無時無刻不被此標準評判。反觀那些終將有所發現的孩童,彼時通常尚未嶄露頭角。對這類孩子而言,智力競賽是唯一的舞台。

更微妙的成因延續至成年後。智力在言談交鋒中佔優,因而成為支配階序的基礎[1]。加之創新思想在歷史長河中實屬新事物,即便當代仍屬極少數人的領域,社會尚未真正接納「創新才是終極目標,智力僅為手段」的事實[2]。

為何眾多聰明人未能開創新見?此提問本身令人沮喪,但轉換視角卻能發現更樂觀且有趣的面向。顯然智力並非創新思想的唯一要素。其他成分為何?是否可後天培養?

因智力問題在於其先天決定性。相關證據相當具說服力,尤其考量多數人對此結論的抗拒心理,更顯證據需逆風前行。此處暫不深究,因我關注的是創新思想的其他要素,而其中多項顯然可經培養。

這意味真相與我兒時認知大相逕庭。若智力決定一切且多屬天生,自然導向《美麗新世界》式的宿命論:人生至多不過找尋自身「天賦」所在,將既有智力發揮極致。但若智力僅是創新要素之一,且多數要素可後天培養,局面將變得有趣得多。你擁有更多自主權,但人生規劃的複雜度也隨之倍增。

創新思想的其他要素為何?此問題的提出本身便印證前文觀點——社會尚未真正理解創新才是核心,智力僅為手段。否則我們理應知曉此根本問題的答案[3]。

此處無意羅列完整要素清單。這是我首次如此自問,或許需時日方能解答。但近期曾論及關鍵要素之一:對特定領域的癡迷。此特質確可培養。

另一必要素質是獨立思考。雖不願斷言其與智力有別(難以稱許缺乏獨立思考者為真聰明),但此特質雖多屬天生,某種程度上亦可培養。

存在普適性的創新方法——例如如何推進個人專案、克服早期研究障礙——皆可習得。某些方法可由社會集體學習。另有針對特定創新類型(如創業點子與論文主題)的技巧彙編。

當然,創新發現亦需諸多平凡要素:勤奮工作、充足睡眠、避開特定壓力、擁有合適夥伴,以及鑽研興趣領域的技巧。任何阻礙偉大成就的因素,其反面即為助力。此類要素初看平淡,實則不然。例如創新常與青春相連,但真正關鍵或許在伴隨青春的特質(如健康體魄與無責任牽絆)。探究此點或能發展出適用各年齡層的創新策略。

最令人意外的創新要素當屬寫作能力。某類新思想唯有透過撰寫論文與著作方能發掘。此處「透過」一詞絕非偶然:你並非先有思想再行記錄,而是藉由寫作進行特定思考。若文筆笨拙或厭惡寫作,將嚴重阻礙此類思考[4]。

我預見智力與創新思想間的鴻溝將成為饒富趣味的探索領域。若僅視此差距為未實現潛力的量尺,它將成一片令人避視疾行的荒原。但若轉換視角,開始探詢其中隱含的其他創新要素,我們便能在此鴻溝中發掘關於「發現」本身的發現。

註釋

[1] 言談制勝之道因人而異:底層仰賴蠻橫,中層依靠機智,高層貼近真知,然機智成分始終存在。

[2] 正如智力非創新唯一要素,創新亦非智力唯一用途。智力亦可用於問題診斷與解決方案,雖與創新有所重疊,但終極目標各異。

此類智力運用遠較創新常見。在此情境下,智力更難與其成果區分。

[3] 有人將智力與創新的差距歸因於「創造力」,但此術語實用性有限。除定義模糊外,其視角亦偏離核心:既無法與智力切割,亦無法全然解釋智力與創新的差異。

[4] 耐人尋味的是,本文即為例證。初稿原是探討寫作能力的文章,但當觸及智力與創新的分野時,覺此議題更為關鍵,遂將原文徹底重構,使原主題成為新論述的論點之一。如同多數領域,此等程度的改寫唯有經年累月的實踐方能從容為之。

avatar-img
116會員
175內容數
歡迎來到「最近學什麼」!學習是輸入、吸收、轉譯和輸出的過程,在這裡我將會跟大家分享我最近學到的一些有趣知識和見聞。不限於任何主題,只要是最近學到的知識,我都會分享,歡迎大家可以持續追蹤!有寫錯的地方,也歡迎格友不吝指教,讓我們一起學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學什麼 的其他內容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11 月發佈的文章《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Good Taste?》,探討好品味是否存在,指出否定品味即否定藝術優劣,然而藝術確有高下,因此品味亦然。雖具主觀性,但仍有評判標準,優秀品味確實存在。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2 年 02 月發佈的文章《Putting Ideas into Words》,探討寫作如何將模糊思維轉化為精準論述,因為書寫的過程實為思想淬鍊的熔爐,初稿往往暴露認知漏洞,唯有反覆修改並以陌生讀者視角的檢驗,才能打磨成完整觀點。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於 2022 年 11 月發表的文章《The Need to Read》,探討閱讀與寫作能力的不可替代性。Graham 提出「寫作即思考」的核心觀點,強調唯有透過書寫才能進行深度思辨,而這種思考能力又奠基於廣泛閱讀優質內容。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3 月的文章《The Best Essay》,探討一篇優秀文章的特質,指出最有價值的文章應探討深刻且出人意料的主題,啟發讀者,並帶來新穎的見解。撰寫優秀文章的關鍵在於選擇值得深入的問題,嚴謹的思考與重寫,使文章富有創意且具備啟發性。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11 月發佈的文章《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Good Taste?》,探討好品味是否存在,指出否定品味即否定藝術優劣,然而藝術確有高下,因此品味亦然。雖具主觀性,但仍有評判標準,優秀品味確實存在。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2 年 02 月發佈的文章《Putting Ideas into Words》,探討寫作如何將模糊思維轉化為精準論述,因為書寫的過程實為思想淬鍊的熔爐,初稿往往暴露認知漏洞,唯有反覆修改並以陌生讀者視角的檢驗,才能打磨成完整觀點。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於 2022 年 11 月發表的文章《The Need to Read》,探討閱讀與寫作能力的不可替代性。Graham 提出「寫作即思考」的核心觀點,強調唯有透過書寫才能進行深度思辨,而這種思考能力又奠基於廣泛閱讀優質內容。
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 Paul Graham 於 2024 年 03 月的文章《The Best Essay》,探討一篇優秀文章的特質,指出最有價值的文章應探討深刻且出人意料的主題,啟發讀者,並帶來新穎的見解。撰寫優秀文章的關鍵在於選擇值得深入的問題,嚴謹的思考與重寫,使文章富有創意且具備啟發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始終覺得精進(Mastery)、偉大(Great)這些概念是個好的目標,但要如何理解或追求似乎又變得很抽象。 這問題在 Paul Graham 寫出〈How to Do Great Work〉後,讀了數次後,對偉大的概念還是有點模糊。這問題在寫到偉大的公司和人物時,時不時就會
Thumbnail
追風科技執行長蘇彥彰 William 在本週的創創早餐會中,分享了追風科技的創業起源,以及自己過往參與創業比賽的經驗。創創早餐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最聰明的未必會成功,成功的是最有彈性的人。 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你沒辦法事先將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唯有在回顧時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聯,所以你必須相信眼前的這些有朝一日會以某種形式被串聯起來。
Thumbnail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在學習,你有沒有能力不斷的學習、獲得新能力,是你跟別人拉開差距的關鍵。本書教你如何利用大學4年培養真正的實力?讓你瞭解超級學霸都是如何學習的...
Thumbnail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Thumbnail
Paul Graham ,電腦科學家,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在他的 12000 字部落格長文《How To Do Great Things》中,他整理了許多不同領域中「如何做出偉大成就」的心法。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今年 7 月江湖人稱矽谷創業之父的 Paul Graham 寫了這一篇 "How to do great work" ,有幸在迷惘的高峰有機會閱讀了這篇好文。這次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這篇文章,除希望自己反覆思考文章重點外,也希望可以用簡單易懂的朋友口吻和同樣在迷惘中的朋友分享自己的體悟和心得!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始終覺得精進(Mastery)、偉大(Great)這些概念是個好的目標,但要如何理解或追求似乎又變得很抽象。 這問題在 Paul Graham 寫出〈How to Do Great Work〉後,讀了數次後,對偉大的概念還是有點模糊。這問題在寫到偉大的公司和人物時,時不時就會
Thumbnail
追風科技執行長蘇彥彰 William 在本週的創創早餐會中,分享了追風科技的創業起源,以及自己過往參與創業比賽的經驗。創創早餐會由 EiMBA 校友會發起,每週一次的線上聚會,藉由創業家們交流經驗,開啟更多的機會。
Thumbnail
最聰明的未必會成功,成功的是最有彈性的人。 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你沒辦法事先將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唯有在回顧時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聯,所以你必須相信眼前的這些有朝一日會以某種形式被串聯起來。
Thumbnail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的在學習,你有沒有能力不斷的學習、獲得新能力,是你跟別人拉開差距的關鍵。本書教你如何利用大學4年培養真正的實力?讓你瞭解超級學霸都是如何學習的...
Thumbnail
Paul Graham ,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2023 年七月,他發了一篇一萬兩千字的長文《 How To do Great Work 》,探討什麼是「偉大成就」的底層邏輯,橫跨所有領域皆適用。
Thumbnail
Paul Graham ,電腦科學家,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在他的 12000 字部落格長文《How To Do Great Things》中,他整理了許多不同領域中「如何做出偉大成就」的心法。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今年 7 月江湖人稱矽谷創業之父的 Paul Graham 寫了這一篇 "How to do great work" ,有幸在迷惘的高峰有機會閱讀了這篇好文。這次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詮釋這篇文章,除希望自己反覆思考文章重點外,也希望可以用簡單易懂的朋友口吻和同樣在迷惘中的朋友分享自己的體悟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