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翻譯並重新詮釋自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 2021 年 10 月發佈的文章,文章來自 Beyond Smart。
若你問人們愛因斯坦有何特別之處,多數人會回答他非常聰明。即便是那些試圖給出更複雜答案的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也是這個答案。直到幾年前,我自己也會如此回答。但這並非愛因斯坦真正的特殊之處。他的非凡在於提出了重要的新思想。超凡的聰明才智是產生這些思想的必要前提,但二者並不能等同視之。
指出智力與其成果不可混為一談或許像是咬文嚼字,但事實絕非如此。這兩者之間存在巨大鴻溝。任何在學術界與研究機構待過的人都深諳此道。世上有太多真正聰明之人卻未能取得重大成就。
成長過程中,我始終認為聰明才智最值得追求。或許你也如此。但我敢說這並非你真正的渴望。試想若你面臨抉擇:要麼極度聰明卻毫無新發現,要麼稍遜聰慧卻能不斷提出新思想。你必然選擇後者。我也會如此。這種選擇令人不安,但當兩種選項如此明確並列時,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這種不安源於內心深處仍將聰明視為要務,即便理性已知非然。多年來我始終抱持此念。童年環境恰如完美風暴,滋養著這種迷思。智力遠比創新思想的價值易於衡量,而你無時無刻不被此標準評判。反觀那些終將有所發現的孩童,彼時通常尚未嶄露頭角。對這類孩子而言,智力競賽是唯一的舞台。
更微妙的成因延續至成年後。智力在言談交鋒中佔優,因而成為支配階序的基礎[1]。加之創新思想在歷史長河中實屬新事物,即便當代仍屬極少數人的領域,社會尚未真正接納「創新才是終極目標,智力僅為手段」的事實[2]。
為何眾多聰明人未能開創新見?此提問本身令人沮喪,但轉換視角卻能發現更樂觀且有趣的面向。顯然智力並非創新思想的唯一要素。其他成分為何?是否可後天培養?
因智力問題在於其先天決定性。相關證據相當具說服力,尤其考量多數人對此結論的抗拒心理,更顯證據需逆風前行。此處暫不深究,因我關注的是創新思想的其他要素,而其中多項顯然可經培養。
這意味真相與我兒時認知大相逕庭。若智力決定一切且多屬天生,自然導向《美麗新世界》式的宿命論:人生至多不過找尋自身「天賦」所在,將既有智力發揮極致。但若智力僅是創新要素之一,且多數要素可後天培養,局面將變得有趣得多。你擁有更多自主權,但人生規劃的複雜度也隨之倍增。
創新思想的其他要素為何?此問題的提出本身便印證前文觀點——社會尚未真正理解創新才是核心,智力僅為手段。否則我們理應知曉此根本問題的答案[3]。
此處無意羅列完整要素清單。這是我首次如此自問,或許需時日方能解答。但近期曾論及關鍵要素之一:對特定領域的癡迷。此特質確可培養。
另一必要素質是獨立思考。雖不願斷言其與智力有別(難以稱許缺乏獨立思考者為真聰明),但此特質雖多屬天生,某種程度上亦可培養。
存在普適性的創新方法——例如如何推進個人專案、克服早期研究障礙——皆可習得。某些方法可由社會集體學習。另有針對特定創新類型(如創業點子與論文主題)的技巧彙編。
當然,創新發現亦需諸多平凡要素:勤奮工作、充足睡眠、避開特定壓力、擁有合適夥伴,以及鑽研興趣領域的技巧。任何阻礙偉大成就的因素,其反面即為助力。此類要素初看平淡,實則不然。例如創新常與青春相連,但真正關鍵或許在伴隨青春的特質(如健康體魄與無責任牽絆)。探究此點或能發展出適用各年齡層的創新策略。
最令人意外的創新要素當屬寫作能力。某類新思想唯有透過撰寫論文與著作方能發掘。此處「透過」一詞絕非偶然:你並非先有思想再行記錄,而是藉由寫作進行特定思考。若文筆笨拙或厭惡寫作,將嚴重阻礙此類思考[4]。
我預見智力與創新思想間的鴻溝將成為饒富趣味的探索領域。若僅視此差距為未實現潛力的量尺,它將成一片令人避視疾行的荒原。但若轉換視角,開始探詢其中隱含的其他創新要素,我們便能在此鴻溝中發掘關於「發現」本身的發現。
註釋
[1] 言談制勝之道因人而異:底層仰賴蠻橫,中層依靠機智,高層貼近真知,然機智成分始終存在。
[2] 正如智力非創新唯一要素,創新亦非智力唯一用途。智力亦可用於問題診斷與解決方案,雖與創新有所重疊,但終極目標各異。
此類智力運用遠較創新常見。在此情境下,智力更難與其成果區分。
[3] 有人將智力與創新的差距歸因於「創造力」,但此術語實用性有限。除定義模糊外,其視角亦偏離核心:既無法與智力切割,亦無法全然解釋智力與創新的差異。
[4] 耐人尋味的是,本文即為例證。初稿原是探討寫作能力的文章,但當觸及智力與創新的分野時,覺此議題更為關鍵,遂將原文徹底重構,使原主題成為新論述的論點之一。如同多數領域,此等程度的改寫唯有經年累月的實踐方能從容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