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夜曲》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撰寫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首度於2009年在英國出版。
石黑一雄在1954年11月08日出生於日本長崎市,1960年全家遷居英國,屬於日裔英籍小說家。雖然他具備移民身分,小說人物的設定也難免出現移民的形象,卻沒有在作品中刻意凸顯其族群認同問題,而是善用細膩柔和的筆觸書寫孤獨與人情的經驗與關懷。他得獎無數,尤其2017年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
《夜曲》的副標題是「五個關於音樂和夜晚的故事」,由此可見,小說敘事的鋪陳就在這兩種搶眼元素的背景下展開。石黑一雄本就對於音樂顯露出喜愛,甚至有過參與歌詞方面的創作,在他的小說中也經常可以看見音樂的元素鑲嵌其中,成為一種個性化的標記。另外,夜晚的時態也象徵著某種孤獨情緒的顯現,相較於白天的喧囂現象,夜幕低垂之後的世界適合慢慢沉澱心靈,讓感性的情緒得以透露出真面目。
《夜曲》共有五則短篇小說,都是與音樂家的職業相關,且都為第一人稱的方式撰寫:
1、〈抒情歌手〉描寫在威尼斯的咖啡館流浪表演的吉他手簡內克,巧遇美國音樂家托尼‧加德納,交談過程中被其邀請為加德納的夫人琳蒂演奏樂曲的故事。
2、〈或晴或雨〉描寫西班牙裔47歲的英語教師雷蒙預計夏初到倫敦的大學好友查理與愛蜜莉夫婦家拜訪。雷蒙與艾蜜莉大學時期都喜愛音樂,隨著時光流轉,雷蒙似乎和音樂漸行漸遠了。
3、〈莫爾文丘〉描寫木吉他音樂家到姐姐瑪姬在莫爾文丘經營的咖啡館暫住,遇到來此旅遊的音樂家夫婦——豎笛手堤羅和小提琴手頌雅——相識相談間,他思考了自己的處境。
4、〈夜曲〉描寫39歲薩克斯風爵士樂手史帝夫受經紀人布蘭得利‧史蒂文生的煽動接受整形手術以利職業發展,手術過後在飯店休養的過程中遇見同是接受整形手術的美國富婆琳蒂‧加德納,兩人展開一段奇妙的認識與衝突。
5、〈大提琴手〉描寫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匈牙利大提琴手堤伯與自詡音樂家的美國女人伊洛絲‧麥考梅克之間相遇與相處的情況,以及後來堤伯的處境。
二、主題探討
《夜曲》從主題上來說明顯可見「音樂」的要素,在各篇小說情節裡成為直接影響其敘事發展的重要背景,主要透過「音樂」的存在與掌握,逐步透露出「愛情」的意識命題,從各個角度觀愛情經歷與發展可能影響的現象或象徵,藉此延伸出思考「人類情感」如何細膩變化的中心思想。
單就筆者的理解與感受,小說情節將音樂的存在建構為必然的組織要件,為了連繫愛情的敘事主軸,進而強化一種旋律的融合,尤其是「傳統式」的氛圍建構,讓整體觀看的情緒變成一股類似慢板抒情的味道。好比說爵士風格的調性,就為小說敘事的觀看生產出韌性,不至於產生死板樣化的結果。筆者認為這是作者石黑一雄想要傳達的關鍵訊息,關於人類情感的生發與影響都是一種體驗生命律動的過程,像是生活的某種能量灌輸其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個性——無論對於讀者或創作者而言都是如此。
三、角色分析
收錄在《夜曲》中的五部短篇小說,其主要角色(簡內克、雷蒙、木吉他音樂家、史帝夫、堤伯)皆為音樂家的身分,文中顯露出來的性格特徵都有「孤獨」的特質,並且都是生活在不甚如意的環境之中。
每篇的各個主角都在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愛情」體驗之後,有了某種體悟,但是其反應並非熱烈,而是平淡至極。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主角大多具備「類移民身分」(就是生活或活動在非出生國籍的地區),所以筆者推測可能作者石黑一雄在書寫小說當下,潛意識裡已默默將自己的移民心境融入其間,卻又像是若無其事般地顯示出對於身分並不如何在意的態度。
最後,筆者個人覺得,對於《夜曲》而言,這些主角可能是象徵某種人生落寞尾聲的形象——以慢板的情緒在經歷黃昏抒情音調之後迎來夜深而人靜的時刻。
四、寫作風格
《夜曲》的敘事方式都是透過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展開,敘述使用的文字語言平緩沉穩,幾乎沒有鋪陳誇張的意象言語,也沒有鑲嵌艱深的大道理,因而讓讀者很容易閱讀。此外,在對話或獨白的設計中,可以隱約察覺人物說話時的情緒和口氣,雖然不常見大起大落式的衝突,卻有著細膩刻畫的緊張口吻或質疑心態的語氣表現,讓讀者可以在細微處察覺人物角色的性格。
整體來說,作者石黑一雄的寫作手法大多呈現一致,就是利用平淡口吻的訴說,將內心情感以緩慢流動的方式在小說的字裡行間舒展,雖然沒有刺激的情節或令人震撼的場面去營造華麗效果,但是,如此輕盈的語言手法,卻剛好適合讀者靜心去體會小說故事的生發的環境。如同生活也是如此平凡,但在平凡中隱藏著許多不平凡的細節,等著人們察覺和反省。
五、情感反應
原本,筆者以為小說內容應該會以音樂為主軸,以旋律作為焦點,但是,小說的重心卻是置放在人類情感與人生境地的思考中發揮,實在出乎我的預料和預期之外。因為文字平舖直述,所以非常容易閱讀,往往停不下來,一頁接著一頁。這本短篇小說合輯筆者大約花上一天半的時間(閱讀時間總花費不到12小時)就全部閱讀完畢,實在是沒有甚麼負擔的情節,文字很輕鬆就被引進腦袋瓜內。說實在話,筆者個人沒有特別喜愛此類敘事方式,對於文字情感起伏不大的現象也沒有很喜歡,閱讀之後,合起書本,大概就是剩下一點若有似無的感情餘味在意識之中,等待日後發酵。
就目前來說,以筆者鄰近五十的年紀而言,能夠體會出小說心境的落寞之感,以及人生由命不由人的感慨,即使美好夢想千萬回,但是真實依舊夠現實,人類也只能有心無力。所以,作者石黑一雄的小說適合上了年紀的孤獨者閱讀,比較容易產生共鳴的連結。
六、優缺點
筆者認為短篇小說想要寫得深刻且餘味悠長並不容易,像是卡夫卡的《變形記》就是當中優質的代表。單就形式而言,《夜曲》收錄的短篇小說拆開獨立時並不會感到出色,要將各篇合在一起看時,才能夠凸顯出特別之處,這也是《夜曲》成功的地方。單就內容而言,情感的細緻表現具備溫和訴說的味道,容易深入讀者心扉,是文字實力的真實顯現,非一般人能夠琢磨出來的經驗技巧,相信是本部小說最吸引人之處。
雖然作者石黑一雄操作語言清淡的手法獨樹一格,但也洩漏出其發展的侷限性。在某些故事中刻意壓抑的情緒會有一種彆扭的感受,而且文末的斷崖式結局也讓餘味多了一些遺憾的成分,甚至產生一種內文篇幅廢文過多的現象。這些都是筆者閱讀過後覺得可惜的部分。
七、總結
總結以上,我個人對於《夜曲》的評價並不高,除了閱讀容易之外,深刻性或書寫技巧或反思性都不算優質,即使作者石黑一雄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但是,在我的觀看裡,他的小說實在不夠有勁,過於清淡了。
八、引申思考
筆者認為石黑一雄能夠獲得優秀的評價,主要還是來自「移民身分」的建構,在西方世界述說東方文化是極具特色與魅力之事,尤其,透過移民者的視角闡述原鄉故事更加容易被關注,即使他並沒有利用「身分認同」作為意識書寫的軸心,但是「移民」(不限於日本移民)身分卻是他的小說中基本設定的骨架。因而,他的小說藉由他的真實身分與小說移民意識的連結,讓他容易被看見,筆者認為這是石黑一雄備受注目的關鍵優勢,更甚於他的小說內容的優質。
#完稿於2025年02月20,星期四,夜晚
#閱讀版本|著者:石黑一雄,譯者:吳宜潔,《夜曲》,新北市:新雨出版,2018年6月,初版。
#ISBN|978-986-227-243-5(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