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的7封信越過海洋,寄向國境之南,尋找一位叫做「友子」的台灣女孩;與此同時,在台北打拼15年音樂夢的阿嘉,摔碎吉他,騎著一輛破舊的機車,飄向南方的家鄉。
一次音樂節的徵選,一個拿著月琴大喊「唉!哇國寶ㄟ!」的郵差老人、一個暗戀已婚老闆娘的黑手社畜鼓手、一個曾是特警的交通警察、一個人小鬼大的教會鋼琴小女孩、一個叫聲宏亮的「馬拉桑」客家推銷員,加上原台北樂團主唱的阿嘉,組成了一支不三不四的樂團。他們一路跌跌撞撞演奏,也悄然揭開一段充滿遺憾的往事…。
破破爛爛的樂團帶來巨大的力量
2008年上映的經典台灣電影《海角七號》是許多台灣人共同的回憶,17年後的今天你還記得哪些關於電影的碎片呢?
下面讓我細細訴說這個電影的魅力:
有很長時間台灣國片一直處於相當低靡的狀態,直到《海角七號》的出現,大量的觀眾願意掏錢買電影票支持國片。出現這個現象,我想是因為這部電影引起許多台灣人的共鳴,在《海角七號》裡面,你會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阿嘉,就是年輕時懷才不遇的自己;
馬拉桑,就是出社會後為了生活的自己;
主席,就是深愛台灣卻無力的自己
透過這一群不是很專業的演員表演,恰好貼近普通人的生活樣貌,觀眾覺得搞笑,自己覺得心酸。面對生活,我們總是有許多求而不得,表現得總是跌跌撞撞,想要妥協卻又會不甘心,正如電影中每一個角色。
生活上總是有許多說不出來的委屈
7封情書不是因為遺憾而動人,而是因為經過重重阻礙,跨過語言、跨過國境、跨過時空也要告訴對方而偉大。
1945年的60年後,遺憾的愛情依然存在:水蛙對老闆娘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警察酒後吐露的思念、房務大姊對日本人的愛與恨,可能因為身分,可能因為理想,可能因為種族,「愛情」只能是被放棄的,如同1945年的那場愛情。
而60年後,以古老的傳情方式「信」,那一份夾雜不解、生氣、無力、困惑的愛情,終於傳達給「小島友子」,曾經阻隔彼此的海洋、語言、國家都不重要了,只剩下滿是思念的愛意。
這份偉大的愛意,不僅成全了阿嘉與友子,也帶給觀眾如同雨後彩虹的希望,撫慰了被生活折磨破碎的你與我。
這一段欲說未說的故事令人好奇
你可能會忘記劇情演什麼,但只要聽到音樂,你就會知道這是《海角七號》。
關於熱愛音樂、熱愛夢想的《無樂不作》
關於台灣的《國境之南》
關於遺憾的愛《情書》
關於最純真卻哀傷的愛《野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