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傳統日式棒球教育,往往會令人聯想到「嚴格」、「紀律」、「服從」等等軍事化管理的思想。身為教練的總是高高在上,無論下達什麼樣的指令,底下球員都只能照辦不誤。教練就算使用一些極具侮辱性的言詞,甚至是體罰行為都不是問題,甚至在「對你嚴格是關心你」的扭曲心態下,有時甚至選手被打,非但不能抱怨,還得反過來跟教練說「謝謝」才行。
在傳統觀念裡,認為在斯巴達式的環境下,才能刺激球員奮發向上的動力。或許確實有些選手在這種環境中,成為能力出色的球星。不過,這作法卻也有可能摧殘選手心靈,在無形中毀了一位球員,甚至是一個人。因此在現代的教育裡,這樣的管教方式雖然並非完全消滅,但確實比過去少了很多。
早期資訊封閉的年代,威權式管教的弊害不容易散播開,大眾只看得到淘汰後倖存、被擺上檯面歌功頌德的成功案例,卻看不到背後的慘痛代價。而在日本棒球界裡,就曾有一位本應有著大好前途的年輕職棒選手,受到這種教育體系的摧殘,以致最後走上絕路的悲劇,那就是一九七○年代的「湯口事件」。
「湯口事件」主角名為湯口敏彥,他生於一九五二年,是湯口家中的長男。五歲時,湯口隨家裡搬到岐阜縣郡上郡。當時湯口常跟著村裡的年輕人一起打球,從小就對棒球展現出興趣。由於是少見的左撇子,因此國中進到球隊後,就受到教練重點栽培。
湯口不只願意苦練,回家後還會自發去跑步鍛鍊下半身。有次母親發現他沒回家,到處在村里找人,結果發現孩子竟然在神社三百階的階梯來回奔馳。在積極訓練下,湯口培養出傲人的球速,一時在地方小有名氣,還吸引到岐阜短期大學高等學校(現岐阜第一高校)理事登門造訪,給予湯口特待生身分,邀請他入學。進到高中球隊,湯口起先只能跟著其他一年級生鍛鍊基礎體能,很少有碰球機會。在繁重的訓練下,他曾經跑到暈倒,也累到在澡堂裡睡著過。
不過升上二年級後,湯口的快速球更上層樓。捕手幫他接球時,都可能不小心因為球威扭傷手指,甚至還有選手接不好,結果直接骨折。靠著這樣的剛猛球威,在地開始流傳起「岐阜出了個二十年一遇的奇才」之說。即使是白天的比賽,都能看到一些上班族為了爭賭湯口而到球場觀戰。一九六九年春季岐阜大會決賽,湯口面對多治見工業高校飆出一場完全比賽,以二比零擊敗對手拿下冠軍,證明確實身手非凡。
一九七○年春季甲子園大賽,岐阜短大高前兩場輕取對手晉級,但在八強賽前一天,因體質問題不能吃茄子的湯口不慎誤食茄子,害他吐了整晚沒睡。隔天就因為狀態不佳,使得岐阜短大高以三比四敗給北陽高校。到了夏季甲子園,湯口前三戰加起來僅失一分,還飆出三十五次三振。不過球隊在準決賽,最終以二比三、一分之差敗給東海大相模。而最後東海大相模在決賽擊敗PL學園,拿下當屆甲子園冠軍。
儘管遺憾輸球,但湯口的精彩表現令他聲名大噪,被認為才能更勝拿過澤村賞的巨人強投堀內恒夫。湯口也和箕島高校的島本講平,以及廣陵高校的佐伯和司並稱「高校生三羽烏」。其中湯口和島本都是左投手,加上不少評論認為湯口球技更佳,因此產生了「人氣的島本、實力的湯口」之說。總計湯口在高中期間,留下二十八勝四敗,三次無安打,一次完全比賽的表現。在甲子園賽事則一共出賽七場,防禦率僅有一點三五,還飆出六十一次三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