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地趴在榻榻米上,兩腳恣意地搖晃著,那感受有點特別,彷若時空錯置,回到童年那依稀可辨,一時間卻又難以言明的地方。模糊的記憶裡,浮現著同樣的日式老房子、同樣的榻榻米、同樣的午後時光。那像是過往生命的重現,然而卻又有些不同。觸覺吧!總惦著糊上白紙的格子木門敞開,涼風吹走了煩人的暑氣,換來一種微透的清爽感。可眼下木門外,還有一道玻璃門正緊閉著,就為了隔離外頭肆虐的風雨。還有聽覺,總還記得風吹動風鈴的聲響,清脆的音符讓人在慵懶之餘,卻多了些節奏感。可眼下取而代之的是一陣又一陣的風雨,打在門窗上所形成嗡嗡的重低音。那反覆而未止歇的旋律,倒像是頑固低音一般。果真如此,那主旋律呢?
疑惑方起,一旁卻迎來蓁蓁與亮亮放肆的笑聲,立刻喚回了原本在記憶裡追索的意念。轉頭一瞧,兩人正面對面地趴在榻榻米上,操作著手機,玩著簡易的對戰遊戲。還不忘一邊回味著,剛剛才享用的湯布院極為著名的B-Speak的蛋糕捲。不一會兒,孩子們一時興起更主動邀約奶奶、媽媽、爸爸對戰。這過程中,看著蓁蓁與奶奶一同玩遊戲的畫面,突然激動了起來。心裡不禁想著是否多年之後,蓁蓁與亮亮也會憶起曾經有那麼樣的經驗,同樣地日式老房子,同樣地或坐、或趴、或躺,同樣地悠哉與閒適。思慮至此,逕自又回到方才被打斷的記憶中,饒富趣味的是剛剛所領會到現實的點滴,反倒讓過往兒時的感受變得更為鮮明。原來記憶裡的模糊,是因參雜著情緒的糾結。那時主要是因酷暑無法出遊,卻又不甘於午睡,遂百無聊賴地躺在榻榻米上翻來覆去。偶爾起身,也只是看著窗外、聽著風鈴、吹著涼風。
想著,無聊是因為童年那顆躍躍欲試的心被困住了吧!只是回到眼前,那不也是另一種「被困」,被風雨所困。然而仔細想想卻又不盡然如此,回想著方才在湯布院的街道上,那雨傘幾乎難以招架的驚人風雨,每每讓人感到寸步難行,而近乎淋濕的身軀與鞋襪,更是讓人感到不適。對比著眼下的舒適感,遂立刻呈現出極大的反差。那是閃躲、那是庇護,豈有「困」之理。不單單如此,原本提心吊膽的憂懼,得以轉換成讓人放鬆的悠哉,那更是充滿著幸福感。也許藏在裡頭的關鍵正是「家」的感受,而那樣的感受更因今年的第十號颱風「柯羅莎」而越發活躍著!
「柯羅莎」,那幾乎是一個多禮拜以來佔據在心頭的大石,從輕度颱風強化到中度又減弱回輕度;從盤旋不進、到緩慢前行,而後逐漸加速;從偏北、而後朝向東北,又修正回往北;從可能繞過九州,到可能貫穿九州,又改成從四國登陸而削過九州。將近十幾天以來,幾乎每天都在台灣與日本的網路氣象資訊中,關注著「柯羅莎」的一舉一動,整顆心每每隨著路徑的改變而起伏。甚至在出發的前兩天,確認颱風一定會經過九州時,更是斷然決定更改往山區的行程以及住宿地點,就為了避開狂風暴雨時還得在山路上行走的危險。整個過程中,雖然不免焦慮與沮喪,但總是試著告訴自己,至少颱風不會影響到飛機的起降,那已足堪告慰。
昨天傍晚順利從高雄飛抵九州之後,福岡的天氣雖然雲層很厚但卻無雨,甚至連一早從博多附近租車時,天氣也都尚可。直到前往大分的高速公路上,天氣才逐漸變壞,更在湯布院時風雨瞬間變大。明明颱風隔天才會登陸,可這前導的風雨卻已有千軍萬馬之姿。原本想打退堂鼓,可看著其他遊客依舊在風雨中逛著名聞遐邇的湯之坪街道,心中可也不甘示弱。就這麼走踏著,隨著風雨的增強,竟有兩支傘的骨架應聲而斷,而轉瞬間身子更已經濕透。眼看局面彷彿逐漸失控,才不得不放下心中的執念,轉往晚上的落腳處,而那偏巧是整趟旅程中,唯一一個民宿。根據過往的經驗,住民宿有時能夠帶來新奇與溫馨的體驗,但卻也可能付出「迷路」與「溝通不良」的代價。
尤其是日本開車的導航系統,往往以MAPCODE或電話為主要查找線索,如此一來方能避開得要透過日文才能輸入的地址模式,而這又更添找路的難度。試想在風狂雨驟的時節,還得費力地在難以會車的彎曲小徑中找尋落腳處,心裡頭豈止是七上八下。尤有甚者,早上才剛拿到車,對於習慣左駕的模式來說,雖然勉強能夠在右駕的系統開車上路。但是整體車感仍十分陌生,是故不免憂心著在狹窄的彎路上會車,甚至倒車所可能造成的碰撞與危險。所幸雖然過程中仍不免有些波折,仍然順利抵達一棟老式的日式傳統住宅。
不顧風雨仍然出來迎接並且協助行李搬運的民宿男主人是日本人,而女主人則是韓國人,雖然只能用非常簡單的英文溝通,但笑容卻從未減少。在簡介房子的設備時,女主人全都說韓文,所幸手機的即時翻譯功能稱職地扮演著溝通的橋樑。當終於能夠卸下行李,入住於和室,並且換下濕透的衣服,放鬆地躺在榻榻米上。不禁重新回想著方才所經歷的一番折騰,以及眼看窗外越發失控的風雨,心裡頭只有渡過難關的感激。尤有甚者,內心隨著屋子裡緩慢的時間節奏而逐漸安頓下來後,取而代之的閒適之感,更是讓人難忘。總不免想著,這就是老房子的魔力吧!
稍事休息之後,突然想起了濕透的鞋子仍未處理。於是想要複製過往的處理模式,遂試著跟房東商討打算廢棄的報紙。結果順利拿到時,卻發現那一小疊報紙中竟含括日文與韓文。順利地將鞋子塞滿報紙之後,以過往的經驗推估著,隔天應該能夠變回原本的乾爽。這不過是一個微小而不起眼的環節,然而卻像是一個置換的樞紐,彷彿因此整個節奏竟從旅行轉換成日常。在那無所事事裡,安住於一份隨性與輕盈,就連晚餐,乃至之後的時光亦復如此。
傍晚時分風雨依舊,我們商借房東的廚房準備晚餐。颱風天最搭襯的食物莫過於泡麵,剛剛前來民宿之前,順道在湯布院的超市買了泡麵和半顆高麗菜。加了高麗菜的泡麵,感覺立刻升級,連民宿女主人都忍不住讚賞一番。晚餐後仍然回到和室裡,先是傍著橢圓形茶几,協助亮亮一同複習數學,蓁蓁則是在一旁讀著空中英語教室。當然,這過程仍不忘關切電視中所播放的颱風消息,並且藉此盤算接續的旅程。直至隔天離開之前,那不同於旅館住宿的氛圍,彷彿回到了生活的日常。
出乎意料之外,颱風登陸的早晨反倒雨勢稍緩,一樣地坐在榻榻米上,看著窗外因風雨而搖曳的草木。頑固低音仍然在耳邊迴盪著,想起了昨天入住時的疑惑,那主旋律呢?也許是那生活的日常中,家人所綻放出來的悅耳笑聲吧!可不是嗎?倘若旅人執拗地認定旅行的模式非得要瞻仰名勝,那麼風雨遂成了困頓的枷鎖,那豈非再次複製了童年的心境。相較於此,那關於日常的切換,像是回到日復一日的平凡。可卻反倒在那偷得浮生半日閒的自在裡,得以舒緩著原本的焦躁。更在那歡笑的樂音中,凸顯著陪伴的意涵,點亮了家的意象。心裡不禁想像著,也許未來在記憶裡檢索著「颱風」、「泡麵」、「日式老房子」幾個關鍵字,浮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