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股癌-Podcast-25.02.12
**目前資金全面往軟體股方向靠,不代表硬體不會動,還是可以操作,但要注意前期套牢的籌碼壓力。
*市場主流股的出現對輪動有幫助,軟體股如果休息,可能輪到硬體、ASIC、GPGPU、ODM、OEM等,然後再回到軟體。
*主流族群顯現,資金堆積,屬於正向發展。
**台股與美股市場對於軟體股的偏好有差距,美股純軟體股表現強勢,台股偏向軟硬整合。
*市場起漲時,資金會找到方向,即使個人在台股持有純軟體股,也需接受市場喜好不同。
*當某族群啟動,市場的資金會快速投入,投資人會爭相研究,搶先與公司聯繫、參加法說會、取得資訊。
*一旦族群啟動,就不能猶豫,即便不認同市場選擇,也不能逆勢而行。
**長期市場經驗培養的素養是不與市場對抗。
*即使早期持有軟體股、堅信市場尚未發掘其價值,當市場發掘並全面進場時,也需接受市場智慧已凌駕個人判斷,這種平衡難以掌握,需要多年磨練。
*當市場全面參與,短期市場結論可能較為可靠,最強勢個股可能持續衝高,只要數據沒問題、非詐騙,則可能成為主流龍頭。
**投資的資金應集中在主流股,即使價格高仍可能更高。
*有時候以為價格過高,最後卻漲得更離譜。
*市場故事一旦形成,主流股可能持續領漲,
投資人往往一邊減碼一邊看到股價上漲,然而即使重來100次,該減碼仍會減碼,堅持交易步調很重要,無需受外界影響。
*常常會看到買進時該標的無人問津,賣出時卻受到眾人質疑的狀況,但真正重要的不是他人的看法,而應專注自身交易策略。
**投資時需明確自身角色,前期能判斷市場未發現機會,後期市場的資金全面進場後,需接受部分個股未受市場青睞。
*市場選擇的才是核心股,非主流者可能長期低估,即使基本面良好,P/E無法提升,可能因市場不喜歡或大股東逢高出貨,形成區間整理格局。
*公司派對股價態度影響股價走勢,如果主力大股東在上漲時賣股,股價容易受壓制。
*股價漲跌受籌碼、博弈影響,非市場青睞的個股,未來可能長期不被重視。
**市場方向未明時,靠認知與經驗判斷,方向確立後,應尊重市場,避免執著個人認知。
*市場熱點轉換時,總會有人認為市場選錯,但市場已做出選擇。
*效率市場理論在資金明確流入時較適用,應假設市場不是”沒看懂”,而是”不喜歡”。
**即使個人認同某標的,若市場不愛、資金未進駐,將面臨挑戰。
*例如PLTR漲四倍後,回檔30%仍屬正常。
*股價調整時,市場輿論可能迅速轉變,從看好轉為唱衰,這是輪動現象,資金可能短暫離開再回流。
*如果市場過度看空,可能是值得關注的買點,特別是籌碼變輕、長期趨勢未變時。
例如特斯拉,股價曾由百元翻至四百元,回落兩三百時,市場情緒卻反轉,這是市場常見現象。
*交易核心在於理解市場心理,而非盲目堅持個人信念。
**交易心態的挑戰難以避免,最終還是得自己面對。
*投資過程如同發散與收斂的循環,早期缺乏股友時渴望建立人脈,後來發現過多股友反而影響判斷,逐漸回歸內在消化與獨立思考。應酬減少,不是因為改變,而是成長,時空背景不同,需求也隨之變化。
*過去需要人脈提升市場認知,交易技術尚不成熟,尋求更多交流是必要的。
*當認知成熟,過多資訊成為干擾,應轉向內部沉澱,強化自身體系。
*即使擁有清晰的投資邏輯,與他人交流時仍可能受到影響。
*例如轉向軟體股初期,市場普遍不認同,甚至被質疑,但當股價飆升,原本反對的人卻轉而持有相同標的,顯示市場變化之快。
**類似情況屢見不鮮,過去被建議停損的股票,後來翻倍,原先勸退的人轉而買進。
*這並非自誇判斷精準,每個人都可能看錯,而是說若已掌握市場動向,過多外部雜訊會影響決策,甚至導致錯失機會。
*關鍵在於減少無效資訊輸入,避免因市場熱度高時盲目吹捧,或熱度降溫時無腦唱衰,長期來看這種極端行為都不利於穩定獲利。
**市場尚未確定方向時,可依據自身認知逆勢操作,但當市場資金與腦力已集中於某一領域,不宜與市場對抗。
*市場資源湧入後,股票價格趨於有效,之前低效市場的套利機會消失,未被選中的標的可能真的不受市場青睞。
未來或許仍有機會證明判斷正確,但是,能否等待、是否有資金壓力,都是決策關鍵。
**投資人常忽略資本性質的影響,資金是否來自槓桿、是否能承受長期持有,將影響操作方式。
*例如資金充裕的投資者可長期持有,等待市場認可,而槓桿交易者無法承受長期回檔,必須嚴格控管部位。
*市場中的基金多採長期策略,判斷力穩定,較能耐心等待,
而資訊干擾過多的投資者則容易頻繁調整,導致錯失大行情。
**市場策略不斷進化,朋友間交流常發現觀點變化,這並非矛盾,而是環境變遷導致策略調整。
*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市場階段,對應的決策方式自然不同。
*例如年薪50萬與400萬時,投資思維肯定不同,不能期待每個人的策略適用於所有人。
*因此,無論職涯建議或投資規劃,都需根據自身狀況調整,而非盲從他人建議。
*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不是複製別人的策略,而是理解他們如何做決策。
*學習判斷邏輯,而非直接模仿操作,才能靈活應對市場變化。這才是真正能長期適應市場的方法。
筆記-股癌-Podcast-QA-25.02.12
**投資市場上,夢想型股票(如機器人、自駕車、固態電池)具備潛力,但不宜全數持有高風險題材,以避免市場修正時虧損過重。
*這類夢想股應適量配置,並與較穩健的股票搭配,如 AI 軟體、半導體產業等。
**透過汰弱留強來進行股市選股,類似市值型ETF(例如0050)持續調整持股的機制。
*當市場巨頭股價回檔時,例如Tesla、Apple,可考慮逢低布局。
*軟體股因AI技術擴展而受惠,如Microsoft等企業具長期價值。
然而,科技巨頭公司承擔較大資本支出,短期內可能影響獲利表現。
**如果美股進入修正,需留意避險資金流向,例如轉進公用事業或必需消費類股。
*投資趨勢應依政策調整,例如美國可能針對AI、半導體、電動車等領域提供補貼或限制中國競爭者。
*企業間的併購與法規變動(如AI訓練數據政策)會影響投資決策。
**儘管擁有可觀投資資產,精打細算的消費習慣仍然值得保留,因為財務自由與生活方式應由自身價值觀決定。
*持有中華電信(2412)等高穩定股,雖然股價變動不大,但可作為類現金配置,適合保守型投資人。
*有更高成長需求者可考慮將部分資金轉入成長型標的,但應權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