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油電雙漲談起:商家如何反應電價上漲
台灣在油電雙漲時期,社會上開始對於電價上漲反應到物價上漲的討論跟瞭解。
那段時間,商家常以電價調漲為理由,將成本壓力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即使部分商品的製造過程並未直接受到電價大幅影響,但仍然隨著上游原物料以及半加工產品的商家提高售價,最終他們的價格仍隨之上升,逐漸如[滾雪球效應]形成了一種連鎖反應,最終是所有消費者都要共同承擔起[物價上漲]的結果。
這種連鎖反應機制起初是由商家將提高的成本轉嫁至商品售價,但本來物價的計算方式本就是[上游原物料的成本+運輸的成本+店面租金+人事費+水電費+預期收益=最終價格]。
通常只有水電費跟運輸費是所有行業都必定有的項目,這也導致只要[油﹑電﹑水]一漲價後,通常社會上就會出現物價上漲的聲浪,最終[消費者]跟[商家企業]其中一方承擔或者是共同承擔。
隨著某一項商品價格普遍上漲,其他與此相關的產業也逐漸調漲價格,通常結果都是市場中的有相關連結性的商品與服務價格全面攀升,形成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
而其商品如果是整個商品產業鏈的越靠近上游端,下游端勢必會連帶因為滾雪球效應跟著漲價,消費者作為最終的承擔者,購買力逐漸被削弱,日常生活壓力日益加重,特別是對中低收入家庭的影響尤為嚴重,進一步擴大了貧富差距。
所以看似毫無關聯的油電雙漲情況,最終都是從[營運成本]開始累加上去,從而提高商品售價。
工業用電補貼與商品價格的連動性
台灣的工業用電長期享有較高的補貼,我們經常在討論電價的時候往往拉出來痛罵台灣政府對於工業用電的補貼是不公平的,可這種政策是為了降低製造業的成本,促進出口競爭力。
然而,實際上,當電價調漲時,工廠的生產成本仍然隨之上升,並反映在最終產品的售價上。這意味著,儘管政府透過補貼減輕企業的負擔,但消費者仍可能面臨商品價格上漲的壓力。
當企業因為生產成本提高而在國際市場上喪失競爭力時,它們往往面臨來自外國廉價商品的強大壓力。為了生存,部分企業不得不採取裁員或減薪的方式來縮減支出,這又直接導致國內勞工階層的收入降低和失業率上升。
如果這些企業的產品主要是面向國內市場銷售,那麼消費者便是雙重受害者。一方面,他們需承擔商品價格上漲的壓力;另一方面,他們的就業與收入也可能因企業經營困難而受到影響。這樣的惡性循環,不僅對個人經濟造成衝擊,還可能拖累整體經濟的穩定性,進一步加劇社會問題。
所謂的使用[工業用電]的產品,不光是只有出口商品,其國內人民使用的產品更是佔大多數。
台灣綠電的現況與挑戰
台灣目前在綠電發展上面臨許多挑戰。雖然政府大力推動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但這兩種能源受限於季節和氣候,穩定性不足,難以滿足工業對穩定電力的需求。這也讓許多商業界人士轉而支持發展核能,認為核能能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
然而,綠電的發展對台灣而言至關重要。作為一個高度仰賴外貿的加工出口型國家,台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已經逐漸受到碳排放要求的制約。碳交易市場的興起意味著,使用綠電的產品能夠獲得更好的市場競爭力,而依賴化石燃料的產品則可能面臨更高的碳稅或市場抵制。
雖然台灣可以經由[碳交易市場]從國外購買大量的綠電憑證,如此一來台灣便可以不用發展綠電,但這麼一來台灣也必定受困於國外綠電市場狀況,而且隨著世界各國推動ESG相關認證,綠電市場也肯定在未來會被討論,[特意自己使用汙染性高且低價格的用電,然後購買他國的綠電憑證,這樣子使否在自由化市場上是公平的?]
最後要說的是,其實台灣的地熱發電與黑潮流發電也具有潛力。地熱資源豐富,若能充分開發,足以支持多座核電廠等級的發電量。而黑潮流發電利用台灣海島地理優勢,雖尚在技術突破階段,但一旦成功,將成為重要的新能源選項。儲能技術的發展亦是解決綠電穩定性不足的關鍵,目前國際上已有電廠等級的儲能站實施,這是台灣未來需要投入資源的重要方向。
台電綠電發展與虧損之間的關聯
台電在近年來大力推動綠色能源產業,如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然而,綠電的初期建置成本較高,導致台電的整體成本增加,並進一步引發虧損的問題。對此,社會上出現了質疑聲音,認為台電虧損的責任應歸咎於綠電。
然而,目前台灣在計算發電成本時,採用的是全系統發電廠的「平均成本」,而非新建發電廠的「邊緣成本」。
[舊有]的發電成本與[新建]的發電成本一起算,得出一個平均值
若進一步說明說明就是,現在如果建設一座全新的火力發電廠,每度電的成本會比現有火力發電廠的成本更高。
比如現在燃氣火力發電平均成本:約 NT$3.19/度,可林口火力發電廠(啟用於2015年),其燃氣發電成本:約 NT$3.62/度。在追求轉型的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燃氣成本約 NT$3.43/度。
這是因為新設火力發電廠需要遵守更嚴格的環保法規,並使用更新且更昂貴的技術。
因此,火力發電的售價看似較低,但這是基於舊有發電廠的設備攤平,相對較低的初期成本。
至於燃煤發電我想就不必討論吧,因為這空污問題大多數的人都不想承擔,就像核電廠一樣,大家都想要便宜的電,可是如果核電廠﹑燃煤發電廠蓋在你家周圍,肯定是這些喊著要便宜的電的消費者,會先舉布條抗議。
所以只將綠電視為虧損的主因,是無法全面反映實際的能源結構轉型成本,也無法討論出綠電的狀況。
所以我從成本概念上列出一些數據來看太陽能發電的狀況。
在過去20年中,太陽能發電效率有顯著的提升,這主要得益於技術的進步和材料的改良。以下是一些關鍵的數據和趨勢:
這些數據顯示,隨著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在矽晶片的製造和設計方面,太陽能電池的效率逐漸提高。未來十年內,透過新技術的應用,如鈣鈦礦和TOPCon技術,預計效率將進一步提升至35%至40%。
這些進步不僅提高了太陽能發電的效率,還使得太陽能成為更具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選擇,促進了全球對太陽能的投資和應用。
我們如果換算成成本來看
以下是過去20年間太陽能發電每度電的成本變化,基於不同年份的數據:
2004年
2014年
2024年
過去20年間,太陽能發電成本下降了約90%,從2004年的高成本逐步降低到2024年的低成本。這一趨勢顯示,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擴大,太陽能已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能源之一。
然而要注意一點的是,太陽能是否能突破到60%?隨著人工智慧逐漸進入軌道,我們未來在找尋新材料去研發的效率勢必也會突飛猛進,很有可能藉由電腦模擬就能找到更好的材料。
所以未來太陽能電板的更新次代絕對會越來越快。
而火力發電就有所謂的上限,只能藉由研發出更好的發電馬達,增加的效率也頂多5~10%左右。
核電這邊,處理費用肯定也只會逐年飆升,就像50年前,核廢料可是直接投放進海洋,20年前也只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掩埋,現在最新標準是,這個合適的場所要未來百萬年地層都不會有變動。
結論:
從上述討論可以看出,補貼台電的虧損不僅是重要的政策手段,更是確保台灣能源結構轉型成功的關鍵。綠電的發展雖然面臨高成本與技術挑戰,但其對於國際市場競爭力、國內經濟穩定以及全球碳排放減量具有不可忽視的戰略價值。
政府若能透過適當的補貼政策,協助台電渡過轉型期,將能有效降低能源轉型對經濟帶來的衝擊,並為未來的低碳經濟奠定基礎。同時,持續投入資源於地熱、黑潮流發電與儲能技術,也將有助於提升綠電穩定性,進一步促進台灣在能源轉型中的長遠發展。
因此,補貼台電並非單純的經濟負擔,而是一項具有前面性的壓低物價手段,對於國家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