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節能從小細節開始,不用花大錢也有效果
「只是一個小動作,一年省下一台冰箱的錢?」
當初剛開始做餐飲時,我完全沒有注意「節能減碳」這回事,畢竟每天忙著處理庫存、員工、客訴,誰還有空管那些開關?但有一天,店裡的老員工提醒我:「老闆,我們的冰箱門常常沒關好,這樣很耗電。」我當下沒多想,後來習慣性地觀察,發現果然很多時候,內場的夥伴太忙,冰箱門沒關緊,冷氣瘋狂流失。
於是我決定試試看,把冰箱門貼上「隨手關門」的標語,並加裝了一個自動回彈的小磁條,結果過了一個月,電費真的降了不少。後來我去查了電費帳單,一年下來光是這個小動作,就省下了快 6000 元,等於一台新的冰箱錢。
這讓我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不用花錢的小改變,也能帶來這種效果?」
幾個小改變,讓你的餐廳默默省下一筆錢
- 冷氣溫度提高 1°C——後來發現,冷氣只要從 22°C 調到 25°C,店裡其實不會變得很悶熱,但電費少了近 10%。
- 換 LED 燈泡——以前以為這種事只有連鎖品牌才需要做,後來自己換了 LED,發現光線更柔和,還真的比較省電。
- 冰箱定期除霜——當冰箱結霜太厚時,壓縮機就會更費力,結果增加不必要的電費,定期清理後,發現冷凍庫的效能更好,電費也下降了一點。
這些小改變,都不需要特別投資什麼新設備,卻能在無形中降低營運成本。
2. 減少食材浪費,不只是環保,還能讓你賺更多
「那天,看著一大桶廚餘,覺得自己在丟錢」
有一次,我在打烊後巡視廚房,看到員工把一大桶沒用完的蔬菜、邊角料倒進垃圾桶,突然覺得很不對勁——這些可都是我們花錢買來的!當時還沒什麼「食材管理」的概念,進貨時想說「多買一點比較保險」,但結果就是每天都有剩料丟掉。
於是我開始調整做法:
- 先進先出——在冰箱裡貼上標籤,讓員工優先用快過期的食材,減少浪費。
- 減少庫存量——很多食材都可以「需要時再進貨」,像蔬菜類就減少囤積,一來更新鮮,二來不怕變質浪費。
- 開發「廚餘再利用」的菜單——像剩下的雞骨、蔬菜邊角,煮成高湯;沒用完的米飯,做成炒飯或燉飯。
這樣一來,廚餘減少了快 30%,食材成本也下降了好幾千元。不只是省錢,連客人都發現我們的湯變得更濃郁,還誇我們「味道更好」!
3. 外送和交通的減碳新思維
「原本想著環保,沒想到還能吸引更多顧客」
某次跟一位熟客聊天,他說他選擇我們店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提供「可重複使用的外送餐盒」,這讓他覺得「有在乎環保的店,通常對食材也比較講究」。
那時候我們開始試行「自帶餐盒優惠」,客人如果自備容器,就能折抵 5 元。一開始只是想減少塑膠袋的使用,結果發現來自年輕客群的回響超好,他們甚至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讓我們意外獲得了一波免費行銷。
後來,我們還:
- 改用電動機車送外送——比汽油機車更省成本,長期來看還更環保。
- 跟本地農場合作——減少進貨的運輸碳排放,順便也讓菜單多了「當地直送」的亮點。
這些改變不僅讓我們在品牌形象上更突出,還讓一些環保意識高的客人變成了忠實顧客。
4. 讓減碳變成品牌的一部分
「當你開始做,顧客會看到,然後支持你」
以前我覺得,減碳只是內部營運的事,顧客應該不會注意。但當我們開始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我們如何減少浪費、選擇永續食材」,竟然有不少顧客留言說:「這是我選擇來這裡的原因之一!」
於是我們開始更有意識地讓顧客參與:
- 在菜單上標註「低碳餐點」——像蔬食、在地食材的選擇,讓顧客有環保的選擇權。
- 設計「環保挑戰」——例如「帶自己的餐具來 5 次,就能獲得免費飲品」。
- 把環保行動寫進品牌故事——讓顧客知道,他們的每次選擇,都在為環境出一份力。
結果,這不僅帶來了更多忠實顧客,還讓品牌價值提升,甚至有媒體來報導我們的永續餐飲理念。
結語:從今天開始,一點點改變
如果你覺得「減碳」很遙遠,不知道從何開始,不妨從這幾點試試看:
- 從最簡單的節能開始,像調高冷氣溫度、關燈、換 LED 燈泡。
- 減少廚餘和浪費,優化進貨量,活用剩餘食材。
- 調整外送和供應鏈,選擇更永續的方式。
- 把環保變成品牌的一部分,讓顧客和你一起參與。
不用一次做到完美,從小地方開始,讓減碳變成習慣,自然就會累積成改變。而這些改變,最後可能會帶來比你想像中更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