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付費專屬】稱霸或皈依:塞爾柱對西遼的卡特萬之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公元1141年,兩支破敗帝國的中興力量,在中亞的卡特萬相遇。從西邊而來的伊斯蘭大軍,由塞爾柱突厥的偉大蘇丹,桑賈爾率領。從東方過來的則是大遼帝國的延續者,西遼皇帝耶律大石。

這一場「卡特萬之戰」,將決定誰在中亞享有霸權的地位。從後設視角來看,這也將判定,哪一方能延續舊帝國的中興之路。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4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中亞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熱帶島嶼人的部落格。內容以語言、歷史以及語言學習技法為主。歡迎支持、訂閱或付費贊助,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大宋「聯金滅遼」的史詩級戰略錯誤後,宋廷又得到了耶律大石逐漸強盛的消息。於是,就有人打算新瓶裝舊酒:「聯西遼滅金國」。 故事首先發生在1126年。當時耶律大石還未稱帝,正在可敦城積蓄力量。宋的大將折可求已約略得到消息,於是向宋廷進言: 「夏國之北,有大遼天祚子梁王與林牙蕭太師,統兵十萬。出
在《三朝北盟會編》中,收入了一段真假未定的史料,描述了大石與金人的最後一場大戰。該則史料記為「粘罕獄中上書」——這就是個讓人疑竇的地方,因為黏罕沒有下獄,只是被冷遇而已。 粘罕(粘沒喝),漢名完顏宗翰,是從金太祖阿骨打時代就很活躍的金國大將。 據這則「上書」所言,耶律大石興兵東進,粘罕則受命
公元1134年,此時距離耶律大石西奔,逃離崩潰的大遼,已有十年時間。十年征伐、生聚,當年的殘兵敗將,已經成長為中亞為人畏怖的西遼皇帝,「汗中之汗」。 於是,耶律大石以下的高層決定了: 時機已到。大遼的復國之師將東征故土,消滅金國。 耶律大石任命諸將,集結人馬,達七萬之眾。出征之前,耶律大石
在耶律大石於葉密立稱帝後,新生的大遼帝國繼續將戰略目標放在中亞,以高昌回鶻及東、西喀喇汗國為主要目標。 高昌回鶻很快地就舉手投降,作了西遼的附庸國。東喀喇汗國情況則複雜一些。 在耶律大石初次西征時,東喀喇汗,「阿爾斯蘭汗」(意即獅子汗)阿合馬.伊本.哈桑在喀什噶爾激烈抵抗,結果居然大敗遼軍,
在大宋「聯金滅遼」的史詩級戰略錯誤後,宋廷又得到了耶律大石逐漸強盛的消息。於是,就有人打算新瓶裝舊酒:「聯西遼滅金國」。 故事首先發生在1126年。當時耶律大石還未稱帝,正在可敦城積蓄力量。宋的大將折可求已約略得到消息,於是向宋廷進言: 「夏國之北,有大遼天祚子梁王與林牙蕭太師,統兵十萬。出
在《三朝北盟會編》中,收入了一段真假未定的史料,描述了大石與金人的最後一場大戰。該則史料記為「粘罕獄中上書」——這就是個讓人疑竇的地方,因為黏罕沒有下獄,只是被冷遇而已。 粘罕(粘沒喝),漢名完顏宗翰,是從金太祖阿骨打時代就很活躍的金國大將。 據這則「上書」所言,耶律大石興兵東進,粘罕則受命
公元1134年,此時距離耶律大石西奔,逃離崩潰的大遼,已有十年時間。十年征伐、生聚,當年的殘兵敗將,已經成長為中亞為人畏怖的西遼皇帝,「汗中之汗」。 於是,耶律大石以下的高層決定了: 時機已到。大遼的復國之師將東征故土,消滅金國。 耶律大石任命諸將,集結人馬,達七萬之眾。出征之前,耶律大石
在耶律大石於葉密立稱帝後,新生的大遼帝國繼續將戰略目標放在中亞,以高昌回鶻及東、西喀喇汗國為主要目標。 高昌回鶻很快地就舉手投降,作了西遼的附庸國。東喀喇汗國情況則複雜一些。 在耶律大石初次西征時,東喀喇汗,「阿爾斯蘭汗」(意即獅子汗)阿合馬.伊本.哈桑在喀什噶爾激烈抵抗,結果居然大敗遼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原本以為順風順水的第15軍,卻在安州郡下,迎來的第一次結結實實的硬仗,對手是 高句麗陸軍第8軍團、第10軍團 以及 倭國關西方面軍第1軍團全部,司令官,織田信長一級上將。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對於許多定居型的大帝國來說,從歐亞大草原來的遊牧民族劫掠,向來是一個極其困擾的問題。西方拜占庭、東方的東亞諸帝國都是如此。位居中央的波斯,也不例外。防衛草原民族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叫做「裏海之門」。 在波斯漫長的北方防線上,有一些極為重要的隘口,最是軍隊通行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隘口西分布於高加索山脈
Thumbnail
在十一世紀後半葉,拜占庭帝國同時面臨內憂外患,處於崩潰邊緣。此時原先屬於帝國核心領土的小亞細亞(今日土耳其),逐漸為賽爾柱土耳其人占據。其中一個著名首領,叫做蘇萊曼.伊本.庫塔爾米什。 蘇萊曼兵力強大,而且極精於外交計算。在他任內,拜占庭有一連串的軍事叛亂,導致帝位快速更迭。蘇萊曼見那些皇帝和叛
Thumbnail
大家可能聽過,隋唐之時,北方草原,有一個超級霸主:突厥汗國。儘管又分裂為東西突厥汗國,兩大汗國仍然十分強大。大唐與突厥於北亞、中亞的爭霸,於是成為七世紀政治、軍事歷史的一大主軸。 不過,突厥作為當時草原上的超級霸主,移動範圍極為廣泛。他們向西移動,最遠直抵高加索山脈和黑海沿岸。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們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這時在歐亞大草原中西部,有三個超級帝國互相制衡: 俄羅斯沙皇國。先前在恐怖伊凡(伊凡雷帝或伊凡四世)的時代,往中亞及西伯利亞擴張,擊潰喀山及西伯利亞汗國等一眾草原政權,勢力不斷東擴。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勢力往北深入黑海沿岸,早已控制住烏克蘭、俄羅斯草原上的
Thumbnail
繼73年早春,竇固拿下哈密盆地,班超開始南巡各國後,漢匈相安無事一年多。 因為匈奴人並沒有被割離西域,北道仍在手中,雙方也沒到圖窮匕見的時候。 74冬十一月,東漢開啟了第二波封鎖西域的行動。 明帝派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都出敦煌昆倉塞,共一萬四千人進軍攻打匈奴進入西域的關鍵樞紐
Thumbnail
解了直布羅陀之圍,擊退格拉那達和摩洛哥穆斯林聯軍,象徵伊比利半島「再征服運動」的里程碑 - 薩拉都戰役。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原本以為順風順水的第15軍,卻在安州郡下,迎來的第一次結結實實的硬仗,對手是 高句麗陸軍第8軍團、第10軍團 以及 倭國關西方面軍第1軍團全部,司令官,織田信長一級上將。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對於許多定居型的大帝國來說,從歐亞大草原來的遊牧民族劫掠,向來是一個極其困擾的問題。西方拜占庭、東方的東亞諸帝國都是如此。位居中央的波斯,也不例外。防衛草原民族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叫做「裏海之門」。 在波斯漫長的北方防線上,有一些極為重要的隘口,最是軍隊通行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隘口西分布於高加索山脈
Thumbnail
在十一世紀後半葉,拜占庭帝國同時面臨內憂外患,處於崩潰邊緣。此時原先屬於帝國核心領土的小亞細亞(今日土耳其),逐漸為賽爾柱土耳其人占據。其中一個著名首領,叫做蘇萊曼.伊本.庫塔爾米什。 蘇萊曼兵力強大,而且極精於外交計算。在他任內,拜占庭有一連串的軍事叛亂,導致帝位快速更迭。蘇萊曼見那些皇帝和叛
Thumbnail
大家可能聽過,隋唐之時,北方草原,有一個超級霸主:突厥汗國。儘管又分裂為東西突厥汗國,兩大汗國仍然十分強大。大唐與突厥於北亞、中亞的爭霸,於是成為七世紀政治、軍事歷史的一大主軸。 不過,突厥作為當時草原上的超級霸主,移動範圍極為廣泛。他們向西移動,最遠直抵高加索山脈和黑海沿岸。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們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萬曆十五年,也就是1587年,這時在歐亞大草原中西部,有三個超級帝國互相制衡: 俄羅斯沙皇國。先前在恐怖伊凡(伊凡雷帝或伊凡四世)的時代,往中亞及西伯利亞擴張,擊潰喀山及西伯利亞汗國等一眾草原政權,勢力不斷東擴。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勢力往北深入黑海沿岸,早已控制住烏克蘭、俄羅斯草原上的
Thumbnail
繼73年早春,竇固拿下哈密盆地,班超開始南巡各國後,漢匈相安無事一年多。 因為匈奴人並沒有被割離西域,北道仍在手中,雙方也沒到圖窮匕見的時候。 74冬十一月,東漢開啟了第二波封鎖西域的行動。 明帝派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騎都尉劉張都出敦煌昆倉塞,共一萬四千人進軍攻打匈奴進入西域的關鍵樞紐
Thumbnail
解了直布羅陀之圍,擊退格拉那達和摩洛哥穆斯林聯軍,象徵伊比利半島「再征服運動」的里程碑 - 薩拉都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