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书的时候,曾发生过一件小事。当时大概是初中,午休时班上闹哄哄的。班主任就进来了,大声质问:吵什么吵,一个走廊就我们班最吵。刚刚是谁在说话,都给我站起来!
一开始只有两三个人,后来同学们陆陆续续都站起来了。而我低头不记得在做什么了,可能在写作业吧,完全没意识到什么情况,直到班主任站到我面前。她质问说:全班都说话了就你没说话是吧?
最后可想而知,所有人都坐下了,我单独被拎出来批评了。我不记得当时的自己是怎么想的了,但长大后,再想起这件事时,我一点都不觉得我错了。午休本来就是给孩子们放松休息的时间,凭什么不让人说话。课堂上要规矩,课后要规矩,人一辈子都应该规规矩矩地活着,你们的规矩可真多啊。
很多年后我自己也做了老师。我的学生也会在我班上,甚至直接在课堂上就吵起来。我就静静地看着,直到他们意识到不对劲。一个女生问我说:老师,你为什么不说话?
我淡淡地说了句:两岸猿声啼不住
同时附赠了他们一个白眼。
学生们收到白眼,表示非常开心。
我们继续上课。
我一直不明白,人活着怎么有那么多规矩?上课哪来那么多规矩?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后人们就把祖宗的规矩一一照搬了下来,一点不变。他们从未思考过,这句话里是没有主语的,换言之,言者从未说过这规矩是给别人立的。
我从小就很不喜欢规矩,现在依然如此。大学时好友问我:那你连“图书馆里不得喧哗”这样的规矩也不会遵守吗?
我当时回答:图书馆里就是应该保持安静的呀。
然后我俩都沉默了。我当时想:大概我只遵守一些我认可的规矩吧?
直到年岁渐长,我才终于明白我当时在想什么。其实我心里是有对于规矩和规则的区别的。
规矩,或者说大部分国人所谓的“规矩”,都是立给别人而非加诸己身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他们说出来的意思就是:我要你方你就该方,要你圆你就该圆,充满了上位者对下位者的颐指气使。
因为规矩是立给别人的,所以也很会“看人下菜碟”。老师说:作业没做的补出来再进去上课。但好学生不必如此,差生他们又管不了,就只有那些乖小孩中等生真的规规矩矩地听话照做。老板说:每个人至少加班到7点、8点才能走。但关系户来了,想几点走几点走。
规矩是说不上时效性的。它可以朝令夕改,也可以朝存夕亡,更遑论什么时代的洪流了。今天你只能生一个,明天你就得三胎打底。
但规则不一样。规则极强大。我当时对于图书馆的理解就属于规则。图书馆因为是图书馆,是供众人借阅书籍,研究学术的地方。你需要顾虑周围人深度学习的状态和需求,故而总是需要保持安静的。图书馆的规则是因为图书馆本身的定义而决定的,故而也不会因为人的身份而有所变化——任何人进入图书馆都应该保持安静。
这样的规则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古至今,无论人们的阅读方式随着科技如何变化。图书馆始终是一个安静的场域。这种亘古不变的静谧使我深为着迷。
再回到课堂的规矩上。课堂这个词,不过是一个教与学的场景罢了。老师在教课,学生在学习。这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保持安静?我是教语言的,我希望学生们学会表达。那么我就不应该阻止他们表达。并且这些学生本身也不过是青少年,最是忍不住要表达自我的时候。作为老师,只需要教授他们表达的能力,引导他们表达的方式,绝不应当阻断甚至是扼杀学生们表达的欲望。
他们常说上我的课特别开心,因为在我课上没那么多规矩,因为我怼他们怼得花样百出,因为在我的课堂上可以学到很多更有趣的东西。因为在我这里他们先是人而后才是学生。我对他们的尊重是基于我对人与人性的尊重。
而许多老师,依然在遵循着过去的那些“规矩”。动辄责骂非难,他们把这叫做“传承”。有些东西,古人说出来是智慧,你不加思索、一点不变地照搬就是智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只能是针对自己的。我们人的气场是无形无态的,生来便是一片混沌。但当我们有了想做的事,就会想尽办法给自己“立规矩”,让自己成方成圆。规矩的意义是使我们自己更接近那个“目标”,你的目标决定了你自己的规矩。除此之外,谁有资格给你立规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