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法高哲》#40 他人的幸福

wenyi-avatar-img
發佈於BOOK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哲學的本質是思考與質疑。以下為個人閱讀心得記錄,僅供參考,並非標準答案。

//////

他人能讓我幸福嗎?

如果沒有人能替我決定什麼能讓我幸福,那是否得如此推斷:我的幸福只與我有關?但我不太可能獨自獲得幸福,他人對我的幸福而言或許是必要的?


1.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幸福的看法

所有人都渴望幸福。然而幸福的構想為個人獨有,各有各的意見。因此,沒有人能將自己的幸福概念強加於他人之上。倘若以善意之名而強行為之,反而會否定個體的自由。

依曼努爾‧康德 - 沒有人能決定什麼是我的幸福

《論俗語所謂:在理論上或許是正確的,但卻不適用於實踐》

「沒有人能強迫我依照他的方式 (他設想其他人福祉的方式) 來獲得幸福,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用他所認為的好的方式去尋求自己的幸福,只要他不傷害他人追求類似目的時的自由,依照一種可能的普遍法律,這個目的和每個人的自由是共存的 (亦即他人的法權)。— 若一個政府,已如父親對待子女的方式建立對人民的仁愛原則,也就是,一個父親般的政權,其子民猶如未成年的孩童,無能分辨究竟什麼是真正對他們有益的或是有害的,被迫只能被動行事:期待通過國家元首的判斷 (國家元首也確實願意子民獲得幸福),期待以他的善意來獲得他們應當獲得幸福的方式 — 這樣的政府就是我們所能想像的最大專制主義 (一種取消所有子民自由的憲政,人民也無任何法權而言)。」

Q:在什麼條件下,我可以把幸福定義為我所想要的幸福?

用自己所認為的好的方式去尋求自己的幸福,只要不侵犯他人的自由。

Q:為何對孩子的「家父長主義」是正當的,但對公民就是不正當的?

孩童無法分辨究竟什麼是真正對他們有益或有害。而對公民,其一是公民有自我判斷能力分辨什麼是好或壞。其二,一開始提到「沒有人能強迫我依照他的方式來獲得幸福」,所以即使是以「善意」來為之,也是不正當,或如康德所言,是「專制主義」。

-

我的想法

這段很好理解,如同標題「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幸福的看法」所描述的一樣。文本也補充不能將自己所認同的幸福強加在他人之上,或強制他人認同。


2.社會將我的命運與他人的命運聯繫起來

幸福建立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為我帶來舒適與安全上。因此,在平等的社會中,個人之間的利益並不會互相對立,反而會彼此混和。

約翰‧彌爾 - 我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有牢不可破的連結

《效益主義》

「人人平等的社會只能存在於某種理解之上,即所有人的利益都應被平等的納入考量。而既然在所有文明的國家裡,除了絕對君主之外,每個人都有其他和他平等的人,那每個人都必須平等的與他人共同生活。而每個時期都標誌者某種進步,朝向某種狀況的實現,以至於不可能長久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和他人共同生活。這樣,人們無法將「完全忽視他人的利益」設想為可能的情況。在這樣的必要性下,他們認為自己至少避開了會對自己產生最大危害的行為,並且 (就算只為了保護自己) 會持續反對這種危害自己的行為。他們也熟悉與他人合作的事實,以及 (至少在當下) 將集體利益而非個人利益是為他們行動的目標。只要他們繼續合作,他們的目標就會被視為和他人的目標一致;那就至少會有種暫時的感受,覺得他人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Q:我是否能藉由利他的行為,而參與他人的幸福?

是。

在追求平等的社會中,人們互相尊重除了是概念上,還有法律所賦予的權利。所以當我捍衛自己的權利,也捍衛了他人的權利。而社會是持續前進的,在「平等」的這個概念之下,人們追求各自所認同的幸福,如財富或自我實現,一方面會避開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行為,因為傷害他人等於傷害自己。另一方面,這種合作模式,讓我們有相同的目標,讓我們的目的混合在一起。

-

我的想法

這段主要在說明他人和自己幸福,這之間的連結是什麼。然後上面那個問題的回答是我對彌爾文本的解釋..主要是想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解釋一次。重看後,解釋的內容有些不太正確。

想改又有點懶..。

我只能說,真的很難,但也很有趣。


3.幸福以他人為前提

幸福的人需要朋友,不是為了服侍朋友,相反的,為了能夠發揮自己的人性。真正的幸福無法獨自存在。

亞里斯多德 - 幸福需要友誼

《尼各馬可倫理學》

「關於幸福之人是否需要朋友,存在一個爭議。人們宣稱那些極度幸福與自給自足的人不需要任何朋友:他們已經擁有眾多善的事物,以致能自給自足,不再需要任何東西。然而,朋友做為另一個自己,能提供我們自己無法獲得的。格言說:『交上好運,何需朋友?』但在我們將一切好處歸給幸福的人時,卻沒分派朋友給他,這似乎難以理解,因為擁有朋友通常會被認為是最大的外在善。此外,如果朋友的本質在於給予而非接受益處,而良善有德之人的本質在於散發恩惠,而最後,如果善待朋友比善待陌生人更加高貴,那有德行的人就會需要朋友去接受他表現的善行。為此,人們進一步提問,是在順境還是逆境中比較需要友情?因為我們認為,不幸者需要別人施加善行,幸運的人自己需要有人能讓他們行使善行。而或許同樣難以理解的,是讓一個極度幸福的人離群索居:事實上,沒有人會為了自己的享受而選擇擁有世上一切的善,因為人類是種政治的存在,天生就要群居生活。因此,在幸福之人那裡,情況也是這樣:因為,他擁有許多自然的善,且跟朋友以及卓越的人一起度日,很明顯要比跟陌生人及碰巧遇上的人一起度日會更好。」

Q:在你看來,習慣上我們為何認為自己需要朋友?

因為人是政治性的動物?要達到幸福,就需要和他人交流,需要有朋友。

簡單來說,不想要孤獨?

好像不是不想要孤獨,因為上面文本並沒有提到孤獨。是我自己想到孤獨。文本主要講人是政治性的動物,是為了要執行善,為了發揮人性,所以需要朋友。

Q:在文本中,幸福與德行的連結為何?為何這意味著要擁有朋友?

文本中提到「朋友的本質在於給予而非接受益處,而良善有德之人的本質在於散發恩惠」,且人是政治性的動物,所以不只是讓自己幸福,還要幫助那些不幸的朋友,才能達到真正的幸福。


總結「他人能讓我幸福嗎?」

每個人對幸福有不同的定義,而社會中的所有人,互相尊重、合作,朝著各自所認同的幸福前進。是的,他人能讓我幸福,同時我也能夠讓他人幸福。

所以..這可以說是一種互惠的行為嗎..?

hmm…


raw-image


avatar-img
11會員
193內容數
日常 / 心得 / 設計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enyi 的其他內容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9 幸福取決於我們自身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8 幸福是幻覺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7 義務責任與權利是相互呼應的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6 我們是否可以界定出義務責任的界限?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5 是什麼賦予義務責任某種道德價值?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4 言論自由是否有某些限度?/ 章節綜合整理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9 幸福取決於我們自身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8 幸福是幻覺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7 義務責任與權利是相互呼應的嗎?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6 我們是否可以界定出義務責任的界限?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5 是什麼賦予義務責任某種道德價值?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4 言論自由是否有某些限度?/ 章節綜合整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如果可以幸福,誰會想要痛苦,是吧?這本書提供你一點靈光,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自己的幸福!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個人幸福與他人幸福之間的關係。透過深入理解個人需求和渴望,文章強調了真實生活的重要性,指出實現自我滿足不僅有助於個人,也能提升整體人類的幸福感。作者提醒讀者,追求自己的幸福,反而能激勵他人也走向更充實的生活。最後,文章提到如何透過社交媒體與他人分享這份理念。
這篇文章分享了對於《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深入思考和解讀。書中探討了佛洛伊德的決定論和阿德勒的目的論兩種心理學觀點,強調如何擁抱矛盾的思想以提升幸福感。文中還提到課題分離的概念,並反思自我付出與他人期望之間的關係,呼籲每個人都應視他人為夥伴,並在當下找到勇氣,創造快樂的每一刻。
Thumbnail
如果你只想要幸福,很容易就能實現;可是我們總想要比別人更幸福,這很難達成,因為我們會高估別人的幸福。——孟德斯鳩 看到一半,我突然想不起來,我為何要買這本書,但我非常喜歡作者談及的各種看似保守安全,但非常適合此刻我的心靈雞湯,回頭查一下作者介紹,原來讓他一舉成名的作品是《致富心態》啊,原來我是想找
Thumbnail
透過幫助他人可以獲得真正的幸福。 許多人認為關懷他人和奉獻自己的時間和能力是實現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 幫助別人可以帶來成就感、滿足感和連結感,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研究顯示,行善和奉獻行為對於個人幸福感的提升有正面的影響。
這本書是《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的最新作品,作者於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除了主修西洋古代哲學外,也對阿德勒心理學有精深的研究。 本書的寫作手法與《被討厭的勇氣》頗為類似,作者在書中塑造了一個老師(就是作者自己)與三個學生共四個角色,藉由研討會的問答方式,來闡述何謂幸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 無關能力與地位. 本書用學生與老師問答的方式, 探討在這充滿諸多困擾的社會中, 幸福從何而來? 透過本書可以學到: 1.幸福的定義 2.在人際關係中如何感到自在? 3.如何追求幸福?
★我們總有許多關於人生的疑問,而學校未曾教導的事,就讓我們一起問大師吧! ●應該有很多人認為「成功即幸福」,或者說「只要成功就可以獲得幸福」。這種人把成功當成獲得幸福的手段,不過我們得好好想想,成功到底是否真能帶來幸福。這是這門課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所謂的幸褔到底是什麼?要對現在感受不到幸福的人說
Thumbnail
這是一本探詢幸福是什麼的書,書中最後告訴我們讀者關於幸福是⋯ 《幸福就是覺得自己很高興、很快樂、以自己選擇的行動和語言,好好對待重要的人、好好對待自己。》
★安德烈.莫洛亞是二十世紀法國最知名的國民作家。他著作等身,除了文學創作外,他最重要的貢獻是為英法許多文學大師立傳,包括雪萊、拜倫、狄更斯、伏爾泰、吉卜林、巴爾札克、雨果等。憑他一人之手就整理出兩百年來的歐洲文學史,戴高樂總統也親自頒授國家獎章給他,可見他地位之崇高。 ●五個幸福的要訣: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如果可以幸福,誰會想要痛苦,是吧?這本書提供你一點靈光,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自己的幸福!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個人幸福與他人幸福之間的關係。透過深入理解個人需求和渴望,文章強調了真實生活的重要性,指出實現自我滿足不僅有助於個人,也能提升整體人類的幸福感。作者提醒讀者,追求自己的幸福,反而能激勵他人也走向更充實的生活。最後,文章提到如何透過社交媒體與他人分享這份理念。
這篇文章分享了對於《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深入思考和解讀。書中探討了佛洛伊德的決定論和阿德勒的目的論兩種心理學觀點,強調如何擁抱矛盾的思想以提升幸福感。文中還提到課題分離的概念,並反思自我付出與他人期望之間的關係,呼籲每個人都應視他人為夥伴,並在當下找到勇氣,創造快樂的每一刻。
Thumbnail
如果你只想要幸福,很容易就能實現;可是我們總想要比別人更幸福,這很難達成,因為我們會高估別人的幸福。——孟德斯鳩 看到一半,我突然想不起來,我為何要買這本書,但我非常喜歡作者談及的各種看似保守安全,但非常適合此刻我的心靈雞湯,回頭查一下作者介紹,原來讓他一舉成名的作品是《致富心態》啊,原來我是想找
Thumbnail
透過幫助他人可以獲得真正的幸福。 許多人認為關懷他人和奉獻自己的時間和能力是實現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 幫助別人可以帶來成就感、滿足感和連結感,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研究顯示,行善和奉獻行為對於個人幸福感的提升有正面的影響。
這本書是《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的最新作品,作者於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除了主修西洋古代哲學外,也對阿德勒心理學有精深的研究。 本書的寫作手法與《被討厭的勇氣》頗為類似,作者在書中塑造了一個老師(就是作者自己)與三個學生共四個角色,藉由研討會的問答方式,來闡述何謂幸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 無關能力與地位. 本書用學生與老師問答的方式, 探討在這充滿諸多困擾的社會中, 幸福從何而來? 透過本書可以學到: 1.幸福的定義 2.在人際關係中如何感到自在? 3.如何追求幸福?
★我們總有許多關於人生的疑問,而學校未曾教導的事,就讓我們一起問大師吧! ●應該有很多人認為「成功即幸福」,或者說「只要成功就可以獲得幸福」。這種人把成功當成獲得幸福的手段,不過我們得好好想想,成功到底是否真能帶來幸福。這是這門課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所謂的幸褔到底是什麼?要對現在感受不到幸福的人說
Thumbnail
這是一本探詢幸福是什麼的書,書中最後告訴我們讀者關於幸福是⋯ 《幸福就是覺得自己很高興、很快樂、以自己選擇的行動和語言,好好對待重要的人、好好對待自己。》
★安德烈.莫洛亞是二十世紀法國最知名的國民作家。他著作等身,除了文學創作外,他最重要的貢獻是為英法許多文學大師立傳,包括雪萊、拜倫、狄更斯、伏爾泰、吉卜林、巴爾札克、雨果等。憑他一人之手就整理出兩百年來的歐洲文學史,戴高樂總統也親自頒授國家獎章給他,可見他地位之崇高。 ●五個幸福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