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擷取自Netflix
《怪物:艾德蓋恩的故事》(Monster:The Ed Gein Story)是Netflix怪物系列第三部。
比起前幾作,微樂對這次《艾德蓋恩的故事》有飛躍性的喜愛❤️
這部劇一開始出來的時候並沒有引起微樂的注意,直到微樂某天在選劇看時瞄到它的簡介--《驚魂記》、《貝茲旅館》、《德州電鋸殺人魔》全是借鏡艾德的真實故事。什麼?!這些經典恐怖電影的原型竟然是他?哦,不!這個資訊立刻激起微樂的好奇心,因為我超愛《貝茲旅館》!媽媽諾瑪的過度依賴控制情+情勒以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兒子諾曼為討好母親一步步越現越深!Blow my mind啊!🤯
咳…好,講回我們今天的主角艾迪!一開始看沒抱什麼期待,但短短數分鐘後……哇靠!Charlie Hunnam的艾德和Laurie Metcalf的奧古絲塔(艾德母親),這兩個角色互動張力是原子彈等級的欸!三兩下就緊緊抓住觀眾的心啊!超強!(話說,裡頭有幾幕跟貝茲旅館很像欸!像是媽媽大喊兒子名字,或者家中唯一清醒的哥哥最不被媽媽喜愛)
Charlie Hunnam微樂比較陌生,Laurie Metcalf 很好認,是《宅男行不行》裡,謝爾頓的母親,跟這次的奧古絲塔一樣,是個極度虔誠幾乎走火入魔的基督徒。

圖片來源:google圖片
Laurie Metcalf不愧是專業演員,在《艾德蓋恩的故事》當中,完全看不到任何一丁點《宅男行不行》的幽默搞笑。第一次入場給人的感受就很強烈--保守、神經質、控制、貶低教育,身上那股憤世嫉俗像是要將全世界快樂能量吸光光一樣。觀眾就跟艾德一樣,不知道下一秒媽媽是要咆哮、冷暴力還是摸摸你的頭!
微樂剛才說很好認,但其實也是看了不小一段才認出她來😆
好了,廢話不多說,趕快分享為何微樂喜歡這部劇到要出影評的程度!
(以下有雷,爆雷警告!)(以下有雷,爆雷警告!)(以下有雷,爆雷警告!)
🍀為何超愛這部劇:
🎃1.Charlie Hunnam的艾德蓋恩令人目不轉睛
溫和平淡得幾乎沒有起伏的語氣、遲緩的對答、靦腆的表情、退縮與遲疑的眼神,像隻隨時會被嚇跑的小鹿。
Charlie Hunnam 的艾德就這樣很快就搶住觀眾的注意力,讓人忍不住一集一集往下看。
艾德不說話時是個誰都不會注意到的路人,一開口又立刻讓人覺得——矮額,這人有種說不出的詭異!
即便在和自己幻想出來的母親對罵,他依舊維持那種扁扁的聲調。這樣壓抑又讓人窒息的角色特質貫穿整部劇。
從艾德光溜溜地聽母親訓話、意外殺死哥哥、目睹母親中風離世,再到獨自留在那棟被灰塵與記憶封印的屋子,然後一切開始慢慢失控——艾德始終如一,用著沒有起伏的聲線,看似內向無害的外表,然後做出一件又一件驚世駭俗的事蹟。
Charlie Hunnam把艾德這個主角詮釋得相當迷人。當他在做那些「人皮家具」時,觀眾看到的不是一臉暴力邪笑的神經病,反而像一個專心、小心翼翼想完成作品的小男孩。也唯有用如此扭曲恐怖的方式,他才能宣洩被壓抑到變質的慾望。
看Charlie Hunnam展現內在與現實的拉扯,自我與內在母親的衝突,真的會讓人忍不住一直看下去!
🎃2.犯罪現場逼真寫實,貼近現實
影集最具衝擊力的部分,是它沒有美化或風格化犯罪現場受害人的模樣。你看不到血肉滿天飛,血噴三尺--像《鮮血淋漓》(Slasher)那種誇張場面,扯到讓人想笑😑
《怪物:艾德蓋恩》選擇了另一種恐怖:安靜的真實。如果你是驚悚犯罪題材的粉絲,一定會愛上影集的裡對人體的「真實」展現,而且它不吝於展現,有些案發現場不止一次被呈現,而且每次都不是一閃而過。(這才是有誠意的影集製作!)
一開始,艾德最主要的目的是受害者的「皮膚」,所以從作案手法、防腐過程、製作成的各式家具上還保有皮膚紋理--尤其是奶頭掛飾(我不懂艾德為何那麼愛奶頭😂是說如果是皮膚其他部分,可能觀眾一時無法辨認那是來自人類皮膚啦!)
後期將人倒吊剖開,重現童年撞見媽媽宰豬的記憶(就像孩子會把夢中讓他嚇尿的恐怖怪獸畫出來一樣),是一種讓恐懼變得可以掌控或理解的舉動。那畫面呈現讓人覺得製作組真的沒在馬虎。超強!(膽小者勿輕易觀看,衝擊力爆炸)
故事最後的泰迪邦德受害者遺體的呈現也很驚人!逼真的遺體更能顯示出連續殺人犯扭曲的內心世界與「嗜好」。比起文字或口述,畫面很直接地解釋了許多細節。讚讚👍👍👍
🎃3.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的完美演繹。是先天基因,還是後天環境
思覺失調,又名精神分裂症,這是個滿棘手的疾病。不像焦慮或憂鬱多集中在情緒層面,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橫跨「理智」、「情緒」與「現實感」三大領域。影響思考邏輯(出現妄想、思考鬆散)、感知現實(幻覺、幻聽)、情感表達(淡漠或不協調)、社會功能(退縮、與現實世界連結的能力鬆脫)-- 換句話說,它牽動整個「人格系統」,讓醫師在治療上難以聚焦單一症狀。
人們爭論的先天後天,在精神分裂症上沒有絕對,通常被認為是「先天基因脆弱」,另外得加上「後天嚴重創傷」,才會發病。就像有乾草還不夠,必須丟進火苗才會開始燃燒。
艾德恐怕從殺了自己哥哥之後就逐漸處於理智與幻覺的交界,之後的喪母更是大大惡化了症狀——理智的他,含蓄笨拙但善良,就像劇裡一直強調的,「他連一隻蒼蠅都不會殺」;幻覺的他,聰明冷血,沒有道德包袱,就像一槍就砰掉了酒館老闆娘。
在影集前期,艾德沒有很明確的理智/幻覺互相切換的情況,可以推測這時的思覺失調還處於前期階段。
這點在後期療養院裡變得「斷層式清晰」──他成功說服護理人員晚上不要鎖上他的房門,之後在深夜離開房間,在浴間找到新來且無禮的護理長,成功把她鋸了。
而現實是,他正睡在床上,房門牢牢上鎖。
在幻覺裡,血的氣味、刀鋸的觸感、對方掙扎的尖叫聲,全都真切得不需要被證明——在那一刻,幻覺即是真實,甚至比真實更真實。
以致於艾德第二天離開房間,看見活跳跳、還向他打招呼的護理長時,他混亂得崩潰大哭。因為昨晚成功追殺護理長的經驗,跟現在看到護理長的感受是相同的,同樣的真實。
那麼,哪個是幻覺?哪個是現實?
這正是思覺失調最可怕的地方:它不是完全的瘋狂,反而是理智與錯亂共存,並緩慢崩解的過程。
*小故事:
微樂有個好朋朋曾經在精神病院實習,而他的個案是一名患有思覺失調的中年女性,但是!重點!她從外表一點都看不出來患有精神疾病,走在路上不會被多看一眼的那種正常。
這位患者在一次北上看診,愛上了診治他的醫師,回去住院時不斷跟我朋友說那名醫師是她男朋友,很愛她,兩人要結婚!他說那位大姐敘述時那種篤定的氣勢、幸福的表情,說到微樂的朋朋都快相信台北那位精神科醫師真的跟大姐交往中……
之後大姐出院回家休養,沒過多久又回到精神病院。微樂的朋朋一問才知道,這位大姐出院後直接殺到台北找那位醫師--的住家樓下!要醫師娶她!
之後那位醫師當然報警處理,大姐被警察帶回。
直接殺到住家樓下啊!!她怎麼知道醫師住哪裡?!肯定是尾隨過幾次吧?!(OMG,現在想起來還是起雞皮……)
聽完甘拜下風……

🎃4.母親的創傷變體受害者--扭曲價值觀與被壓抑的自然慾望
父母將自身創傷延續到下一代,幾乎是所有懸疑與犯罪作品裡最豐富的母體之一。
人類大腦似乎被設計成逃離不了童年的模式——童年對一個人而言,就像是一顆「核心電池」。這顆電池在成長過程中被慢慢組裝:它的容量、穩定度、能否儲存與釋放能量,決定了這個人日後面對世界的方式。
如果電池又大又穩,往前邁進動力無虞,經歷低潮也有足夠的底氣撐過去;反之,電池發育不良,那就需要三不五時回頭察看、修補電池--偏偏這顆電池僅此一顆,丟不掉,也換不了。
試想:自己父親是個不事生產的酒鬼,媽媽扛著一家四口的生計,每天處於高壓兼耐性耗光的狀態,而她,恰好又是主要照顧者。
這個媽媽一張嘴就是命令、批評、貶低,說外面的女性都是心懷不軌的蕩婦,男人沒一個有用的東西。她自認是全家唯一的救贖者,也是唯一願意愛那兩個帶把的、生來就注定要讓女人痛苦的萬惡兒子。宗教信仰成了她的避難所——在她眼裡,世界污穢、罪惡,唯有通往天父的道路才是純潔的。
除此之外,媽媽嚴格要求艾德不准自我排解、觸碰自己的2兩,任何跟性扯上關係的事都是罪惡。但這就跟讓貓咪吃素一樣荒謬--生物的本能不是靠意志力就能抹除的,還以為捏黏土哦?😏
最終,壓抑的慾望無處可去,只能在體內緩慢積壓、內爆,最後往最暴力、最黑暗的方向發展。
在這樣氛圍下成長的孩子,有個必須面對的關卡,他們必須在「家庭灌輸的價值」與「親身體驗的現實」之間做選擇。
許多人直到成年才意識到:原來父母的教導並非真理,而是自身創傷的投射。要讓內外認知一致避免自己瘋掉,孩子只有兩條路--一是像艾德的哥哥那樣,叛逆、否定母親的教條,嘗試找到自己的答案,二是全盤接納,毫不質疑,忽略自己內心那些小小疑問——就像艾德。
艾德的母親將自身的不幸與遭受的苦難濃縮成一顆毒藥,日日灌進兩個兒子心裡。但哥哥的叛逆讓他比較有抵抗力,他選擇相信自己的,也不乏跟媽媽吵架,把她氣個半死。艾德卻溫馴、隨和、逆來順受,讓那毒液長驅直入。
🎃5.用一生信仰母親,卻將自身慾望變造成怪物
如果艾德只能給母親一句話,我想他會說:「妳是電,妳是光,妳是唯一的神話~我只愛妳,You'r My Super Star~」😎
艾德將母親的教導奉為聖旨,母親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精神上幾乎與母親共生。母親的死亡對他來說是毀滅性的、不能接受的。於是,他的大腦替他造了一個新現實——「母親沒有死」,他必須把她從墓園帶回家!然後母親的棺材打不開,他直接挖了另一個不知名女性的墳,把屍首帶回家處理一下,當成媽媽坐在搖椅上。
在幻覺裡,媽媽繼續存在,繼續指責、命令、折磨他--熟悉的痛苦反而讓他感到安全踏實😂
但微樂總覺得有一部分的艾德其實知道母親已經死了,因為母親變成幻覺之後,他第一次跟她頂嘴,第一次反抗她的命令--像在跟自己過去的黑暗面搏鬥,一種遲來的叛逆,他必須在精神面上超越,甚至掌控母親,他才能退變成完全的自己。
艾德一方面需要媽媽的毒藥,一方面又試著擺脫它。
矛盾、撕扯、分裂——這正是思覺失調的本質。
可怕的是,像艾德這樣被母親常年控制壓抑人,是沒那麼輕易擺脫母親陰影的。
之後有好幾名受害者,幾乎都是艾德的「幻覺母親」唆使他殺掉的--艾德覺得酒館女主人向母親(因為是同鄉,身形又差不多),結果因為女主人提議可以幫艾迪找「女伴」,而被他認為褻瀆母親,砰掉了。五金行老闆娘是個推求愛情的浪漫女人,卻被母親策反,讓艾迪認為對方「人盡可夫」,一定將性病傳染給了艾迪,導致艾迪一氣之下,又回去砰掉了五金行老闆娘😑
本該擊敗的母親,再一次,變成他的幫手,他的「清醒之眼」。因為母親的價值觀早已刻進他的神經系統,他就像嘗試反抗後碰壁的小男孩,哭著趴在母親腿上說:「妳是對的,我錯了,妳一直是對的!現在怎麼辦?嗚嗚嗚……」
但事實上,那些來自母親的貶損刻薄語言,都是艾德內心的自我對話。
對他而言,「被罵」是熟悉的,「被愛」是陌生的。對「悲劇」是熟悉的,對「幸福」是陌生的。所以每當他人生有點光亮時,母親就會跳出來開始搞破壞。但其實,搞破壞的是他自己。
最後結局部分,有點獵奇也有點感人?
年老的艾迪顯然跟思覺失調共處了很~長一段時間,那麼,最後他與母親的和解,是幻覺嗎?
到底是他大腦「主觀的」希望母親說那些話(都是他最想聽見的話),希望再次躺在母親腿上被梳頭、在家裡跟母親玩鬧(都是他最想發生的事),還是母子兩人可憐的靈魂終於在最後見面了?
微樂比較傾向前者,因為最後是由艾迪說「時間快到了」,他知道肉體即將停止運作,而幻覺中母親完全符合他心目中理想的樣子,會幫他梳頭、玩鬧、肯定他的成就、他的人生(雖然變成「一眾連續殺人犯的啟蒙者」這種成就,想想也滿不知所云就是了)。而且,他那信仰狂熱的基督徒母親,絕對不會為此肯定他。
艾迪・蓋恩,這名在他一生殺人無數,剝皮、肢解、吃人樣樣來的人神共憤的魔鬼,在生命的終點,用獵奇的理由跟自己一輩子的心魔和解(對於那些相對沒什麼道德觀的人來說,「一眾連續殺人犯的啟蒙者」確實是很偉大的成就),最終收穫了許多「正常人」求之不得的平靜--很諷刺吧。
這部影集成功地讓艾迪・蓋恩變成無法一句話評論的人物。旁人看他也許覺得可憐,也許厭惡,也許善惡參半,但對他而言,他只是一心試著在母親的嚴格規則與自身慾望之間,找出能夠兩全其美的道路而已。
總之,很好看!推推❤️
🍀題外話:《怪物:艾德蓋恩的故事》(Monster:The Ed Gein Story)V.S《貝茲旅店》(Bates Motel)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貝茲旅店》(Bates Motel)呢?Freddie Highmore主演的那一部。它被視為是經典恐怖電影《驚魂記》的前傳,從這部影集當中,觀眾可以更好的理解《驚魂記》中的大魔王男主角,諾曼・貝茲是怎麼被「教育」出來的。
在看艾德・蓋恩這個角色時,微樂一直忍不住想起諾曼・貝茲,這兩個男主角身上都有同一種特質,那就是揉合、敏感、即便有想法也不敢大聲表達,本能地想討好母親,依戀母親,處事以不讓媽媽生氣為最高指導原則。但兩者還是有區別,艾德相較之下並沒有嶄露太多掌控欲,努力嘗試成為母親的好兒子;而諾曼則是在過程中逐漸顯露對母親的掌控欲(當然期間母親的情勒與情緒教養也沒少過),跟母親的關係更偏向相愛相殺。
雖然這兩部影集的男主角有著類似的特質,但劇裡的媽媽卻是截然不同的性格。諾曼的母親獨立、極度自我中心、說謊成性、容易衝動與情緒化,對諾曼有過度的情感投射、佔有欲和溺愛,同時諾曼也是她的情緒垃圾桶,所有焦慮緊張與不開心都會直接倒在諾曼身上;艾德的母親則是幾乎厭男、厭女又厭己,世上應該沒有任何人類能讓她喜歡--包括自己的孩子。對愛情一點幻想都沒有,對性、生養孩子、賺錢養家滿滿的憤怒與恐懼,以及對孩子突破天際的掌控欲。
兩部影集都超級精彩!推推👍👍👍
同場加映:
想看更多青少年/女相關題材的懸疑驚悚故事嗎?快點擊以下連結!
前往角角者:那些叔叔們:毒蛇的擁抱
好啦!今天就分享到這邊!記得分享、訂閱、點愛心!
下次見!❤️